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唐春翔 《侨园》2014,(11):72-72
《杂文月刊》2014年第一期发表了拙文《自由比宽容更重要》,驳斥了胡适关于"宽容比自由更重要"之观点。感到意犹未尽,想再补充几句。在自由和宽容的关系上,胡适把宽容放在第一位,作为根本的东西,且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没有宽容就没有自由。胡适的武断在于没有把宽容当做一种权利。在胡适看来,自由与宽容是对立的,因比他得出结论:没有宽容就没有自由。在胡适看来,所谓宽容就是这样的:大家不要都以为自己对,在这种意识下让一步——这就是宽容。  相似文献   

2.
刘亦实 《各界》2013,(10):22-23
胡适学识渊博,一生著述甚丰.仅白话诗就写了千余首,其中有一些诗,胡适自称之为"应酬诗".如《胡适日记》(1937年卷)中就有他做的几首"应酬诗"的记载:"1月6日,傅作义为先父子余公建纪念堂,来函征文,附上行状.历述他年少时种菜挑担,赶马车,颇能纪实,今特做小诗:拿得起鞭子,挑得起重担,靠自己的力气起家,这是个有担当的汉子."傅作义将军读了胡适寄来的诗,很是高兴,认为诗写得好,朴实洒脱,挺有味道,很感谢.  相似文献   

3.
王震亚 《民主》2012,(6):12-15
徽州是不产骆驼的,但历史上的徽州人却喜欢用"徽骆驼"来概括其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精神特质。祖籍徽州绩溪上庄的胡适亦不例外,他就题写过"我们是徽骆驼"、"努力做徽骆驼"的条幅——既是激励同乡,也是自我期许。文学革命的倡导者1917年的胡适,刚刚26岁,  相似文献   

4.
1917年发生的文学革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梳理"文言""白话"与"雅""俗"这两对概念,在新文学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重新审视新文学发生的历史,我们发现,作为白话文最早倡导者的胡适,从工具论的角度出发,以"文""白"之争拉开了新文学发生的序幕。新文学运动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陈独秀则从"白话"之"俗"性气质中,发现了将传统意义上的"俗"转化为现代性诉求的可能。通过将"文""白"之争转为"雅""俗"之变,新文学在获得作为工具的白话之后,又增添了以现代性追求为中心的新精神内涵,从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5.
李传玺 《各界》2013,(10):15-16
上世纪50年代,大陆系统批判胡适思想,胡适都持着"理解的同情"去看待这些亲朋师友的"火力".同时,并没有因为这些批判而对大陆学术的发展持一概拒绝或否定态度.他不仅利用一切可能给予密切关注,而且只要一看到好的,都会在日记和书信里留下分析与赞扬.本文将这类材料做了一定综合,可以说反映了胡适晚年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6.
张书克 《各界》2014,(8):2-2
1921年,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译所所长的高梦旦多次向胡适提出,希望胡适从北京大学辞职,到商务印书馆去工作。高梦旦很诚恳,他说:“我们那边缺少一个眼睛,我们盼望你来做我们的眼睛。”胡适当然知道商务印书馆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得着一个商务印书馆,比得着任何学校都更重要: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也的确是一个很要紧的教育机构,是一种很大的教育势力。但胡适还是婉言谢绝了高梦旦的好意。胡适的想法是:自己还年轻(当时胡适30岁),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至少还应当再做10年、20年自己的事业;至于编译所的事业,则是“完全为人”的事;他不应当放弃自己的事情,去办那完全为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20年代,在清华大学决定筹建国学院时,校长曹云祥听取了胡适的建议,实行宋、元导师制.并邀请胡适仟导师,但胡适推辞了,向曹云祥推荐了梁启超、王国维以及章太炎。梁启超和王因维同意了,章太炎坚辞不就,只好作罢。这时,身为国学院筹备处主任的吴宓向曹云祥推荐了当时还在柏林留学的陈寅恪。从现有的资料看来,曹云祥当时没有立即答应。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15)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西方文化的双重碰撞和影响下,胡适立足于近代中国国情,提出了从思想启蒙出发解决中国的问题,要思想启蒙需要以健全的个人主义为提前与核心。胡适所倡导"健全的个人主义",力图实现人的独立个性,力图实现个人自主负责意识,如此,才能真正促进思想启蒙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人类的社会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注意节约资源,千方百计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建设"两型社会"与控制政府成本表面看来似乎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但二者有其共性和内在联系。合理控制政府成本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是一致的,合理控制政府成本将更有效地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林行止 《党政论坛》2012,(10):23-23
2011年11月出版的刘易斯的《回旋镖——在新第三世界旅行》写的是在旁观者看来一些愚昧可笑幼稚的人,其所作所为令若干"先进国家"如冰岛、希腊、爱尔兰等陷入财困如今形同第三世界穷国的愚事愚行。刘易斯"新穷国之旅"的第一站是冰岛。  相似文献   

