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受到严重挑战。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危机。在此背景下,美国和欧盟提出了对WTO改革的设想。相较之下,欧盟虽然在WTO上诉机构危机及其处理上对美不满,但其核心主张与美国的核心主张具有相似性和兼容性,即反对"非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在多边贸易体制内"搭便车"和推行"不公平贸易"行为,并获得对欧美贸易的巨大优势等。中国的改革方案不仅关注WTO争端解决机构的生存,还一如既往地维护发展中国家在WTO框架内的权利,而且着力反对针对特定国家的歧视规则的引入。中国与欧盟在WTO争端解决机构危机处理方面存在共识;但中国的改革方案与欧盟、美国的设想存在诸多差别。鉴于WTO协商一致的决策原则以及美欧中改革方案的差异,要真正启动WTO的改革,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2.
所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的到期问题,是指"替代国"方法的终止而非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自动获得,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裁量权掌握在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手中。美国政府由于受到意识形态、中美权力转移,以及国内贸易保护主义集团的影响,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议定书第15条法律措辞的不严谨也给了试图延长"替代国"方法的人以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的日本外贸战略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5—1999年以GATT·WTO为中心的多边自由化战略阶段;第二阶段是2000—2012年以双边为主的自贸协定战略阶段;第三阶段是"安倍经济学"时期的"TPP规则引领型"区域自贸协定战略阶段。安倍政权意图以TPP规则来主导美国、欧盟、中国参加的大型区域自贸协定。但美国特朗普政权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将不仅动摇安倍政权的外贸战略,也将对"安倍经济学"的经济政策体系形成了较大冲击。日本需尽快促成中日韩自贸区和RCEP的实现,以此为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因应对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与欧盟的经济迅速发展 ,特别是中国改革的深入进行、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欧经贸关系正面临广阔的前景。同时 ,欧盟东扩、欧盟贸易保护主义以及中国入世带来的挑战等因素也制约着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中国应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实施美欧日贸易平衡等战略 ,促进中欧经贸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跨境补贴具有资本流动的跨国性,包含跨境贸易补贴与跨境投资补贴两个方面。在跨境贸易补贴方面,欧盟反补贴实践引发相关法律问题,一是欧盟委员会引用《国家责任条款草案》第11条将中国政府的财政资助行为归于埃及政府所为的适当性,二是《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的可适用性。与此同时,在跨境投资补贴方面,欧盟立法动向引发的法律问题在于,《外国补贴条例》的适用是否会导致欧盟违反其缔结投资协定中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义务。对于欧盟反跨境贸易补贴措施,在中国企业寻求自身救济的同时,中国政府可推动制定规制跨境贸易补贴与反补贴措施的多边和/或区域规则。对于欧盟反跨境投资补贴措施,中国应与欧盟充分交换意见,同时加强补贴合规自查,并基于竞争中立原则完善补贴的国内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6.
美国反倾销法之"非市场经济"规则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力 《美国研究》2006,20(3):77-92
美国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是中国出口商在应对美国反倾销诉讼时最为关切和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本文认为,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概念是冷战的产物,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美国最为有效的贸易保护工具。无论是采用生产要素方法还是采用替代国方法计算产品的正常价值,美国的“非市场经济”规则都使中国输美产品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中美迄今在这一问题上似乎仍没有松动的迹象。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多年来对美贸易顺差及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美国总统对反倾销这种贸易救济措施难以施加影响,以及美国商务部裁量权过大等。  相似文献   

7.
石贤泽 《欧洲研究》2020,38(1):55-74
在法律化的欧盟外部关系样态中,联系协定成为一般自由贸易协定与入盟条约之间的独特范式。无论是在范式特征、内容构成、实施路径还是影响效应上,欧盟联系协定都超越了一般自贸协定范式。欧盟联系协定的范式特征表现为:复合权能导致的"混合协定"法律形式;包含但超出贸易自由化的多维内容;由欧盟、成员国和联系国三方组成的"制度三角"决策体系;欧盟与联系国在规则扩展与制度进入之间的不对称关系格局。在共有范式特征下,基于地理标准、协定方式和联系意图三个维度,欧盟联系协定又内在分化为三种实践路径:作为入盟前准备的联系协定、作为欧盟成员国替代的联系协定和作为与非欧洲国家建立特别待遇关系的联系协定。欧盟联系协定的范式特征和多元路径使得欧盟在外部关系方面产生比一般自贸协定更加深远但又具有差异的影响,在推进贸易自由化的同时,程度不等地进行欧盟规则的对外扩展,形成欧盟与联系国之间的差异化外部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8.
欧盟通过2008/101/EC号指令建立的航空排放交易体系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争议。该指令因违反一系列GATT及GATS与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相关的规则,实际上属于WTO规则所定义的贸易限制措施。借助WTO争端解决机制处理该问题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但我国需谨慎为之。努力建立我国自身的航空排放交易体系,并与欧盟相互豁免,同时提高我国航空业的节能减排能力,是应积极采取的应对该问题的国内措施。  相似文献   

