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几年,俄罗斯人对苏联模式的彻底否定和对西方价值模式的极端推崇在降温。他们知道,俄罗斯应当走自己特殊的道路,超越西方视角,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俄罗斯出现重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的思潮,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试析俄罗斯对斯大林主义的重新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罗斯社会重新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主义的思潮实际上是国家政治生活导向和民众意识取向的一种反映,它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一)表达了对俄罗斯民族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二)表达了对某种社会公正的追求;(三)表达了对民族复兴的期望。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史学界,运用“皇权主义”这一概念,渊源于斯大林1931年12月13日与德国作家路德维希的谈话,“在说到拉辛和普加乔夫的时候,决不应忘记他们都是皇权主义者:他们反对地主,可是拥护好皇帝,要知道这就是他们的口号。”①由此引起对“皇权主义”内涵的激烈争论,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本文认为“皇权主义”是封建经济基础和伦理观念的产物,是封建社会中固有的一种对最高统治权即是权顶礼膜拜的思想,认为皇权可以代表一切阶级的利益,皇权统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社会的农民阶级,由于生产方式和经济地位所决定,在反封建斗争中…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社会领域高度一体化的“总体主义”模式。其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个由少数特权领导者阶层高居社会之上,代替工人阶级去实行管理的社会,也就是特卡乔夫所主张的那种“少数革命家”统治的社会,而不是先前马克思所预言的由工人阶级自己去实行管理的社会;它是“为”而不是“由”人民自己去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与其把斯大林模式说成是“教条主义”,不如说它是从根本上就脱离了马克思学说的“教条”。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核心是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 在二战中的流变表现为斯 大林外交政策的“双重性” , 即国际主义和大国主义并行。出于国际主义,斯大林极大地推动了卫 国战争和二战的进程, 促进了战争的最终胜利。出于大国主义, 斯大林严重地损害了他国利益和社 会主义的形象,且给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难以摆脱的深层因素。与之相比, 中国共产党则很好地 坚持了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其经验教训,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6.
王权的图腾化是俄罗斯民族在世界性背景下其民族特殊性之所在。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古罗斯时期的“奉天承运”到莫斯科公国“独裁者”的“专制制度”,从苏联时期的“斯大林主义”到当代的“权威主义”,一国之君常常与“救世主”的影像交织甚至重叠在一起,并由此形成特立独行的俄罗斯政治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苏联的“罗名制”,从产生到最终被取消,其间经历了将近70年。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苏联政治生活中的权力逐渐集中相一致的,其形成和确立又是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确立同步的。实际上,苏联的“罗名制”就是斯大林模式的一部分。苏联“罗名制,,的特点既有斯大林模式的共性内容,也有其独特的方面。“罗名制”的形成与确立并被固定化,给苏联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可以说,虽然苏共解散、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罗名制”所带来的社会消极后果无疑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关于斯大林问题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斯大林是一个发挥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如何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斯大林?如何评价斯大林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及其弊端?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有一定影响的,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问题。有鉴于此,2005年11月25日,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政治研究中心和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联合发起召开了关于斯大林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单位20位专家学者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就如何认识、评价与斯大林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从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开始到1991年苏共瓦解,苏共近80年的历史,其党建实践可划分为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斯大林之后、戈尔巴乔夫时期四个阶段。苏共的党建实践与党先进性问题的探索,既有成功,也有失误,因而,其经验是丰富的,教训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转轨所带来的动荡和失落,俄罗斯又兴起了一股怀念斯大林的热潮,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要全面正确地评价斯大林问题。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的欧亚主义思潮经历了古典欧亚主义、古米廖夫欧亚主义和新欧亚主义三个阶段。以杜金为代表的新欧亚主义宣称用现代地缘政治学思想、传统主义、“保守的革命”新方法论和“第三条道路”经济模式丰富了欧亚主义。“欧亚党”把新欧亚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属于中派政党,在政治上支持普京总统。但是普京的观点与新欧亚主义并不一致。新欧亚主义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内容。新欧亚主义和欧亚党在俄国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2.
关于区域主义与全球主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关于区域主义与全球主义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朱锋区域主义(regioalism)和全球主义(globalism)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研究中引起普遍争论的两大问题,是对当前国际关系结构和现状发生重大变化的概括和总结。区域主义和全球主义亦即区域化和全球化。...  相似文献   

