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和俄罗斯是当今世界两个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是“金砖”四国中两个重要的国家,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其中两国的金融改革就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和俄罗斯的金融改革都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进行的,两国的金融改革在改革指导思想和方式、银行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就、证券市场改革的历程和依据、中央银行的改革及独立性等方面均呈现出各自的国情要求,各具特色,值得我们认真比较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国家利益视角下的中俄北极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资源开发、航道利用、军事安全等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国家利益。由于两国的客观情况与主观判断不同,中国北极利益的实现,需以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利益得以实现或未受侵害为前提。中俄在北极地区的关系总体上是俄强中弱、俄占主导,在中俄北极关系的发展中,中国应以参与北极环境保护合作为基础,资源开发合作为重点,进而在航道开发利用、军事安全领域寻求机会。中国和俄罗斯应在"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北极合作,实现两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3.
中俄金融体制转轨:基本问题与发展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和俄罗斯经过多年的金融改革,大大改变了金融制度环境,取得了较大的成效。通过对两国金融体制改革路径的评析和中央银行改革、政府职能定位和金融市场存在问题等方面的比较,本文得出结论认为,必须增强转轨国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从而有效保障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必须从证券市场制度融资结构的变化对企业和金融中介治理结构影响的高度来发展资本市场;必须加快高质量的中小银行的组织建设,更好满足转轨国家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需求;必须加强转轨国家在金融转型进程中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这是转轨国家金融改革必须合理解决的迫切问题,这对于加强我国金融中介重组和金融市场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媒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也是中国国家形象"他塑"过程中的重要方面。中俄互为近邻,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俄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日益增多。本文分析俄罗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三家主流媒体2011年有关中国的报道,总结报道中体现的中国国家形象、国民形象、商品形象等特点,指出俄罗斯区域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与中国实际形象及两国联合声明/公报中所描述的存有一定距离,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建构是服务于俄罗斯的国家利益需要,受中俄两国关系、两国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提出在俄中国形象塑造的若干思考,以缩短中国国家形象自我认知与外界解读之间的差距,有效减少外媒对中国认知的不足与误解。  相似文献   

5.
在中俄经济转轨过程中金融体制改革是极为重要、也极为敏感的一部分,但迄今为止中俄两国的金融改革都没有最终完成。中俄金融体制改革走的是两种不同的道路,但我们看到俄罗斯1998年遭遇了灾难性的金融危机,而中国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至今仍未找到解决的出路。目前中国银行业开始了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进程,俄罗斯在积极申请“入世”的背景下如何改造金融体制仍是个未知数。本文通过中俄两国银行体制改革方面的比较分析,可为中俄两国未来的银行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洋 《东北亚论坛》2019,28(1):92-101
中俄两国的经济合作需要金融合作的推动,但相比其他领域两国的金融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来看,本币结算和融资、基础设施融资和证券投资在稳步推进的同时在一些细节上还须政策和机制的保障,特别需要仔细分析研判俄罗斯的宏微观经济形势,才能在资本支持的同时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对于俄罗斯来说,在欧美融资渠道被限制后,如何通过新的金融工具来吸引中国的资本以实现本国的庞大经济规划,不仅对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也是深化"一带一路"倡议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7.