9.
欧盟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发展,欧盟诸国经济复苏乏力,由此导致了欧盟市场需求减弱、对华直接投资与贸易融资减少、欧元大幅贬值,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给中国对欧盟出口贸易带来很大冲击。本文根据历年中欧贸易的各项数据,对比分析了欧债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对欧出口贸易额、出口欧盟所占总出口比重以及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的情况;从市场需求、贸易政策、贸易融资、直接投资、汇率波动这五个方面分析欧债危机对中国对欧出口贸易环境的影响。最后,本文对近期中国对欧出口贸易形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里斯本条约》将欧盟经济界定为一种"具有高度竞争性的社会市场经济",这是欧盟首次将"社会市场经济"这一术语写入欧盟的条约。本文通过对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的回顾,以及在欧盟层面关于社会市场经济争论的分析,认为将欧盟将经济模式界定为"社会市场经济"将使欧盟经济模式与美国经济模式的差异更加凸显,并且促使欧盟内部的子模式朝趋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技进步、国际贸易冲击和强大的工会等因素,导致美国"铁锈带"近半个世纪以来陷入整体性、持续性的衰落。该地区长期支持民主党的诸州在2016年大选中集体倒戈,陷入困顿的白人蓝领选择支持鼓吹反建制和反全球化的特朗普。这既是特朗普入主白宫的关键,也可能开启美国新的政党重组和区域重组进程。特朗普政府为了回馈支持者,巩固其执政地位,确保共和党在新的政治变迁中占据优势,采取了一系列振兴"铁锈带"的措施,但短期内这些措施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在当今美国政治中地位凸显的"铁锈带",在2018年中期选举后似乎重新建立起有利于民主党的"蓝墙",其最终的政治倾向将直接影响2020年美国大选的结果。共和党和民主党将对该地区的白人蓝领选民展开争夺,并因此更易于就贸易保护政策达成共识。虽然"铁锈带"从中美经贸关系获益,但作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温床,该地区的钢铁企业和工会等利益集团持续推动美国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未来中美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将对"铁锈带"的发展前景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欧盟2017-2018年对其反倾销条例的修订首次将"社会倾销"问题纳入反倾销调查。"社会倾销"问题在欧盟条例中具象为"严重扭曲"的认定、损害计算、替代国选择、期中复审和出口商待遇五个方面。在欧盟2019年以来的反倾销调查实践中,中国与美国均已受此规则影响。其核心在于欧盟突破当前"贸易与劳工"议题的双边走向,转而以单边手段强制实施劳工标准。尽管中国企业对此的应对手段极为有限,但中国政府仍可援引《反倾销协定》第2.2条"适当比较"规则以切断"严重扭曲"与结构价格之间的关联。鉴于欧盟单边措施是对国际法"以诺为则"与"平位法"特性的违背,中国政府虽未必反对贸易与劳工议题的关联,但应坚决反对非合意基础上的劳工标准的强制实施。  相似文献   

13.
"规范"和"市场"的讨论是贯穿欧洲一体化发展历史的热点议题。规范导向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欧盟贸易政策中长期存在的内部张力。这种张力在特定阶段被欧盟与成员国、欧盟与多边体系的权力博弈等新出现的主要矛盾所掩盖。在后危机时代和《里斯本条约》框架下,欧盟的贸易决策能力大大提高,通过自由贸易区(FTAs)谈判实现对WTO的制度性替代,其贸易领域的主要矛盾逐步得到解决,原本被边缘化的"规范-市场"张力再次凸显出来。2015年欧盟贸易新战略强调"价值观导向",标志着欧盟贸易政策的"规范"属性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欧洲经济危机逐渐平息、政治社会危机越来越深的背景下,欧盟虽仍强调其贸易政策要基于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市场的新变化,但具体政策却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需求,显示出更大的"规范-市场"张力。当前,欧盟对"规范-市场"张力持乐观态度。未来,其张力将持续存在并进一步强化,使欧盟对外贸易战略不仅着眼于经济利益的增长,同时致力于规范性权力的扩展。鉴于规范性议题将成为欧盟与其他国家自贸区谈判中的重点和难点,中国应同时聚焦中欧贸易谈判中的规范性议题和经济性议题,管控贸易摩擦,加快投资协定谈判,推进中欧国际贸易合作。  相似文献   

