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20世纪是各种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层出不穷的时代,比较文学在这个理论浪潮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如何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并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比较文学的“再生”和发展进行分析,认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必须要超越文学的疆界,但超越文学不是为了逃离文学,而恰恰是回到文学,其结果不是为了消解文学而是为了发现文学的新的成长点——即建立一种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新的比较文学.这种比较文学将会逐步发展成为疆界扩大、内容丰富、开放性的世界文学.在进一步详细探讨比较文学的发展策略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比较文学研究终将为全球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来,比较文学又出现了新危机。怎样重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从危机走向转机,是当前全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当务之急。中国学者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确立了新的比较文学可比性,实现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在新的学理基础和学术视野层面上的重构,不但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比较文学理论的发展,而且为全球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研究和跨文明文学交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求索》2003,(1)
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基地 ,是以湘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为主体 ,并吸收省内外其他高校、科研单位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方面有专长的教学、科研人员而成立的省级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该研究基地的负责人为湘潭大学校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李树丞教授 ,首席专家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季水河教授。该研究基地现有固定教学科研人员 30人 ,其中教授 1 2人 ,副教授 9人 ,讲师9人 ,具有博士学位者 4人 ,在读博士 5人。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基地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论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远视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锡南 《思想战线》2005,31(1):125-129
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一种由来已久的"远视症",即关注西方、忽视东方,从而造成学术生态失衡,继而影响比较文学研究走向深入.要根治这一顽症,必需肃清这种不健康的"短视"心态,走向东方,认识东方.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危机”意识完全是学科本位主义的产物,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所“淹没”表象背后的实质是文学研究的深化。文化绝不只是文学的背景或“语境”,也是文学构成的整合性要素。如果说“比较”本身并不构成比较文学存在的理由和目的,那么,文化整合作用机制的发现和认识拟应成为比较文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比较文学向比较文化的靠拢,应理解为它的新生契机而不是危机。  相似文献   

6.
比较叙事学研究在国内外均已有学者提出,但远未形成势头.就学科定位而言,比较叙事学属于比较文学与叙事学这两门学科在理论方法上的有效结合,它是比较文学透视下的叙事学研究.就研究对象而言,比较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与叙事学的研究对象相对应,同时也与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相交叉.在研究方法上,比较叙事学要求对对象作比较研究,以探寻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学科之间的叙事作品的相似与相异,相互之间的关系,其独特的发展规律,以及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丽君 《理论月刊》2008,(3):125-127
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比较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趋向是在民族文化文学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建立一种辩证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范围中寻觅思维本质的共性,它是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研究,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影响研究与社会历史批评,平行研究与新批评、符号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接受美学、女性主义批评、文化批判等无不渗透着比较文学思维特性.重视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8.
自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上世纪下半叶正式诞生于欧洲以来,已在今日西方有了长足的进展,无论是法国学派、美国学派,还是(前)苏联学派,随着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与文学理论的朝着纵深方向掘进,整个西方比较文学研究呈现繁花纷呈的局面。统观这个局面,我们发现,它正向着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发展,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紧紧伴随着这两个层面,在延伸、扩展着,而其中又以逐步将目光移向东方、转注中国而为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9.
今天在中国文学中出现的网络文学和青春文学迅速发展的新格局,一方面是新的消费意识和新的公民意识结合所产生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受众和作者基于自助文化紧密合作的结果.这当然更是整合后的"公民消费者" 带来的新的精神生活样态.它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空间,也为文学在"新世纪文化"历史条件下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与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在可比性内容问题上的根本区别 ,即在于对文学的文化异质性与互补性研究的强调。国际上曾有人担心强调异质性研究会导致民族化 ,国内也曾有人怀疑这是为学派而学派 ,其实 ,这纯属一种误解。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对于异质性与互补性研究的强调 ,并不是刻意为了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相区别 ,而实在是不得已而必须为之。这一方面是由于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学科理论本身存在缺口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现实语境使然。因而具有着一种学科发展的必然性。兹分述如下。一、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存在缺…  相似文献   