论中俄关系发展进程中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俄罗斯国力振兴、重新崛起的重要阶段。两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都在国内,巩固睦邻友好、推进战略协作是两国维护各自国家安全、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而中俄两国只有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互补性,制订共同战略、争取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各自的崛起与振兴。中俄两国领导人不止一次强调,中国和俄罗斯需要加强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更要在人文领域开展对话。人文交流与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俄罗斯既是邻国又是大国,改革以前国防工业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两国在向市场转轨过程中面临着大致相同的问题。由于两国改革的道路和方法迥异,改革的绩效显示出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在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作用。俄罗斯采取的是大力推进"私有化"来增强军工企业活力,中国军工企业改革的核心是产权的重组和清晰界定。从中国军工企业改革的逻辑看,它是遵循着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和由简单到复杂的路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普京到梅德韦杰夫,已经把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开发提上国家议事日程,并使之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衔接起来,以求实现中俄两国边境区域合作开发的战略对接。而在这一过程中,即使在两国边境区域合作规划纲要着手实施、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人力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在俄罗斯仍然存在着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虚构性喧嚣,致使中国移民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因此,有必要透析俄罗斯远东地区由移民问题而引发的"中国威胁论"背景因素,认定中国移民对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开发的重要价值,做出解决中国移民问题的现实对策,只有这样努力实施下去,才能在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开发进程中发挥"中国因素"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俄罗斯的社会经济改革也10年有余,这两个发展中大国的经济转轨一直备受世人瞩目,尤其是改革后的体制与结果更是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1.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早已转变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由于东盟四国的银行业正处在改革与调整时期,其银行业发展轨迹明显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东盟四国银行业系统的基本面良好,甚至在危机期间还逆势而行,主要得益于东盟四国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及此次金融危机东盟四国政府所采取的积极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探讨泰国与马来西亚政府金融干预体制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泰国、马来西亚政府金融干预在保护本国金融部门发展、推动社会均衡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但在支持本国支柱产业的建设、促进工业化进程方面效果欠佳。这主要与两国金融体制的局限性和政府的社会发展政策有关。金融危机后,两国推行的改革措施,正推动两国政府金融干预机制向更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来 ,智利、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 ,其特点是围绕私有化展开 ,各具特色 ,又不拘一格且不乏共性和同步性。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改革后 ,曾取得了提高经济效益、减轻财政负担的积极效果 ,但也造成了大量失业、两极分化和金融动荡等负面影响 ,为经济的长期发展埋下隐患。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金融抑制"理论是由麦金农和肖提出来的,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因抑制而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现象,说明只有进行金融深化,才能有利于经济发展。巴基斯坦在改革前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从1991年起,经过一系列金融深化的改革,巴基斯坦银行业市场化程度提高,经营效率得到较大改善,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银行业市场更加健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越南的会计改革都在走与国际会计趋同的道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虽然都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内容,但都与本国的经济和法律环境保持一致。因此,两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等方面都反映了本国的要求,但是也存在一些差异。找出差异,再进行分析与协调,将是中国与越南及东盟国家会计趋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东亚地区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部门FDI的增长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FSFDI大幅增长。从FSFDI兴起的直接原因看,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与拉丁美洲国家的FSFDI均属于"冲击诱导型",但前者在金融部门开放程度、FSFDI的来源国以及区域内的国别差异等方面表现出了与后者不同的特征。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FSFDI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和趋势,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又同为新兴经济体,研究印度银行业改革对于正确认识中国银行业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印度银行业改革就是从金融抑制到金融深化的转变过程,文章由此重点研究了印度银行改革的历史背景以及所采取的改革措施,进而得出对我国银行业改革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米军 《东北亚论坛》2005,14(5):83-8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贸易自由化和生产国际化的进一步扩大,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一种更加明显甚至是必然的趋势;与此同时,原计划经济国家相继向市场经济转轨。在此背景下,金融全球化与转轨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并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这一联动关系对经济转轨国家利弊兼具,经济转轨国家不仅要直面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和风险,而且要承受金融全球化与其经济和金融互动所产生的双重效应。同样,由于联动关系,如果转轨国家顺利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并能获得较大的收益,这对金融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极大的贡献,否则他们的缺失或者不稳定将严重影响到金融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中伟 《西亚非洲》2012,(5):144-160
发展援助是德国外交政策的一极,既是推动和实现德国对非洲外交目标的重要工具,也强烈地塑造了德国的对非洲政策。作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卢旺达在德国对非洲发展援助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对卢旺达发展援助主要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目前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德国主要通过财政援助和技术援助促进卢旺达在医疗卫生、种族和解、政治发展以及经济改革等领域的建设。德国对卢旺达的援助,既有其显著的特点和优势,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中、德两国对卢旺达的援助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客观上需要更便捷、更高效的金融服务作为支撑。广西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就是要发挥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合作平台和沿海、沿边的独特优势,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先行先试,通过实施沿边金融工程、跨境金融工程、产业金融工程、普惠金融工程、农村金融工程、地方金融工程等六大金融工程建设,努力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助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打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