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鲍德里亚早期学术理论建构中分量最重的论著之一,也是其“死亡三部曲”的第一步.这部书的第一章“符号—物的社会功能”是承上启下之作,即上承《物体系》和《消费社会》的相关概念和思想,下启的不仅包括这部著作——《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自身,还包括《生产之镜》和《象征交换与死亡》.在“符号—物社会功能”中,他一方面通过揭示“物”在消费过程中蕴涵的双重逻辑——物物交换的实然逻辑及其中隐含的“一种象征性交换体系”的应然逻辑,试图超越“物”的实然逻辑——一种满足需求的功能——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他通过揭示物的炫耀性消费和仿象功能,试图超越物的生产之实然逻辑.在此基础上,他对物的形式符码及其社会实践的阐述,开启了他构建符号批判理论的“工程”.这样,他就“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进而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相背离.鲍德里亚没有从实体性的孤立个人主体出发,而是承袭了海德格尔式的关系本体论,触及欧洲当下现实社会生活中鲜活发生着的大量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由此,鲍德里亚“符号—物社会功能”理论逻辑的深刻性与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以人与人之间虚假的象征符码关联替代了物性功用存在之链,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展望则必然是悲观的.  相似文献   

2.
邱晶 《前沿》2012,(23)
鲍德里亚着眼于20世纪40年代以来日益凸显的大众高消费现象,指出当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已经由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围绕“符号—物”展开的消费逻辑即是消费意识形态.本文以“功能性转化的物”为理论批判的逻辑起点,通过在解放的认识旨趣上揭示消费意识形态的多重外化模式,展现了消费逻辑的实践结构与运作原理,最终阐释消费意识形态控制的实质即符号意指逻辑下的等级区划.消费意识形态的批判分析对于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体被奴役的处境,从象征性消费的意识形态束缚中觉醒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大众文化及其蕴涵的一整套文化符号体系逐渐成为意识形态主体建构的重要载体。大众文化兼具文化属性、精神属性、商品属性和物质属性于一身,这一特点使其具备生成与传播意识形态的前提条件。在其意识形态性表达方面,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通过提供"虚假的需要"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伯明翰学派则认为大众对大众文化具有多种解码方式,从而构成了对文化霸权的争夺。作为社会意识载体的大众文化直接服务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与消费环节,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辩证地对待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性表达和功能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4.
盛丽 《求索》2011,(4):66-68
在消费社会物的包围中,作为个体的人已完全沦为编码役使下功能性的存在和附属,传统文化原真、膜拜的和自律性遭到前所未有的颠覆。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对当代丰产社会语境下商品符码及其幻象始终持反对态度,并在个人身份认同异化与人文艺术异化两个维度对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规训话语机制进行了深刻反思、揭露和批判。然而,作家并未停留在对消费社会的抨击层面,而是从哲学视阈提出了人文社会的净化理想。本文根据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从整体上探讨索尔.贝娄人文生态价值体系中主体性、个体性诉求对消费社会过度记号生产与仿真的深层救赎意蕴。  相似文献   

5.
付璐  于彦博 《求索》2012,(6):169-170,20
"中国元素"是指被大多数中国人认同的,存在于人们意识形态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情感,能充分体现出国家和民族情感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即特指中国精神,文化一类东西的总称。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对"中国元素"的体现,实践应用停留于器物的表象层面,理论研究则只是关注于保护和介绍,或偏向于符号研究、或偏重于造型模仿,没有上升到形制美学与文艺审美的高度,因此,未能形成一个覆盖广泛、层次分明的"中国元素"学理体系。本文对"中国元素"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龙玲玲 《前沿》2012,(21):57-60
后现代思潮的多重激荡、交互,使以拜物教和技术崇拜为特征的意识形态由清晰趋于消解、凌乱.以纯粹符号生活为标志的生产消费镜像演绎赤裸裸的交换关系,零碎化、去中心化的符号话语占据着后现代生活的叙事舞台,符号化与去符号化共同演绎着一种全新的符号生态景观.我们必须在高扬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叙事风格和总体性思考方法的同时,关注社会结构的差异性诉求,以期实现社会生活的话语重述与理论建构,消解虚无主义和工具主义的阴霾,澄明现代政治哲学的人文话语.  相似文献   

7.
斯满红 《青年论坛》2008,(1):154-157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认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在对物的享受中丧失自我,并提出了“符号价值”理论,特别关注商品的符号性质;主张浪费与增长成为消费社会的生产力,并将消费的社会逻辑同工业社会的生产逻辑区分开来。这一理论还揭示了这一社会所具有的大众消费、尊重消费者权益、妇女及青年男性和儿童成为消费的主角以及追求“个性化”消费等基本属性。当然这一社会也存在消费者是盲目的或被操纵的、无法克服消费与生产之间的根本矛盾以及易造成生态危机和不和谐的个人满足等问题和缺陷。  相似文献   

