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这是由“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所决定的。20多年的“引进来”战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和环境条件。政府和企业都应充分认识“走出去”道路的艰难和曲折,做好准备,积极应对,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从广东对外开放的实践看,实施“走出去”战略,既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深刻领会和坚决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实施“走出去”战略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个不可回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广…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是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成功经验,面对国内外新形势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一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我国国有企业跨国经营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展加工贸易,合作开发资源,发展国际工程承包,扩大劳务出口等。”我国“十五”计划纲要作出这样明确的阐述。“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把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贸组织”专题研究班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加入 WTO 后,中国要继续扩大出口,大力吸收外资,更加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相似文献   

5.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为使我国企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并进一步明确要求,要“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相似文献   

6.
关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审时度势,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全局和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全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走出去”战略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新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基于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的深刻分析,就我国对外开放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对外开放理论。他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从绛县对外开放的实际看,县委、县政府紧紧依托华晋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干部职工利用各种机遇和关系走出去,跑项目,引资金,兴起了新一轮发展经济的热潮。要真正推动县域企业走出去并大有作为,我认为重点要解决经营者的思想和能力两大问题。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勇于并善于走出去。解放思想的关键是要与时俱进,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做法和旧体制中解放出来,要立足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大局意识。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  相似文献   

8.
《理论导报》2000,(9):39-40
“走出去”战略是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近两年反复倡导的。这是在新形势下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做出的正确抉择,是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对外关系、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举措。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经济规模、技术水平和对外经济贸易管理水平都已今非昔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要在继续“引进来”的同时,加大“走出去”的力度。通过走出去,带动更多的国内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和劳务出口。目前我国初级产品和一般工业制成品的生产能力国内基本上都已富余。我们的一些生产技  相似文献   

9.
中央提出,我国企业要不失时机地“走出去”,逐步扩大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这是我国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它的实施将对我国对外开放、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就这一战略,本文结合自己从事外经贸工作的实际,联系“十·五”规划的学习谈些想法。   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境外加工贸易和跨国经营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据统计,截止 2000年 9月底,经外经贸部批准和备案的境外企业累计达 6200余家,…  相似文献   

10.
实施“走出去”战略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新的条件下扩大对外开放,必须更好地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石油、天然气以及许多重要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等蕴藏量不足,即使国内拥有一定的资源,人均占有量也较低。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经…  相似文献   

11.
研究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思想的论者,往往要引用毛泽东于1926年9月1日写成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里的一句话:“中国革命的形势只是这样:不是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镇压住农民,便是革命势力的基础——农民起来镇压住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中国的革命,只有这一种形势,没有第二种形势。”但是,论者在引用的时候又往往将“形势”作“形式”。虽只一字之差,然兹事体大,它歪曲了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知行背离"的现象.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知行统一论"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分析"知行背离"时代特征及产生根源,从中找出积极应对思路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公共性自律”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或缺的整体的价值理性共识,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因此构成文明、公正而健康的现代市场社会的健全发育之最重要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偏狭之“工具理性”预设,决定了其很难形成“社会-文化人”的公共价值体验与情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立,客观上使有关“公共事业”的使命、责任等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而要使这种“公共事业”的实现成为现实的可能,则必须重塑以“群体互惠与意义共享”为价值目标的自愿的“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存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制度价值理念选择。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质反应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上明显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异端";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的解读,不仅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言论进行明确辨析,以辨是非、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5.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拒绝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没有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6年),中国应对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出现调整和反复.1987年以后,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逐步走向规范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执政以来,相关政策规范进一步趋向法治化;更加重视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协作;相关政策的操作手法越来越快捷和灵活,这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6.
李全元 《探索》2003,1(1):66-68
人类历史发展中“跨越”和“倒退”现象的发生 ,是历史主体在生产力决定的所有制“可能性空间”内进行自主选择的结果。生产力只决定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能为其“可能性空间”所容纳 ,却不决定“可能性因子”相互之间的递进关系 ,因此“五形态”递进次序难以得到理性上的确证。现实社会主义产生和存续的历史合理性 ,不应从外在于当代人类活动的“五形态”次序中去寻求解释 ,而应从历史的现实运动中去求得理解  相似文献   

17.
苏区发动查田运动采取了过激的土地政策,从客观上加剧了赤白对立.查田运动是"左"的土地政策贯彻的结果,但也应看到,发动查田运动的现实原因是为了满足苏区扩大红军和筹款等政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王刚 《探索》2020,(1):16-2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化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之间的内在关联。"中国之制"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国之治"就是新时代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具有鲜明的同构性,从本质上而言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具体体现在"中国之制"主要蕴含的领导优势、力量优势、速度优势和目标优势等方面,为"中国之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中国之治"则是"中国之制"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内蕴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形成"中国之制","中国之制"彰显出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即"中国之治",而"中国之治"又应对当今世界之变,进而推动"全球之治",从而形成了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基本特征和“三个文明”全面发展的概念 ,反映了党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上的一个新飞跃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与贡献 ;坚持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一起抓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学说的内在要求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就要大力增强全党全社会政治文明意识 ,坚定不移地走适合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真理"是一个哲学范畴,但更是一个有着广泛意义的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图腾。社会原生态的思想文化生活中经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着这个符号与范畴。政治生活也不例外。政治在不同维度、不同理路上同"真理"概念相关联,其中最突出的是"真理"作为话语权力象征符号,或是作为民主政治模式的参照项与超越物。当然,真理观与真理信念经历了从古代到现当代的嬗变,这一过程同政治文明的推进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