11.
王卫东  杨琳 《思想战线》2004,30(4):79-83
“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是相反相成的概念 ,互证对方的合理性。“世界文学”不仅是对“民族文学”的否定 ,而且是对自身的否定 ,只要与“民族文学”相对立 ,就被抽取具体内容而被普遍化、抽象化 ;倘具体化 ,就会转化为最高级的“民族文学” ,这隐含了对其他民族文学的遮蔽。从“世界文学”命题切入 ,可以揭示西方文论的遮蔽性。中国文论成为世界性文论的路径不仅是吸收、拿来 ,更是推出、拿去。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台湾文坛上,陈映真是一个关注生活、拥抱世界的入世型作家。他师承鲁迅,被誉为“台湾的鲁迅”。陈映真的中篇小说《归乡》继承了他的一贯风格,从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入手,用形象和情感来诠释海峡两岸人民向往统一的主题,生动而深刻,真正践行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3.
解放区文学“大团圆”结局现象的产生 ,与解放区文学所承载的政治宣传使命有关 ,与解放区作家追求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通俗化思潮相关 ,体现了作家们对“五四”文学所作的某些反拨的自觉。这一文学现象 ,有它存在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缺陷与遗憾。  相似文献   

14.
"文化寻根"是人类对基础文化结构进行追根溯源的一种认同与追思,而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感的强化,对中国文学的表述形式、中华文化的多元图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格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此为了确保少数民族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对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探析,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促进少数民族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美国黑人妇女缝制“拼贴被”的文化传统,女性主义者提出把女性主义内部的种族、阶级、国别和性取向的差异缝合为文化“拼贴被”的隐喻构想。本文从性别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探讨“拼贴被”的隐喻构想与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互动与影响,以求打开女性主义批评文本的外延,在性别研究、妇女文学史、文化研究等学科之间寻找一条“共同的丝线”。  相似文献   

16.
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 ,艺术丑是艺术美的对应面。以公安题材创作的电视剧 ,在刻划反面人物中颇具匠心 ,通过对反面人物的分析 ,旨在说明电视剧创作中运用“审丑”的艺术手段 ,达到“审美”的艺术效果。“审丑”的艺术甚至比审美更具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徐新建 《思想战线》2002,28(2):88-92
批评是理论的实践方式。批评的特点在于表达言说者的态度、观点乃至情感和立场。人类的言说 ,包括了授、受两方 ,并根基于特定的语文约定。在这种约定下 ,言说双方便结成了内外有别的语言共同体 :在内 ,词语相通 ,言说分享 ;及外 ,则筑起语言的分野乃至文化的边界。以这样的观点来看 ,所谓“汉语批评”不过是人类古往今来的多种文化边界之一。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作为闽台地方文化载体的"陈三五娘"故事开始成为新文学作家的素材.佐藤春夫的<星>虽然重在人性描写,却难免流露身为日本作家的殖民者意绪.后续的台湾新文学创作,有的针对佐藤的舛误,强调了人物的忠烈民族精神(如章君榖的小说);有的借以显露台湾民性特征及特殊政治环境下的民众心态(如张深切的电影剧本).吕诉上<现代陈三五娘>以方言俗语增添乡土色彩,并以人物的强烈抗争性体现封建束缚较为薄弱的边缘地区的地域特色.施叔青<行过洛津>重在表现粗砺生动、充满活力的移民社会与僵化的道德教条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揭示封建士大夫对于鲜活灵动的民间文学的窒息和扭曲.这些作品提示了闽、台之间的文化联系,以及闽台地方文化以其个性特征和活力对于中华文化整体的丰富.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它在我们民族性中根深蒂固地沉淀着,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巨大,最显要处莫过于唐代以前的历史时期,影响主要有三方面:逆天不祥、指天而呼、天(神)人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