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场新型的以政治改革为主轴的思想启蒙运动,也是世界上难度最大、时间最短的变法.由于它自身的文化缺失,没有实现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也埋下了戊戌变法遽然夭折的深层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既是一场社会革新运动,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本文从其思想启蒙方面,作一概略评述.以纪念戊戌“变法”运动一百周年。“戊戌变法”与启蒙思潮互动“戊戌变法”前的启蒙思潮是为变法提供理论与思想而发动的。启蒙思潮在全国形成一种思潮,与1894年我国在中日甲午战争惨遭失败所引起的民族危机密切相关。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多次被西方列强所战败,是基于中国与西方列强在军事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已为国人所预料之中;而甲午之战被同受西方列强侵略的东方最小的日本所战败。而且失败之惨重,则是国人所未曾料及的。因此,引起全…  相似文献   

3.
政治改革涉及权力关系的重组,最为艰难,初试未捷无须深责.植入性改革须进行内生性转换才能取得成功,历史的深刻教训,值得认真汲取.戊戌变法的失败不等于改良路线的失败,从社会成本看,和平改革是最经济的变革方式.  相似文献   

4.
<正> 张培刚教授在香港大学作演讲时说,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除了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问题。明治维新很现实,拥护明治天皇,实行改革。可是戊戌变法人物,改革精神可嘉,但却找错了依靠的对象,他们找到光绪皇帝,没有找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假如当时找慈禧太后,尽管她比较保守,但她基本上是同意维新派的改革主张的,她实行20%——30%的改革,比不当权的  相似文献   

5.
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中国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和平改革的政治运动。发动和参加这场运动的重要人物,绝大多数是南方人。山东也有一些人参加过这场运动,但多系仅在要求变法的公车上书签过名的举子,称得上是重要人物的只有王锡蕃一人。  相似文献   

6.
文梼  戴玉堂 《求索》2011,(12):263-264
中日两国自近代以来都有各自的发展道路,但起点却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被迫开启国门,都是想以学习西方而图自强,但最后的结局却大相径庭。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成功实行了民主转型,国力大增,开始了向外扩张。而中国虽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却都以失败而告终,国力不但没有增强,反而更加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  相似文献   

7.
《群众》2017,(16)
正提起中国改革的历史,王安石变法不可不提。王安石变法旨在富国强兵,主要包括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将兵法等。王安石变法涉及科举、农业、水利、军事、户籍、经济、交通等多个领域,因此可以说是带有系统改革性质的"顶层设计"。我们知道,王安石推行的全国性变法失败了,但是很少  相似文献   

8.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但人们往往集中关注变法前台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六君子”等,却忽略了幕后主使李端菜。史学家史继忠先生以有别于正史的独到笔触,娓娓陈说这个生于贵阳死于贵阳的李端菜幕后台前的故事,读罢费人猜量:如果没有李端菜,还会不会有康梁变法?如果没有李端桑,还会不会有今天的北京大学、贵阳一中?如果没有李端桑,谁会开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传统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9.
戊戌变法是一场科举知识分子激进派掀起的激进政治改革,在改良主义的理论框架内讨论这一历史事件,具有不太准确的性质.导致变法运动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改革内容与传统制度文化的矛盾,特别是传统皇位权力的制度障碍.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角度分析,改革运动明显资源不足:但是顽固派对改革运动的颠覆,则是对大清王朝政治合法性的彻底剥夺.  相似文献   

10.
自立军运动:效法萨摩长州的政治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立军运动的实质是:以唐才常为代表的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谭嗣同和他的志士们的鲜血,已经彻底证明从中央自上而下推动变法维新已是不可能,唯一的出路就是效法日本萨摩、长州的榜样。唐等企图在清王朝内外交困的复杂局势下,借助康有为和孙中山两股政治力量,幻想取得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的支持,并以会党势力为基础成立自立军发动武装起义,达成两湖地区的局部独立,进而实现自下而上的维新变法,以“保全中国自立之权”。本文拟从唐才常效法日本萨摩、长州的思想基础,自立军运动谋划、宗旨的隐晦表述及其与“勤王”、“惠州起义”、“东南互保”的复杂关糸中解码自立军运动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一百年前的今天,已经载入历史的沉重而不屈的一页。虽然只有一百零三天——历史上短短的一瞬,但却电闪雷鸣,照亮了血雨腥风、满目疮痍、封闭愚昧的中国大地,警示着顺应潮流、发愤图强的仁人志士。在戊戌变法一百周年之际,我们不应忘记翁同和——这位为维新变法事业推波助澜、穿凿斡旋的先驱。少年翁同和即志向远大,行为高洁。他是江苏常熟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自幼深受儒家学说  相似文献   

12.
田国强 《同舟共进》2010,(12):15-18
为什么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一些大的变革,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乃至清末维新派变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甚至一些变法者本人的生命都无法得到保证,而只有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变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到底是制度创新重要,还是经济发展重要,哪一个应该先行?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维新运动史上,湖南无疑是维新变法的主要阵地。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皮锡瑞、樊锥等为代表的湘学人物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宣战,掀起了全面学习西方的高潮。与此同时,湖南守旧士绅也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对变法进行了联合扼杀,导致了维新变法的失败,也促成了中国历史由维新向革命转变。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维新运动史上,湖南无疑是维新变法的主要阵地。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皮锡瑞、樊锥等为代表的湘学人物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宣战,掀起了全面学习西方的高潮。与此同时,湖南守旧士绅也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对变法进行了联合扼杀,导致了维新变法的失败,也促成了中国历史由维新向革命转变。  相似文献   

15.
国家政治保卫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革命政权的肃反保卫机关.虽然它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在公安史上却占有重要一页.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国家政治保卫局成立的原因作一初步探讨.一、国家政治保卫局的建立是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必然要求1927年4月12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在  相似文献   

16.
商鞅变法是促成秦国强大、最终完成大一统的重要原因。商鞅变法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对此史学界也多有著说。社会风俗的改易也是商鞅变法中的重要内容,其一改秦国原始的蛮夷之气、彪悍之风,使得秦国形成了遵从法纪、服从政令、民风朴实的社会风尚,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政治课生活化的理念已成为广大政治教师的普遍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却常常出现老师们的共识预期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实质性差异的现象。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老师们常以虚拟、悬设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的改革历史进程,应该从大历史的角度做大时间段的全景式比较研究。中国历史上只有两次社会转型,第一次以商鞅变法为标志成功实现了由奴隶制、分封制向封建制、集权制的社会转型,其后封建时代持续不断的都是修补式的改革。戊戌变法拉开了第二次社会转型的序幕,当代改革是戊戌变法以来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未竟之社会转型的延续。  相似文献   

19.
流行的说法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外力推动之下起步的,完全属于晚近外发型。我以为这只是看到表面现象。 官商横行和当时统治者摧残工商业,并且实行海禁,才堵塞了这个现代化的进程。 为什么日本自上而下改良的明治维新走得通,而中国的光绪维新却失败了呢?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本世纪初清王朝为巩固反动统治,不得不顺应世界潮流被迫采取一些新政措施,但也无法走现代化之路,无法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宋神宗时为相,力主变法,后因保守派的反对和变法派内部的勾心斗角而失败。他第二次罢相(1076)后,在金陵闲居,回顾变法的成败.归结出一句话:变法是对的.但败在用人不当。王安石一向重视人才,认为“徒法不能以自行”,须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