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青年的发展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应避免青年陷入"丧文化"的泥沼。对此,要引导青年克服心理压力,以积极健康心态面对社会,通过价值观引导、物质文化需求的合理满足、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消除"丧文化"带给青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丧文化""锦鲤文化""尬文化"等网络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每种亚文化流行的背后,都折射了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心理问题。因此,全社会要时刻关注网络环境下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多渠道的心理调适机制,引导青年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让青年持续拥有获得感。  相似文献   

3.
"低欲望"与"躺平"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近年来以"丧文化""佛系文化"为代表的"颓废型"青年文化的延续。它是青年面临社会难题而群体性焦虑的文化反映,也是青年主体的代际特质与亚文化表征,本质上是所谓社会"内卷"后青年的自我贬损。一些青年选择"低欲望"和"躺平"有其现实缘由,但任其发展下去,会走向消极宿命论、价值虚无主义与犬儒主义。当代青年的需求世界多元复杂,不应夸大青年"躺平"现象并将其绝对化、标签化,而要整体把握并关切青年多元需求,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需求观,形成青年个人奋斗与国家蓬勃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正网络中"丧文化"的传播主要表现为借用经典台词和动漫表情,呈现出的一系列自嘲、戏谑式表达,是对"现实世界的温和反抗"。"丧文化"是中国社会新时期出现的青年网络亚文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涌现的社会情绪、互联网技术发展塑造的媒介生态、部分青年群体求异叛逆的心理动因,共同助推了"丧文化"的传播。"丧文化"流行带来的负面化情绪渲染,对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早已不是传统印象中的对抗仪式,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疏离感正在逐渐消解。青年群体利用各种新媒介形态,进行各种亚文化实践,不断追求自我表达,构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青年亚文化景观。充分理解当代青年亚文化的风格表征、盛行原因与功能价值,准确把握青年亚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以更加辩证的视野和更加包容的心态,引导青年亚文化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心态对于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产生着深刻影响。社会心态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本文认为,当前青年中主要的不良表现为浮躁心态、颓废心态、悲观心态、怨恨心态和极端心态等。从发生学的角度看,青年的自身特点、青年所处的社会环境、青年边际人的社会文化定位和网络技术的助推,都影响着青年不良心态的形成。从促进青年发展的角度看,要努力使青年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相似文献   

7.
随着青年宗教热持续升温,宗教追随者的心理问题值得关注。青年对宗教所抱有的"不可信、无认知兴趣,或可信、文化兴趣浓,确信、渴望坚信,坚信、义无反顾"等信仰心态,与其"求安慰与归属感、求知欲与好奇心、求真理与超越、遵从家庭传统"等心理动因内在关联。对青年宗教信仰心理的剖析,有助于找到可行的实践方式——普及宗教知识、加强价值引导、提供心理支持、优化社会环境,引导青年宗教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副业刚需"成为网络热词,拥有多重职业身份的"斜杠青年"日益增多。对29位"斜杠青年"进行深入访谈发现:"斜杠青年"的职业选择动机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包含了社会环境的影响、自我动因的驱使以及跨界机遇的争取三大因素;超过半数的"斜杠青年"对自己双重职业身份拥有较为正向的情感态度;大多数"斜杠青年"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积极的自我建构,体现在对新职业的自主探索、面对困境的乐观心态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青年大学生往往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弄潮儿",扮演着社会的先行者与精英的角色,成为社会进步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和社会基础。在对北京、武汉和广州三地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特点,探讨影响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因素,研究表明,在当代大学生的评价以及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对当代大学生应多做正面评价,积极引导;重铸大学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注重心理疏导,舒缓大学生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0.
流行语与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群体的流行语折射出了这一群体的社会心态现状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当代的青年群体作为中国世纪之交社会转型的"过渡人"这一角色的同时,又承担着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边缘人"这一特殊角色.面对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青年群体的民族心态、政治心态、职业心态、婚姻爱情心态、生活心态和价值观念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顺向的社会心态变迁呈现主导地位,而逆向的变迁也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1.
胡梅花 《前沿》2014,(13):139-142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社会适应与超越,关系着青年自身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实现。青年社会适应与超越的主要内容有: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适应、目标取向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个体行为与社会规范相适应。当代社会,大部分青年能够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但也有部分青年表现出:主观认识的自我性、片面性、偏激性,目标取向的功利性、实惠性,行为上的盲目性、随意性,需要进行分析和引导。  相似文献   

12.
无所谓心态是流行于当代青年群体中的一种社会心态,一种生活方式。这种心态的背后隐藏着诸多的原因。虽然这种心态的形成有它的必然性,但是它的存在给青年群体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所以要对这种心态进行合理地引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具有较为复杂的心理动因,是近期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表达沮丧、焦虑情绪的青年亚文化。对待"丧文化"不应该强行压制,而应该因势利导,关注处在青年阶段的学生的情绪,同时需创制新的网络文化,平衡与稀释"丧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避免青年群体过度沉浸在自己的"丧"情绪中。  相似文献   

14.
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呈现积极情绪占主流、弱势心理蔓延、焦虑与浮躁心理凸显以及社会信任度降低等特点。文章从社会心态的视角切入,透过社会心态,窥视当代青年政治认同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加强当代青年政治认同教育提供现实依据,并提出优化当代青年政治认同教育社会环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王晓虹 《人民论坛》2014,(1):154-156
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呈现积极情绪占主流、弱势心理蔓延、焦虑与浮躁心理凸显以及社会信任度降低等特点.文章从社会心态的视角切入,透过社会心态,窥视当代青年政治认同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加强当代青年政治认同教育提供现实依据,并提出优化当代青年政治认同教育社会环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引导青年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对青年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青年的社会心态出现了新的特点,并受到舆论、教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基础,进一步净化媒体舆论环境,完善公共服务,形成社会心态教育的合力,使青年的社会心态在有效的引导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圈层化"是指青年群体由于价值观而聚合、兴趣点而分众所形成的特征各异的圈层,并在自己认同圈层中进行交流沟通的现象与趋势。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往往会造成情感交流与文化发展的隔膜、"标签"自我与主流收编的抵抗、渴望入世与向往出世的矛盾。要破解其入世与出世之困,必须理性看待、合理引导,推动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从"圈地自困"到"文化出圈",变"圈圈万重"为"圈层合一",既"理性入世"又"合理出世"。  相似文献   

18.
青年心态和人文精神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是至关重要的。面对21世纪,中国能否真正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当代青年的人格、精神、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等心态特征和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公安院校的青年心态,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文精神,当是我们这些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职责。所谓“青年心态”是指青年对于现实社会存在的心理反映之总和。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青年人格和精神的特征;二是青年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所反映的社会心理。而“人文精神”就是构筑青年对于社会存在的心理反映的文化内涵。中国在八十年代开始的…  相似文献   

19.
资本与文化的结合催生了文化消费主义。文化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文化丧失了以文化人的功能,体现出文化功利化、过度娱乐化、真实虚幻化、趣味自私化的价值取向,使当代青年失落了精神信仰追求,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同时给当代青年自我认知和人格构建带来阻碍。因此,结合青年人自身特点与社会角色,通过重建青年精神家园、发扬青年积极风格、回归青年文化主体性,来引导青年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网络流行语是时代变化的鲜活标志,是文化心态的显著表征,也是社会传播的流行符号。从网络流行语中,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网络生态的趣味性、中国青年心态的积极性、中国文化传播的创造性,更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网络热词此消彼长的背后,是技术更迭、生活变迁、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