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件关乎国家软实力的事却很让人闹心,这就是在学术文化领域,总是缺乏标志性人物。于是,新世纪的中国人越来越被两种情结所纠缠:“大师情结”,“世界一流大学情结”。明了这一背景,教育部刚刚出台的一个雄心勃勃的庞大计划便容易让人理解了。这个名叫  相似文献   

2.
一、文化创新与中国元素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地域或民族的特色文化所构成。我把这种具有地域性或民族性的特色文化称之为世界文化的元素。  相似文献   

3.
《时事报告》2007,(4):F0002-F0002
近几年来在世界各地,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东方风韵,令全球文化界为之震憾。这份由东方文化谱写的绚丽乐章源自于中国历史的悠久与辉煌,也依存于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日益卓越的表现。中国的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民众的目光。  相似文献   

4.
一1998年4月,在由150个政府参加的国际会议上,代表们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将"文化"纳入经济决策制定的范畴内加以考虑;1999年10月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会议上,世界银行提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也将是世界经济运作方式与条件的重要因素。这标志着经济与文化在不断接近以后开始走向融合甚至重合,"知识经济"视野内的一种新的经济类型或者经济发展模式——"文化经济"诞生了。在世纪之  相似文献   

5.
文化传播:赵本山兵败美国 中国的就是世界的,在文化走出国门这一点上,我们一直秉承着这样一个理念。但事实是,中国的,未必就是世界的。让中国文化打进美国乃至世界,诸如此类的口号经久不衰,但现实却血淋淋地摆在我们面前:中国文化,需要认真思考一下,该把自己的什么文化拿出去让别人欣赏。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网上有大量报道为证。  相似文献   

6.
王易  黄刚 《长白学刊》2008,(6):128-132
和谐世界思想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中国古代“天下观”、“和谐睨”的思想精华,为雏护世界和谐提供了一种理念共识;它坚持了中华传统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按,回应了诸如“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制造世界不和谐因素的错误论调;它借鉴了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和实生物”、“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为实现世界和谐创造了现实而有利的条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和谐世界思想必将为世界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文化强国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发展过程历经清末民初的"文化救国"之梦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文化立国"之路,十八大以来,文化强国由理论逐渐发展为现实,中国文化的力量日益在世界舞台上凸显。这其中离不开百年来仁人志士接力般传承,更离不开新时代共产党人以绝对的文化自信带领中国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继承、创造性发展"原则下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8.
新年伊始,万物更新。 GDP总量世界第二的中国如今虽然部分具备了世界经济强国的特征,但也还只是一个经济大国,据专家预测中国离经济强国大约还有10至15年的路程。而经济强国的指征之·就是较强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稳  曹宏 《观察与思考》2014,(10):39-4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在文化全球化冲击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遭遇到风险。这种风险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中原创力薄弱;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世界共享"。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重视培育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感,重视文化生态的维护,以应对和解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张敏 《理论月刊》2008,(1):52-54
和谐世界理论蕴含精妙的中国文化意蕴.中国传统和合理念是和谐世界理论的文化基因;"协和万邦"思想是中国古人追求世界和谐的鲜明体现;和谐世界理论是中国文化对当今时代主题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壮大,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强。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势头下,要求以中国式思维建立起影响世界经济文化体系的呼声随之而来。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一句“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更是引发国学研究的热潮。提升中国软实力,打造鲜明中国文化名片与世界堂堂正正对话,已成为国人的共识。而理清中国文化几千年发展的脉络,找出几千年民族发展的文化传承血脉,中国文学研究则显得必然而迫切。  相似文献   

1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入世"20年,不仅是中国重信守诺扩大开放的20年,而且是与世界互利共赢的20年,是为经济全球化作出巨大贡献的20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继续从对外开放中获得发展动力,在对外开放中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积极扩大进口,完善进口促进配套服务体系,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3.
经历了2012年世界主要国家的领导层调整之后,2013年的世界是否会因为新领袖层的崛起而给世界带来活力,这可能是此时此刻最值得我们期待的。2013年是中国的农历蛇年。中国民间历来以"金蛇狂舞"预示蛇年可能带来的激情、财富和运气。站在2013年伊始眺望全年局势,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可能并非如此让人充满遐想。受到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的冲击,2013年的全球经济走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经济增长理论认识的深入,传统的认为技术和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的理论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文化也是提高生产力水平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奇迹更离不开中国特殊的文化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对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宁 《思想战线》2005,31(5):113-115
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学科在经历了多次"危机"之后其衰落之趋势是无可挽回的,但这种衰落恰恰为其"再生"奠定了内在的基础,此也即比较文学学科内部的反拨.在这方面,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东方和第三世界学者将对一门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的"再生"有所作为.比较文学的最高境界是世界文学阶段.那种为比较而比较的牵强比附式的"比较文学"确实应该死亡,而一种新的融入了文化研究和世界文学成分的比较文学学科将在这其中获得再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世界经济文化发展趋势和中国三角形经济文化格局两大历史背景中 ,探讨文化建设在中华现代文明重建中的历史作用和重要地位 ;并提出“三角形复合式经济文化开发战略模式” ,以使西部大开发能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促成中国西部真正意义上的复兴。  相似文献   

17.
“中国模式”是顺应世界进步潮流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模式"是改革开放和追求与各国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只有努力追求与各国互利共赢,才能摆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许思文 《群众》2010,(10):25-26
<正>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打造江苏区域经济的"新引擎"乃至中国东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亟需创立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海洋文化发展战略,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打造中国东部沿海海洋文化建设高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播相生相伴,是中国文化之独特代表,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书法的独特性及其与世界艺术的共通性,使其具有"走出去"的独特优势。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人心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书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和喜爱,其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必将对世界文明交流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在快速走向世界的中国及其中国人民,能否在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一体化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要的一条是有没有历史的眼光、世界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只有历史的、而非短浅的,世界的、而非地域的,发展的、而非停滞的,积极而主动地看待全球,看待自身.才能在全球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文化视野一定要广阔.文化胸怀一定要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