1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现代文艺史上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李春玉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思想特别是无产阶级文艺思想作了科学、系统的总结,结合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一...  相似文献   

12.
刘海洋 《学理论》2012,(20):34-35
在现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胡适是一位非常值得探讨的人物,其自由主义观念尤为著名。胡适自由主义的来源主要有易卜生的个人主义、杜威实验主义和美国民主政治生活的实践。根据这些来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胡适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3.
邱淅闻 《学理论》2010,(23):171-172
新文化运动是对中国近代史发生深远影响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胡适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他倡导文学革命,最早提倡白话文。白话文的倡行为思想解放提供了最方便、最锐利的工具,而思想解放真正的核心内容是人自身的解放,也是个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14.
黎安 《党政论坛》2012,(10):54-54
胡耀邦早年在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过组织部长。长期从事党的组织工作,胡耀邦始终善待同志、对干部量才任用,特别是他一贯倡导"走冷门"。据曾经担任过胡耀邦秘书的梁金泉回忆:耀邦同志常说,干部部门的同志应该"走冷门",要"雪中送炭"。他说,我们组织部的干部要有这样的风范,不管党内党外也不论职务高低,  相似文献   

15.
八十年代散文之嬗变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十年代散文之嬗变简述黄强中国现当代散文──以抒情散文为主流,发生、繁荣于二、三十年代。早期的散文崇尚"以自我表现为中心",强调立诚、写实为新文学的标准,真性与娴熟文笔的结合,犹如"拈花微笑"。建国后至七十年代以来,更多的抒情散文注重时代的表现,以"...  相似文献   

16.
"十二五"开局之年,"北京精神"成为北京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社区是现代城市的细胞,是弘扬北京精神的基础阵地。位于大兴新城核心区的林校路街道,通过广泛开展"和谐你我他,温馨千万家,相识、相知、相助"社区邻里节活动,弘扬爱国精神,倡导创新理念,营造包容氛围,传承厚德传统,使北京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植根社区,使践行北京精神成为居民群众自觉自发的行动。  相似文献   

17.
林建刚 《理论视野》2013,(10):61-63
晚年胡适思想中自由主义的内在变化,可以通过他对两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的态度变化中得到确证。这两位教授就是拉斯基与哈耶克。拉斯基从修正自由主义的左翼走向了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哈耶克则在反思拉斯基的同时,重新振兴了古典自由主义一脉。青年乃至中年时期的胡适,似偏爱拉斯基,而到了晚年,胡适则青睐哈耶克,两人在胡适心目中的价值位移,体现了胡适的思想变化。考察胡适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似乎可以看出胡适思想的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18.
谢泳 《各界》2014,(7):27-31
《读书》1999年第3期有陈红民先生一文:《智者千虑》.主要意思是说当年蒋介石请胡适入政府,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虽然胡适最终没有“被湿了羽毛”,但“胡适怦然心动,有欲迎还拒之态,虽然属人之常情,但也可见在一定条件下,修炼了三十年的‘独立地位’是可以放弃的,‘诤友’也能成‘战友’.”  相似文献   

19.
唐德刚是胡适的收山弟子,很多地方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也说他是胡适的高足,其实唐德刚没有上过胡适的课.但胡适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总是说:"德刚是我的学生."唐德刚说:"我没有上过你的课."他就说是"私淑弟子".两人的关系亲密得不得了,有人就说,唐德刚这时候遇到胡适,并给胡适做口述自传,是他的运气好.  相似文献   

20.
谢勇 《民主》2011,(1):7-8
什么是话语权?对于这个问题,学界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答案,以至有学者主张不要使用这个概念。但在笔者看来,"话语权"不仅是一个有用的、富有启发性的概念,而且,构建中国的话语权,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还是一项十分紧迫、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