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燕燕 《学理论》2014,(12):256-257
道德德性是选择适度的品质,而适度则存在于连续可分的事物中,即感情与实践。这就决定了道德德性具有实践性、情感性、适度的特点。道德德性并不是自然赋予的,而是我们在出于"某种状态"的基础上,通过选择适度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一道德德性观对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德能力对于个体来说,是其在处理伦理问题时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道德能力对于个体直面伦理问题、道德困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情况来看,在个体道德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我们努力寻找一种能够满足并切合个体现实生活需要的道德教育方式方法以及更具现实性的教育内容,以弥补课堂教学的意识形态化道德教育的不足,培养起个体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3.
科学泛化形成的科学主义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紧张,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断裂,世界图景的单一化。当它渗透到文化生活领域后,对道德教育带来了冲击,使德性价值式微,个体道德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主要表现为:本体论上存在之维的分裂、科学道德教育的主知主义走向、道德教育的技治主义偏好、科学与人文的对峙、道德信仰的位移及道德能力培育的土壤流失。  相似文献   

4.
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提出性善论的思想家。孟子的德性思想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倡人们进行德性践履,获得德性。因此,德性践履的过程主要表现为道德主体进行内在的精神活动过程,即求的过程。求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存心养性和外在的德性践履。孟子的视野里,人不仅是践履的主体,而且还是践履的客体。人自身特别是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主体重要的践履对象。在把主体作为践履客体时,又把践履的重心集中在道德上,使践履与精神在德性塑造中统一起来了。由此可见,德性践履的过程就是通过道德教育展现道德主体原有的德性的过程。孟子的德性践履思想对当代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赵静 《理论探索》2012,(2):65-67
培育领导干部的德性,应加强道德教育,强化领导干部的角色道德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领导干部的道德监督;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培育积极的道德文化;注重道德实践,促成德性与德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君光 《各界》2008,17(4)
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肩负着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道德范畴的核心是尊重和公正;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根本上说是为着发展人的,是与人的生命活力激发息息相关的活动.在本文中通过对马列主义理论课任课教师政治素质和学术素养的基本要求、教学技能的基本要求的论述,提出了创新学科教学技能,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观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制度道德性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一般来说,制度德性优于个体道德的选择。有德性的制度应该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正义和公平,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德性的制度还有利于个体道德的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是目前我国道德建设的关键和突破口。因而对制度德性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悦悦"事件宣判后,人们视线又重新回到事件之中。道德问题再次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缺失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文章以该事件为例,从个体德性的缺失、公共道德的缺陷以及文化、制度等方面论述了道德缺失产生的原因,并相应地从道德教育、法律建设、文化整合、制度完善方面对如何加强我国公民的整体道德素质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是当今不少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缺失的现实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教学使命与增强时效性的要求。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选择是: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科课程的教学内容中;立足校园的生态文化建设和日常生活,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德性养成;充分利用高校社团的教育资源,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开辟第二课堂。  相似文献   

10.
"物义论"的盛行导致了道德教育实践环境的变异,也使得道德行为习惯指向的道德实践极端功利化,从而逐步走向式微.面对道德教育实践的困境,道德教育必须进行实践的转向,关注个体的主体性,培养人的道德价值自觉应当成为主体性道德教育实践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略论孔子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对现代高校德育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实践的中心问题,高度重视道德教化对个体与群体道德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方法作为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传统中国的人格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真总结并批判继承这份遗产,对于促进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培养现代人格,提升青年学生道德水准,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窦畅宇 《学理论》2013,(15):34-35
伟大的思想千古流芳,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经典著作。他综合了古希腊关于道德的两种观点。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形成的背景、德性观的内涵,核心思想和终极目的等方面加以论述,并针对当今社会存在的德性缺失和道德教育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道德哲学,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因建基于规范伦理学,道德教育改变了自己的本有特征,致使教育目的与方法论均疏离了人,由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和教育权威。只有将人格作为道德价值的载体,才能还道德以动态特征,体现主体的价值追求,如此人必须也必然被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教育的聚焦点必须也必然是人的德性的形成。当代道德教育回归德性伦理,是克服规范伦理之理论困境的需要,更是当代道德教育回归自身本真存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付安玲 《学理论》2012,(5):179-180
道德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建构的过程。但实际上,我们往往只重视教育对象的服从和适应,忽视了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需要,这导致了道德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要发挥酒神精神,对个体的道德生活加以引导,满足其个性化的需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升他们的道德认识和判断选择的能力,并充分尊重其道德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道德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2)
西方德性伦理对德性主体的重视,是我们探析医德生成的一个重要视角。纵观西方的伦理思想,从德性伦理到规范伦理,再到德性伦理,表现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规律。当代德性伦理的旗手麦金太尔提出共同体主义德性伦理思想,揭示了共同体与个体的辩证关系,为分析医德逻辑主体提供了理论的视角。医德不仅指医务工作人员的道德,还包括医学伦理的道德,它既是规范,也是活动,因此,医德包含人类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医学专业共同体、医院共同体、医务工作人员等五种主体。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36)
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道德教育是重点工作,而在道德教育中,高校对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的培养无疑是重点中的重点。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是大学生形成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顺利走向社会,成为有用人才。大学道德接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大学生道德内化能力以及道德外化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周勇 《行政论坛》2005,(2):52-54
道德是可以教的,社会教化是可能的,道德因素式微不等于道德教育无力。道德教育是培养善的人格和追求善的治理的重要途径。对于把伦理学界定为一门制度设计的科学、把公共管理制度建设及其目标即“德”制作为获得治理秩序(伦理秩序)的阿基米德点的想法,要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道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道德教育内容、过程和目的的特殊性,使道德教育需要运用特殊的方法达到实效。并通过对澄清道德理论是非,开展团体活动强化道德实践体验,内化正确道德规范培养道德判断、评价和道德选择的能力、知行统一的行为习惯养成等特殊教育方法,以实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能动的道德主体是指教育对象在其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能自觉地摆脱单纯服从的被动状态,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走向对道德规范的内化,从而变成能主动创造新的道德风尚和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当前高校德育的创新发展,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着眼于对学生现实生活和健康发展的引导,生成和提升生活世界的道德智慧,从而培育能动的道德生活主体。这是高校道德教育走出困境、实现传统道德教育向现代道德教育转换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浅论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个体道德发展观、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和重点、必须坚持的原则、实施的途径几个方面对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思想作了简要的评价,提出了他的思想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