13.
1932—1933年在苏联发生了一场几乎遍及所有产粮区的饥荒。饥荒发生的原因,乌克兰侨民以及西方研究者认为是苏共领导人有意制造的,目的是为了对乌克兰人实施种族灭绝。如今,越来越多的档案材料证实,饥荒的发生有多方面原因,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失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没有证据证明斯大林故意制造饥荒,以及对乌克兰人实施种族灭绝。对于这个问题,要根据历史事实来说话。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最近出版的“绝密文件:卢比扬卡致斯大林关于1922—1934年苏联国内情况的报告》,是一部大型的多卷本历史档案汇编,收录了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1922—1934年间致斯大林的绝密报告。本书由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牵头,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中央档案馆提供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时期,苏共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主要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国战争的胜利以及资本主义的负面合法性四个方面。当然,斯大林及苏共的一些失误和错误给苏共也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成为侵蚀苏共执政合法性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新版历史教师参考书对苏联历史的新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2007年出版的历史书<俄罗斯现代史1917~2006年>是苏联解体后,经过国家权威部门认定的第一本历史教师教学参考书.它对于苏联历史和苏联历史人物具有了与戈尔巴乔夫时期不同的评价,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西方认为这是普京重新评价苏联历史和斯大林,是"从民主体制的倒退".该书否定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或日苏联模式已经丧失了发展的潜力.该书充分肯定了斯大林领导卫国战争取得胜利和实现工业化和文化革命的巨大功绩,肯定了斯大林民族政策正确的一面,因而称"斯大林被视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但也没有回避斯大林和斯大林时期的问题,如,轻工业的恢复落后于重工业,农业的落后面貌没有大的改善,巨大的成就是通过极大压制民众所取得的.该书明确指出,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执政者应当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认为"苏联解体并没有命中注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苏联剧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多种因素中,党是关键。苏共自斯大林确定党内领袖地位之后,逐步消灭党内民主,实行个人集权,形成个人崇拜,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党的最高领袖一个人说了算,这种局面在斯大林逝世后也没有根本改变,从而使苏共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从苏共的历史进程看,可以说,在苏联,成也在党,败也在党。  相似文献   

18.
由于对斯大林的批判是赫鲁晓夫当政时最重要的一项政治活动,而这项活动又使苏共的路线、方针和许多苏联人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所以人们对倒赫上台的勃列日涅夫将如何对待斯大林问题给予极大关注,勃氏在上台五年后才正式表明在该问题上的立场.在苏共中央正式发表的专门评价斯大林的决议和文章中,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评价和赫鲁晓夫时期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领导人平时发表的讲话及各类论著中,赫鲁晓夫时期多侧重于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则多侧重于肯定斯大林的功绩.  相似文献   

19.
从斯大林功过看苏联兴亡——评《苏联兴亡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对斯大林功过的评价要与时俱进要考察苏联兴亡的历史进程、总结苏联兴亡的历史经验 ,首先就要探究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历届党政首脑的理论、路线、体制和实践的演变问题 ,尤其是涉及对斯大林功过的评价问题。因为斯大林执政时间最长 ,而且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主要是在斯大林执政的 3 0年间( 1 92 3~ 1 95 3年 )建成并且得到巩固的 ,随后 3 0多年苏联斯大林模式没有发生什么大变化。如果我们肯定斯大林是“功大于过”,那么就要肯定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基本上是成功的、优秀的 ,尽管难免还有一些弊端 ,那只要经过小修小补就能更加显示优…  相似文献   

20.
“贝利亚事件”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坛上的重大政治事件。1953年6月26日,担任部长会议副主席兼任内务部部长的贝利亚,突然被秘密逮捕,随后被苏联当局指控“反党、反国家罪行”并被枪毙。苏联当局对“贝利亚事件”的正统说法沿用了近半个世纪。“贝利亚事件”的真实面目鲜为人知,实际上,当年的指控是凭空捏造的,存在罪名不符的问题,它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高层权力斗争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