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当代西方哲学的第一个特质是"英雄时代"的结束,"大哲学家"、"天才哲学家"独自沿着一个纲领、一个方向构造哲学体系已不可能.当代西方哲学的第二个特质是认为哲学就是对大家习以为常的习惯、所遵循的那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审查活动,从宏观的方法来分析,可以分为修辞学论理哲学和逻辑论证的哲学.当代西方哲学的第三个特质是研究哲学的人有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两种,前者追求普遍性的哲学方法,后者追求特殊性的历史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扈海鹂 《唯实》2004,1(11):12-16
马克思的"自由人"思想是马克思价值理想的重要体现.作为一种文化过程,它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一种普遍的人类文化价值.网络时代的到来,意味着马克思的"自由人"思想从哲学命题走向日常生活文化的命题.网络生活的"超验性"是"自由人"的新状态,也带来对人的自由发展的新的理解与反思.  相似文献   

3.
赵立川  龚平 《世纪桥》2010,(23):44-45
文化是在人类发展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是人类活动的灵魂。哲学是最高的文化,是文化中的制高点,它追问的是人的活动的内在本质、规律以及目的的意义和价值,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可以这样说,文化是一种呈现人的活动的存在;而哲学则是一种体现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晶。哲学塑造着文化的精神,文化中凝结着哲学思维的因子,二者互为发展,密不可分。深入、系统地研究与探讨哲学与文化的关系,并反思其中的内在机理,对指导我们当下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哲学的问题,同是西方学者观点也大相径庭.国内学者在反驳中国古代无哲学之说时,往往致力于寻找中国古代思想学说中与西方哲学相类似的那种思辨特征.其实,判断某一民族的思想领域中是否有哲学的理论思维,应以是否有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理论回答为标准.中国古代思想家显然有着哲学思考的丰富阅历和解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中国古代哲学具有认知对象的混成性、认知范畴的意境性、认知方式的直觉性等特质,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哲学所独有的认知特质,中国古代哲学正是以这种独有的认知特质丰富了世界哲学文化的多样化存在.  相似文献   

5.
孔孟儒学蕴涵着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也是转型时期中国管理创新的重要知识资源.对儒学管理思想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对儒学古代管理文化的发掘.本文在提出管理文化、管理特质、管理特质分析方法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遵循管理哲学层面整体开发与管理操作层面具体剖析相结合原则,运用管理特质分析这一管理创新方法对孔孟儒学管理文化进行了初步的发掘,包括发掘、搜集和整理各种管理文化特质、特质结构,并对建立管理文化特质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晓东  朱广斌 《唯实》2002,2(12):9-12
自我意识作为哲学概念 ,是指向认识主体自身的认识与思考。人类文化特质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审视 ,就是文化的自我意识。哲学是这种反思和审视中最抽象、最深刻的部分 ,是文化的最高自我意识。从这个角度理解哲学与文化的关系 ,二者不是一个包含另一个的平面关系 ,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立体关系。从自我意识的角度把握哲学与文化的关系 ,是社会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 ,也是深化文化哲学研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孙跃纲 《学习论坛》2009,25(4):52-56
发展哲学认为发展是主体实现发展理想、提升生存状态的实践活动,只有发展才是人的真正本质,是人的社会性、历史性的存在方式,离开发展就不能说明人和社会的历史性跃迁.发展既是外在性过程,也是人的内在性诉求,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从人的生命价值与存在方式视角来理解发展,构建发展哲学,应该成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生活化的最佳选择和有效出路.  相似文献   

8.
庄友刚 《理论学刊》2012,(6):70-74,128
当前中国语境中的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创新存在三个基本的困境或问题:第一个是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与哲学特质、本性之间的悖谬;第二个是理论创新的目标要求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之间的分裂;第三个是马克思哲学推进的世界历史基础与中国社会现实基地之间的差异.这种困境可以归结于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中的狭隘政治实用主义,实质反映的是普遍与特殊、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之间的关系.只有保持深度的问题自觉,中国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创新才能真正走出和摆脱这种迷茫和困境状态.  相似文献   

9.
当人类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孕育着大的突破时,哲学的观念和理论范式也必定发生重大的变化.认识论是近代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经过唯理论、经验论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认识论研究出现了理论困境,面临着危机和转向.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当前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文化包含着"人化"和"化人"的含义,即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将自然界"人化";然后再用其经验和成果来哺育和教化人,提升人自己.通常我们将文化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大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二是中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生活.相当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意识范畴,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道德等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即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其中精神文化可以分为: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理性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和社会习俗文化等四个主要部分.三是小文化,这是专指文学艺术之类的文化,它是精神文化中的一部分."三个代表"中所讲的文化,主要是指中文化.  相似文献   

