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网络中"丧文化"的传播主要表现为借用经典台词和动漫表情,呈现出的一系列自嘲、戏谑式表达,是对"现实世界的温和反抗"。"丧文化"是中国社会新时期出现的青年网络亚文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涌现的社会情绪、互联网技术发展塑造的媒介生态、部分青年群体求异叛逆的心理动因,共同助推了"丧文化"的传播。"丧文化"流行带来的负面化情绪渲染,对  相似文献   

2.
"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具有较为复杂的心理动因,是近期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表达沮丧、焦虑情绪的青年亚文化。对待"丧文化"不应该强行压制,而应该因势利导,关注处在青年阶段的学生的情绪,同时需创制新的网络文化,平衡与稀释"丧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避免青年群体过度沉浸在自己的"丧"情绪中。  相似文献   

3.
青年的发展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应避免青年陷入"丧文化"的泥沼。对此,要引导青年克服心理压力,以积极健康心态面对社会,通过价值观引导、物质文化需求的合理满足、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消除"丧文化"带给青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丧文化""锦鲤文化""尬文化"等网络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每种亚文化流行的背后,都折射了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心理问题。因此,全社会要时刻关注网络环境下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多渠道的心理调适机制,引导青年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让青年持续拥有获得感。  相似文献   

5.
在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中,"极客"是一个被大部分研究者忽略的小众群体,但技术化的世界进程却赋予了他们越来越强大的改造世界的力量。通过对以"威锋网论坛"为代表的苹果电子产品越狱论坛的内容梳理、对以《足球经理》为代表的游戏极客文化的剖析,并结合对极客人群的深度访谈,得出了有关极客群体的一系列文化特征,并认为技术是这一群体与外部普通用户群体形成分野的最明显符号。而从长远来看,对技术的迷恋将从极客群体向外延伸至所有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形式之中,并由此形成文化传承视野里的"断裂"和"反哺"。  相似文献   

6.
网络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网络不良文化的传播 ,导致青少年心理扭曲 ,并加快犯罪的进程。具体表现为 :网络传播西方价值形态文化 ,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网络的淫秽站点泛滥 ,对青少年危害极大 ,导致青少年性犯罪与暴力犯罪增加 ;网络暴力文化的传播 ,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误导 ,导致校园暴力和有组织犯罪的增加 ;网络散布仇恨情绪 ,宣扬恐怖主义以及其它邪恶思想 ,使青少年中毒至深。受网络影响 ,传统的青少年犯罪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有效地防范与控制网络条件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 ,应发展良好的网络文化 ,引导主流的文化氛围 ,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 ;完善刑事与行政立法 ,对网络不法行为进行科学的界定 ,为有效打击青少年涉网犯罪提供法律依据 ;建立专门化的网络执法机构 ,有效地防控青少年涉网犯罪 ;立足教育和引导 ,重在预防 ,通过综合治理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7.
当代青年"丧文化"表现出青年亚文化的仪式抵抗,以自我嘲笑、麻木颓废等消极情感的表达为主,通过多样化的解构拼贴与具象重塑,反映了青年复杂的社会心态与情感。"丧文化"的生成是青年寻求自我认同与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与我国社会转型现实境况、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商业营销行为的推动等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上要引导青年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当代青年精神成人;客观上要优化外部条件,满足当代青年合理的物质利益诉求,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引导"丧文化"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认知方式、情绪调控、意志品质、角色认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能导致青少年的人格偏差和行为障碍.网络成瘾已逐渐成为青少年性犯罪、暴力犯罪、财产犯罪的主要诱因,不仅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有碍法治秩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应通过心理疗法、道德约束、法律规制予以有效应对,以减少网络成瘾犯罪.  相似文献   

9.
"青年"既是一个群体,也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概念。近年来,以青年为主体的概念层出不穷,引起了人们热议和关注,也促使以青年为主题和对象的消费市场日趋活跃。比如,"空巢青年"概念催熟了"单身经济","丧文化"概念衍生出"丧经济","佛系青年"概念推动了"孤独经济","隐形贫困人口"概念引发了青年消费观念的争论。面对上述情况不禁想问,以青年为主题的新概念的提出能否真正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形成所谓的"青年概念经济"?还是说,这不过是一些生造出来的"概念泡沫",一触就破?本文重点提出"青年概念经济"、"青年+"等概念,并对上述现象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广泛受到科学教育的青少年是信息碎片化、社群原子化、媒介融合化的网络空间的主要活跃群体。饶有意味的是,以青少年为参与主体的"日常迷信"行为反而不断出现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当中。它在过去20多年间经历了符号赋权、焦虑消费和文化塑造的传播阶段,反映了中国网络社群浸入社交媒体的时候如何进行意指实践,折射出他们面对社会焦虑的时候如何通过意指实践进行情绪布局,也体现了他们共享媒介经验的时候如何参与到文化塑造的现场。  相似文献   