14.
胡加祥 《美国研究》2022,(5):117-132+7-8
现代国际贸易体制是建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上的。从起初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到现在的世界贸易组织,美国在引领多边贸易体制构建的同时,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对外贸易政策。自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频频退出一些国际组织,还对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世界贸易组织不同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包括争端解决机构做出的裁决在内,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对其成员具有强制约束力。世贸组织成员任何涉及多边贸易体制和其他成员利益的举动都可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美国对其他成员采取贸易制裁措施摆脱不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因此,从多边贸易体制视角研究美国贸易政策是一条可行的路径,而美国贸易政策的变化也为观察多边贸易体制的走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龚向前 《德国研究》2007,22(2):44-50
欧盟能源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在推行能源内部市场建设及自由化的同时,共同体机构制定和实施了大量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的法律措施,其特点是将获得基本能源服务作为一项公民权利,确立各市场主体的地位和责任,为能源安全确立一个透明和非歧视的"法律之阀".同时,欧洲法院有关裁决表明,在欧盟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能源法律政策的情况下,仍主要依靠各成员国自主采取应对供应安全问题的措施,即成员国可以基于各种"供应安全"的理由采取公共干预的措施,而不致违反欧共体条约的相关规定.欧盟在推进能源内部市场的同时确保供应安全的法律经验给我国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17年9月13日,欧盟委员会公布首部在欧盟层面建立外资安全审查机制并且试图协调成员国外资安全审查机制的条例草案。欧盟委员会背离原先处理主权财富基金的立场,将共同商业政策作为立法草案的法律基础,并且认为欧盟具有专属权能并采取共同决策的立法程序。对欧盟立法措施及其缔结的国际协定而言,法律基础的选择极为重要,不适当的法律基础将导致法令无效。鉴于外资安全审查也涉及欧盟资本自由流动规则,本文通过比较欧洲联盟基础条约和欧洲联盟法院的判例法,特别是2017年第2/15号意见来分析该立法草案法律基础的适当性。文章认为,欧盟外资安全审查立法草案构成欧盟法单方面承诺资本自由流动的"后退"措施,其法律基础应是《欧洲联盟运行条约》第64条,而非共同商业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欧贸易顺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欧洲、欧盟的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对欧贸易顺差高速增长。本文认为,对于顺差形成的原因应当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近年来,中国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高技能劳动已经在中国出口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传统比较优势;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不仅使外资企业在中国对欧贸易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更有投资替代贸易的作用。要使中欧贸易得到健康的发展,欧盟方面应该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反倾销、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壁垒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贸易投资规则体系重塑中,竞争中立原则是一项值得关注的代表性规则。在美国主导的TPP谈判中,竞争中立是"面向21世纪"的高标准规则之一。竞争中立原则涉及国有企业、竞争政策和投资保护等议题,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维护其在全球竞争地位的新工具,是中国所面临的外部新挑战之一。文章采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以美国在区域贸易投资协定中推动竞争中立原则为例,分析了其推动新一代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的动因和收益,探讨了国际经济规则调整和实现的具体路径,将国际规则形成机制的分析由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拓展。文章还结合中国新一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提出了中国应对竞争中立原则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伍慧萍 《德国研究》2021,36(3):23-45
战略自主是欧洲应对当今地缘政治、经济和科技变局的整体性战略构想.欧盟在其框架下发展出欧洲主权、经济主权、技术主权、数字主权等衍生概念,陆续推出大量战略、法律、规则和政策措施,重点在外交与安全、经济与贸易、数字与科技等三大行动领域出台一整套政策工具箱.借助这一构想,欧盟意图在工业产业、竞争、贸易、科技、外交、防务等领域解...  相似文献   

20.
无论国际组织章程条约是否规定退出机制,成员国的单边退出行为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关切。由《里斯本条约》引进的《欧盟条约》第50条结束了欧盟内部有关退出机制的长期争论,为英国"退欧"提供了相对明确的法律依据。因缺乏可资借鉴的先例,英国"退欧"所带来的法律上的不确定性在短期内无法消除。随着"退欧协定"谈判工作的展开,英国与欧盟早期在谈判路线方面的分歧日渐式微。但从谈判立场和缔约机制的角度来看,双方欲在预设期限内完成"退欧协定"的谈判和缔结工作,仍面临着潜在的法律障碍。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国而言,英国"退欧"在近期并不会对欧盟与第三国的条约关系造成重大冲击,只是在必要的情况下应考虑未来与英国重新缔结条约,以避免英国"退欧"后产生的法律真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