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活之友     
亲爱的读者,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生活之友”和大家见面了。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呈现在你们面前的“这个栏目”是在原有的“读者之友”和“编辑部的故事”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而编成的,它吸收了其他报刊主办此类栏目的优点,又充分照顾到本刊新老读者的需要。它将不辜负读者的愿望,尽力与社会各界广交朋友。栏目中包括读者需要的法规咨询、律师服务、来信摘编、家庭、人生指南、短评、批评建议。希望朋友们把你们所需解决的问题,及时来函告诉我们,我们将想办法给予帮助。让我们携手共进,努力把新的栏目办好。  相似文献   

2.
《人民调解》2006,(6):4-4
“村里矛盾和纠纷多吗?”“以前有一些,现在大家富了,村风也好了。即便有一些小问题,干部一调解,很容易就解决了”。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与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安平镇扁城村调委会主任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A不准干什么     
开栏的话:新的一年,《监察文摘》这一新栏目与大家 见面了。这个栏目将摘编各地纪检监察期刊和其他报刊中的一些有新意的文章、有参考价值的观点。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积极为我们推荐稿件,使这个栏目成为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和其他读者学习的新园地。 报载,某司法部门制定的“十不准”,有力地促进了司法公正,效果良好。但当笔者读到其“十不准”的具体内容时,颇感吃惊。现摘其主要,以“飨”读者:不准徇私枉法;不准贪赃卖法;不准索贿受贿;不准欺压群众…… 看到这些“不准”,我不由得想狗尾续貂:不准割耳朵、鼻子;不准帮助犯…  相似文献   

4.
在纪念《河北法学》创刊十周年之际,本刊编辑部举行了由部分作者、读者参加的“《河北法学》创刊十周年笔谈会”.现摘要发表如下(有的文章标题为编者所加).我们深知,没有作者、读者的支持,就没有《河北法学》的今天.我们衷心感谢广大作者、读者对我们的鼓励与鞭策,感谢大家为办好《河北法学》提出了这么多的宝贵意见.我们定不辜负广大作者、读者的厚望,力争把《河北法学》办得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5.
作为代表小组组长,我始终有如履薄冰之感,人民信任我,选我当代表,我怕愧对他们,敢不尽心尽力吗?——铜陵市人大代表滕汉平临近春节,采访铜陵市人大代表、郊区区委统战部长滕汉平可真不容易,笔者三顾茅庐,才好不容易“兜”住了这位大忙人,他有点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说:“对不起,我只能给你半个小时,我上午还要到大通镇去了解一下群众对我们市人大代表第二十三代表小组的意见。”采访就从滕汉平春节前下乡倾听民声开始。“这几年,我们第二十三代表小组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为老百姓做了一些事,我们小组也赢得了大家的口碑。然而,…  相似文献   

6.
潘家永 《江淮法治》2009,(18):52-52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农民工,每年初,我们县的许多农民部与本地的建筑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然后由建筑公司派往全国各地施工。近几年,同乡在赴上海、广东、江苏等地施工时,陆续有一些人因工受伤,而且在解决工伤待遇时往往发生争议。由于各地赔偿标准不同,大家对应该在哪里解决争议认识不一。请问,像我们这种情况,应该在哪里申请劳动仲裁和起诉?读者任庆  相似文献   

7.
《特区法坛》2005,(4):8-9
近年来,五指山市法院在省高院、中院的监督、指导和帮助下,积极探索在审判管理工作上的新思路。勇于创新、大胆尝试。在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曲线中,在客观局限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碰撞中。富有成效地推动着五指山市法院的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受到省高院、中院领导的充分肯定:这里,我们旨在把一些粗浅的经验介绍出来,以作抛砖引玉。脚踏实地地把五指山市法院管理推向新的更高水准.  相似文献   

8.
《中国公证》2010,(2):1-1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们又站在了新的起点,全国公证事业也迎来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2010年。辞旧迎新之际,《中国公证》杂志已步人第九个年头,感谢与我们一路同行的读者、作者,感谢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各地方公证协会对我们的支持。在此,本刊谨向全国广大读者、全国广大公证从业人员以及关心、关注我们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新春的问候!祝愿大家新春愉快,合家欢乐!  相似文献   

9.
采访李保田是经过他 的儿子李彧牵线引见的。 我们上楼时,李保田已站 在楼梯口处,一手拉开楼 门,一手示意,笑眯眯地说着:“里面请。” 在李保田那间书房、工作室兼卧室的面积不足10米的小屋里,我们开始了谈话。 李保田定睛思索,随手把响个不停的电话拽过来拔了线,接着说道:“你是搞法制宣传的,是内行。我是外行,对这个领域不很熟悉。但法制也好,文艺也好,工作的对象,主体是人,都在这样或者那样地规范着一种行为准则或者道德,都可以归纳到意识形态这个范畴里。因  相似文献   

10.
证据制度建设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首要任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保生 《证据科学》2010,18(5):530-531
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我想谈四点意见。第一点,对于“两个证据规定”的积极意义,陈光中、樊崇义和卞建林等教授还有在座的一些学者发表了系列文章,对两个证据规定在法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作了全面的评价,我都很赞同。概括起来说,其意义在于:首先,确立了证据裁判原则;其次,在实质上确立了死刑案件的确信无疑的证明标准;再次,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有一些突破;  相似文献   