11.
正当下,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拥有了许多新的特质,他们对媒介技术的娴熟使用,有效帮助他们参与网络流行文化实践,形成新的文化形态。无论是在译客、声客、影客、极客、原创音乐等此类以媒介技术专长为特质的文化行为中,抑或是在表情使用、自拍互拍的大众狂欢中,青少年将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专业学识、掌握的新媒介技术、获得的资质与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以为我所用的姿态对各种文化资源挪用、组合、拼贴,创造出大量带有浓重"青年秀"的文化产品。本专题聚焦的声客、极客及表情党三类网络青少年群体,是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生成的主流模式之一——专业生产内容的PGC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以庸俗、谩骂为特征的网络文化现象,"祖安文化"的流行对网民,特别是未成年人网民的语言文化、思想道德、价值判断等方面都将产生不良影响,也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风尚培养带来隐患。整治包括"祖安文化"在内的网络低俗文化,需要网络产业、监管部门、教育部门等联合行动,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安全上网、健康用网。  相似文献   

13.
在网络表情的发展、流变中,表情包逐渐成为新型有效的文化符号,青年所用的网络表情有着丰富的文化隐喻和内在机理,作为青年互动的形式,它是青年宣泄情绪、群体认同的展现。我们应该用客观评判与辩证思维等方式对待表情包文化,引导并规范青少年正确使用表情包。  相似文献   

14.
方慧 《青年探索》2010,(5):60-65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媒介化的社会中,大众传媒作为传播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调查显示,青少年对大众传媒传播传统文化现状的认知度较高;情感上普遍认同,亦不简单"迷信"和"盲从";"覆盖面广"、"形式丰富生动"是大众传媒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优势;实现途径上影视、网络等方式更受青睐。鉴于此,广大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充分挖掘和发挥大众传媒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功用,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社区"四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寻根之旅"系列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是国务院侨办的品牌项目,"中华国学营"则是这一系列中的新探索,它以国学为主题,为来自欧美的华裔青少年营员奉上了一席文化大餐。北京华文学院作为国学营的承办方,悉心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认真的评估和思考,希望对华文教育界同行能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9,(3)
<正>2019年中国青少年网络春晚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国青年网络电视主办,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台海出版社、中国文化管理协会雷锋精神研究委员会协办。中国青少年网络春晚是"青春励志故事"网络文化活动的线下部分。2019年网络春晚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融入了曲艺、杂技、武术、乐曲、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致敬"改革开放40年",迎接"建国70年",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导广大青少  相似文献   

17.
金毅 《中国青年研究》2012,(12):28-31,42
理性包容的政治文化是公民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要求,而政治参与盲从则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心态的反映。网络信息的可操纵性,公民掌握信息的不对称性,"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的恶意引导,"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以及一些管理机构和人员对某类信息的刻意放大,都会使民众的政治参与理性大打折扣,导致盲目参与、跟从和非理性政治参与的扩大。要构建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文化,打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基础,就要树立自主表达与自我约束的政治参与意识,运用公开、透明、包容的网络管理方法,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对网络治理的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18.
如何防范青少年沉迷网络早已成为一个重要社会话题。各网络平台和APP推出的"青少年模式"通过限制服务功能、使用时段、在线时长,以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但一些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变了形、走了样,也反映出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出现了大量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直接诱因是网络游戏.目前,文化部出台了<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首次将网络玩家实名注册提上相关法案.然而,青少年网络成瘾背后更多的是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作祟,保护青少年远离"网瘾"之害,是一个需要各方力量介入的系统工程.强化政府、网络行业协会、网络企业责任,净化外部环境,提供健康有益、生动活泼、有吸引力的网络文化产品是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网络恶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网络恶搞是青少年利用网络对严肃主题、经典、权威以及某些社会现实加以解构而建构出的娱乐活动方式.随着社会的网络化发展,青少年网络恶搞有扩大的趋势.青少年网络恶搞的出现,是草根文化发展、青少年网民增加、媒体与网络商业化、学校和家庭等内外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应对青少年网络恶搞,要从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青少年道德和网络法制建设,建设良好的网络文化,给予其正确而合理的规范与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