11.
刘曙光  李武装 《探索》2012,(1):110-115
文化哲学问题就是反思并追问人及其文化赖以成立的前提和根据问题。文化哲学作为现代西方主流哲学所孕育和负载的一种理智运思方式,伴随世界范围内"文化性生存"样态的渐次生成,其当代合法性在于哲学自救和人的自我救赎双重解释力。如此理解是基于对"文化的伦理本质"和"伦理的文化本性"的互文式揭示。文化哲学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科,我们不必急于总结和定性"文化哲学"。文化哲学研究目前遭遇的问题及其化解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完善中西文化哲学史的研究;重建中国的文化哲学框架;融合文化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视域,开启共赢互利的学术研究新局面;从方法论角度跨越文化哲学研究遭遇的学术瓶颈;把文化哲学研究纳入其他人文科学领域,寻绎文化哲学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黄航 《求实》2012,(4):27-30
文化的哲学意涵在于它与人不可分割。人的文化的生活呈现出无比丰富的形态,这些生活形态可划分为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社会交往与政治道德的、思想意识与精神情感的这样三种并存于人类生存进程之中,并且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样态。文化的时代意蕴在于只有新的文化生活形态的创造或引入,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它使我们从惯常的视角、生活和思维上移开,看到新的方式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徐圻 《当代贵州》2020,(16):79-79
[文化哲思]哲学之所以应当加以学习和研究,并不在于它能提供有关宇宙和人生的各种问题的最终解答,而在于问题本身。研究人类认识发展的历程(即哲学的发展史)是一件困难、复杂、费神的事情,但这是一件值得做的精神事业,因为哲学是一种符合人类思想本性的活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哲学作了定义——爱智.  相似文献   

14.
所谓文化模式是指特定的民族、社会或地区的诸文化特征长期相互联系、磨合而形成的并被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协调一致的组合状态与构成方式。虽然文化创造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但任何文化模式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是各种文化特质交互作用的结果 ,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长时间逐步形成的。关于这一点,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文化模式论的创始人本尼迪克特是这样阐述的:“一种文化就如一个人,是一种或多或少一贯的思想和行动的模式。各种文化都形成了各自的特征性目的,它们并不必然为其他类型的社会所共有。各个民族的人民都遵照…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危机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多样性作为人类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本来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表征,但在全球化条件下却遭遇了“匀质化”、“单一化”发展的危机.具体表现为大众文化的泛滥、文化特质的丧失、民族语言的濒危和消失等,其背后受文化和资本双重逻辑的支配.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有赖于人们充分体认文化多样性发展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各民族文化主体立足自身、放眼人类的真正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6.
纵观马克思一生的哲学历程,"实践"是马克思哲学历程核心关键词,是解读马克思深邃的哲学思想的着力点。本文主要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三部著作出发分别从人的类特性、人化自然;实践的价值理想性及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等方面诠释了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并分析马克思实践观中所映射的文化哲学意蕴。在哲学发展进程中,文化与实践是有着天然联系的,这就使得在文化哲学的视域下探讨马克思的实践观,不仅有益于丰富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同时也是对马克思实践观在当代社会下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思。  相似文献   

17.
休闲不只是休息,休闲不等于空闲,休闲是人的一种精神生产,从哲学层面讲,是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选择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如果把休闲定义为一种生存状态,它是指从社会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的自由生活.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党十分重视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努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相似文献   

18.
布尔迪厄的文化理论有着独树一帜的建构方式,它以哲学概念习性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经典概念为框架,将文化与行为、文化与实践相融合,并用习性指代文化,从而提供了一种微妙的、微观检视与宏观观察并举、哲学反思与实证分析共用的文化研究方式。这既是对传统哲学研究方式的突破,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代环境问题的凸现,要求我们重新理解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实质关系.西方环境伦理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基本上是沿着两个理论方向,即自然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而展开的.自然主义主张面向自然去寻找环境道德的理论根据,而人类中心主义则倾向于回归人自身去确立这种根据,双方都没有解决好这一理论问题.而类哲学从人的实践本性出发,以"双重生命"观点为理论核心,从"人"的角度深刻地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性质.类哲学在一定意义上重新阐发了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性质,实现了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类生存方式的深层变革,哲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自由——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予以特殊的关注。文章旨在通过对马克思的自由观的形成历程进行剖析,以期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给当代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