11.
《疑案精解》今后将陆续在该栏目中刊登一些疑难案情,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参与讨论,就案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无需写分歧意见,更不必点评),我们将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或观点新颖、法理分析透彻的读者意见予以刊登。最后,我们会邀请权威专家、学者对读者意见进行综合评析。当然,也希望大家将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疑难案例提供给我们。稿件可发往《中国检察官》的邮箱:zhjcg@vip.163.com,并注明《疑案精解》收。字数在1000—2000字。  相似文献   

12.
子路 《西部法苑》2001,(10):36-38
这是一段真实而心酸的人生切片。杨同舟伤心泪水打湿的不仅仅是他床上的枕巾,还有一份份法院判决书。父女一次又一次的对簿公堂已使曾经的亲情消失殆尽。我们之所以把这个故事呈现给读者.是希望通过这个故事给大家一些人生的启迪教诲。  相似文献   

13.
1998年,《婚姻法》修改的话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本刊编辑部曾约请了几位专家、学者和律师笔谈。在一些问题上,大家的观点针锋相对,相持不下。 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曾在两次会议上,对修改中的《婚姻法》进行讨论,因意见难于统一,修改后的《婚姻法》未获通过。 2001年 1月 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修改的《婚姻法》交由全民讨论,这也是两年前我们所希望的。在全民的讨论中,我们发现在一些观点上,争论的激烈程度不减当年。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争论中的观点,我们选登了一些不同身份的作者和网民的文章、言论,可听听对《婚…  相似文献   

14.
当前科技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谈一些有关科技发展的情况。最近我们正在准备“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因此对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行了一些思考。现在就我们对整个科技发展形势的一些看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江总书记在纵观世纪之交的形势时,深刻地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且多次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江泽民同志的科学论断精辟地概括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大背景、大格局。这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不单纯是科学技术革命,和它所关联…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田文昌律师的《法庭辩论技巧》(上、中)在我刊1996年第11期、1997年第1期刊出后,在广大律师和各界读者当中激起的反响之大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大家惊讶于田律师敢于写出、我刊敢于刊出这样一篇尖锐地切中了我国刑诉制度某些痛处的精彩之文;而田律师不矫饰成功.不讳言失败的实实在在的经验更让大家受益匪浅,而读者的惊讶与欣喜给我们的,则不仅仅有欣喜,更有忧虑。欣喜的是我们的探索得到了上帝的肯定,忧虑的是对某一事物超乎寻常的热情往往暗示着它在实际中的匮乏。所以,本期我们刊出《法庭辩论技巧》的最后一部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我愧对组织,愧对单位,愧对家人,恨自己没有把握好自己。放松了学习,后悔自己的行为,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我只是想通过我的悔罪,教育更多的年轻朋友,关键时刻一定要把持好,千万别玩火。”这是石某某在案后发自内心的悔过心声。  相似文献   

17.
一生何求:看透忏悔录五大篇章 花样奇葩也好,套用模板也好,忏悔录总是回顾一生,为了求生,大抵脱不开以下五大篇章: —苦难出生篇— 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造船事业部部长王志新一把鼻子一把泪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儿时:“我出身于一个很偏僻的乡下小村庄,家境非常贫寒,但年幼时我较为聪明懂事,不仅学习成绩很好,且勤劳孝顺.  相似文献   

18.
湖南泸溪县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刘本国,因工作需要调离原单位,去年12月2日就要去新的工作单位——县耐火材料厂上任了。县纪委、监察局全体同志前来送行,大家依依不舍。相处多年,大家关系很融洽,都想送一份礼物作离别纪念。什么礼物最能表达纪检监察干部的心意呢?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送一套《邓小平文选》。这份“厚礼”表达了全体纪检监察干部的一片心。刘本国接受这份“厚礼”后,心情十分激动,表示决心学好《邓小平文选》,把企业搞得红红火火。“厚礼”送行@杨家社  相似文献   

19.
论“法盲”     
最近,许多读者纷纷给《法学杂志》编辑部来信,倾诉“法盲”之苦,呼吁法学界加以重视,承担起“扫除法盲”的任务。黑龙江省有一位退休老工人在信中写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家都很关心国家的民主与法制生活,包括我这个退休工人在内,就很想学点法律知识,想弄清加强法制与实现四化究竟是什么关系,学会运用法制武器同那些破坏安定团结的行为作斗争。但苦恼的是对法律一窍不通,没有人组织和指导我们学习,也不知啥时能摘掉这顶‘法盲’帽子。我们是很喜爱《法学杂志》和《中国法制报》的,觉得这是我们学习法学的良师益友。因此,我们建议贵刊开辟一个‘大家都来学法学’的专栏,为加快四化建设承担起扫除法盲的责任。”读罢,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当前的法学界,想起了法学界所特别关心的以法治国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加强本栏目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扩大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大家共同提高案件分析的能力和水平,从本期起,本栏目将不定期地刊登在某方面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约请读者来谈自己的观点,并在综合考虑大家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择期提出我们的倾向性意见。现将一则案例及八位读者的观点刊登如下,欢迎广大读者共同参加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