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职能转变是电子政务建设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六大”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的要求为电子政务建设指明了方向 ,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十六大”提出的政府职能转变目标的实现和全面提高公共行政管理能力。本文着重对电子政务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从政府职能中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对电子政务的要求入手,论证了电子政务所应具备的三大社会职能;并从当前信息化发展阶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出发,详细论述了政府信息资源服务、信息基础设施提供和社区信息化建设三项社会职能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电子政务》2012,(5):4
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以来,推行电子政务一直被视为是中国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选择,各地各级政府都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契机,利用信息技术与政务活动的紧密结合过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印发的《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强调电子政务对推进政府职能改革的作用,指出:  相似文献   

4.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信息公开、深化政府治理流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社会信息福利水平以及提升政府形象方面的积极意义;重点指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取得的3方面的显著成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顶层规划与网站群建设提高政府网站建设水平,公民对电子政务的认知度、利用率和满意度逐步提高;归纳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存的5个方面问题,指出我国电子政务下一步将朝着加快电子政务立法、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加强信息资源共享、重视电子文件管理及发展移动政务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放  王秀惠 《电子政务》2008,(5):106-110
推进电子政务是新时期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创新政府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和选择.电子政务借助信息网络平台全面提高了行政效率、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为保障电子政务效率的实现,需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电子政务应用培训和信息安全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2009年是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实施的关键一年,各级政府要进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管理方式的创新,而电子政务建设是推进这一创新的重要途径。电子政务肩负着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转变政府职能,以及推动整个  相似文献   

7.
根据当前和未来的业务需求,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成本协调电子政务服务资源、持续满足公众和企业的服务需求是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管理的根本目标,而电子政务服务能力战略管理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首要步骤。鉴于有关政府职能部门战略管理对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的影响关系尚缺少实证成果的支持,本文在电子政务服务能力测评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战略管理因素,尝试分析了战略管理与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组成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与影响路径,以期为政府职能部门电子政务战略管理的切入点及着力点提供事实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继续推动我国电子政务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2001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以来我国信息化建设遵循"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这一基本国策的实践历程,及其主要经验和教训,指出电子政务的推进能否取得成功和实效的关键仍然在于是否坚持以政府核心业务流的信息化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线,坚持"业务为王"才能产生效益并可持续发展。给出了政府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电子政务的纵向模型反映政府在纵向的管理层次,包括基础层、行业层、决策层;电子政务的横向模型主要是描述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所具有的和共有的管理职能。通过分析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府自身建设效果显著的系统项目,阐述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益原则;认为要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的效益,必须以核心业务流程的改造和优化为工程项目的重点,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也是电子政务建设和体现电子政务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技术、管理和法规三个维度阐释了如何完善电子政务的支撑保障体系,认为一个强势的电子政务管理部门可以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实施,避免重复投资、节约资源,可以充分地利用包括信息在内的各种资源,从而政府信息系统可以更精简、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9.
叶校正 《电子政务》2005,(13):75-80
我国电子政务经过几年的发展,相关的政策、理论、实践应用方面都有了飞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较为成功的案例,这些成功案例对指导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具有一定示范作用。本文分析了滁州市电子政务建设的背景、指导思想、原则、步骤以及网络体系和应用体系,希望对其它地市级政府进行电子政务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国家信息办于2001年提出建设电子政务设想。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2002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  相似文献   

10.
业务整合是组织间实现业务互操作的基础,也是电子政务服务的必然要求和必经阶段。对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部门业务整合水平进行测评是掌握与提升其业务整合水平的第一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构建电子政务环境下中国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业务整合水平测评模型。并基于全国38个调查点、12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860份问卷数据,应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方法,对模型的结构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电子政务环境下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业务整合的水平,为电子政务服务建设的有效管理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李丹 《传承》2011,(9):82-83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发展与现代政府管理创新理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对现有的与工业时代相适应的传统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是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组织的重构以及政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具有重大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建斌 《传承》2011,(24):82-83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发展与现代政府管理创新理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对现有的与工业时代相适应的传统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是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组织的重构以及政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具有重大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目的在于加强政府监管、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为民服务.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方兴未艾,各部门、各单位、各地方提出了大量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4.
王栋  侯秀芳 《电子政务》2007,(12):78-81
简要阐述了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特点.从观念、数字鸿沟、公务员素质等三个角度探讨了电子政务环境下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转变政府职能、提供"一站式"服务、关注弱势群体需求、推进协同政务等四方面提出了电子政务环境下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20 0 2年 8月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决定 ,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推动中国信息化的切入点 ,通过建设电子政务 ,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提高政府的监督水平和服务水平 ,拉动产业的增长。由吴爱明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电子政务》丛书 ,组织了 5 0多位专家 ,结合当前国家推出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原则和主要任务 ,对中国和全球电子政务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在电子政务理论上有可喜的探索。本书将为读者展示电子政务完整的构图、全新的观点和清晰的思路。《中国电子政务》丛书共分《理论与实践》、《技术与应用》、《法规与案例》三册 ,全面、系统地…  相似文献   

16.
大部门制改革是建设小政府治理模式的重要途径,其在政府职能、权力、规模以及改革目标上与小政府治理模式的要求是相一致的。目前,我国在实施大部门制改革,建设小政府治理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和法制建设,以及配套改革措施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卫杰 《警察技术》2010,(1):19-22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信息化成为国家赢得全球竞争优势的战略制高点。电子政务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推行电子政务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创新,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效能,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8.
首先指出了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介绍了IT治理的基本知识,并阐述了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引入IT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最后对电子政务建设中IT治理实施的实际困难、实施方法、应用模型、工作流程以及未来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府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背景是“四个需要”,今后发展有“四个重点”。“四个需要”分别是: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更好地为民服务,提高监管水平和工作效率;二是制止重复建设的需要,许多政府部门建立了大量的网络体系,但互联互通不够,网络利用率低,需要加快建立统一标准和统一平台的步伐;三是拉动  相似文献   

20.
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目的在于加强政府监管、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为民服务.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方兴未艾,各部门、各单位、各地方提出了大量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