8.
李怀涛  ;刘怀玉 《求索》2008,(9):105-107
鲍德里亚延续了他关于消费社会的理论,在符码逻辑基础上对拜物教做了一种新的阐释。他从分析消费出发建立了一般政治经济学,以符号学原理为依据打通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与符号的所指和能指的关系,确立了一种符号政治经济学的能指拜物教批判。他的能指拜物教解放道路终究是一种草根浪漫主义的空想。  相似文献   

9.
主流意识形态是一种主导符码,不断遭遇来自协商符码和反对符码的解码压力。意识形态治理的方式是以意识形态符号整合社会思想,获得广泛认同,为政治权力提供合法性证成,为普通大众阐释现实和指示未来。主流意识形态符号的传播转向和治理方式,主要表现为:从宣传到传播的媒介平台转换和从一源到多源的传递模式转换,使意识形态符号治理方式创新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我国话语权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0.
闫顺利  王雪 《前沿》2008,(10):39-41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揭示了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指出消费逻辑是“生产和驾驭社会符号的逻辑”,消费系统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的系统。无论是媒体非真实性的传播还是消费的发展,符号象征性的消费以及符号可能引起的虚拟世界,其极端化趋势必然会加速社会生态平衡的丧失和人类精神的并化,使人类走出历史局限而陷入了另一个异化世界。由此,需要人们对此引起足够警觉。  相似文献   

11.
董雪飞  田静 《前沿》2012,(19):183-185
斯科特·拉什在批判经典文化工业理论的基础上,以流动的民族志方法研究一系列媒介文化产品的跨地域变化,提出全球文化工业理论,其核心命题是媒介的物化和物的媒介化.拉什全球文化工业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后现代多元差异理论,其致命缺陷是建构了一个生产社会与符号社会的二元分析模式,对全球文化工业缺乏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反思,并忽视了阶级、性别、种族等因素对全球文化工业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品牌符号是消费社会中产品内在价值的表征形式,其实质在于消费者通过对消费商品的表现个性、品位、生活风格、身份地位和社会认同.儿童消费市场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儿童对品牌符号的认知受到其主观消费心理特点的影响,也受到客观外部环境作用的影响.本文将以儿童消费市场为对象,探讨儿童对品牌符号的认知,为儿童消费理论研究提供新角度.  相似文献   

13.
从根本上讲,以识别一个或一群卖主的商品或劳务的名称术语、记号、象征或设计及其组合,并用以区分一个或一群卖主和竞争者的品牌,就是一种文化符号.品牌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就表现在这种符号对于人的文化意义的追求具有区隔、定位以及标识等作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实,使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更多地表现为分离式发展的各种人类文化有了碰撞、交融以及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不同文化中的文化符号意义必然在这一新的场域发生变化.更具积极意义的是,这些文化符号能够通过品牌化等方式的文化创新行动,成为新的文化体系中的结构性存在,并因重新编码而被赋予更加积极的,激发人们创造活力的意义.经济、文化是嵌合于现实社会中的事实,使得那些欠发达的国家以及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更加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和传承其传统文化,并使这些文化能够在经济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中,寻找到其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位置并不断改善其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4.
李玲 《求索》2011,(5):90-91,51
符号消费作为后现代的主导消费方式,契合了遗产旅游的文化特质。本文认为,在后现代语境下,发展遗产旅游应该顺应"符号消费"的后现代消费模式,把握遗产旅游的符号体系建构和权力结构建构等旅游发展策略,在保护好民族遗产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民族遗憾的经济价值,促进我国遗产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根源于商品形式的拜物教现象进行了深入揭示。鲍德里亚却断言马克思的理论是犬儒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仅仅从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自然向度来理解使用价值,因而在拜物教批判中只注重对交换价值的批判而忽视对使用价值的批判。不仅如此,通过对拜物教的词源学考察可以发现,拜物教所揭示的并非对实体的倾注,而是对符码的倾注,因此,拜物教批判还应当包括对符号或能指拜物教的批判。事实上,马克思并非只注重使用价值的自然意义,而是将其放置在与交换价值的辩证关系中凸显其社会意义。而鲍德里亚既强调对使用价值拜物教的批判,又试图通过符号意指逻辑来消解其实物逻辑,其本身也存在着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以对现代性解构和否定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主义.一些学者认为后现代社会思潮的本质是"非理性"的.笔者认为这一思潮是对现代社会所产生的"非理性"后果的"理性"反思."理性"、客观地对待后现代社会思潮对于中国当前社会的影响,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消费本位模式下,先验性的“重新转向人自身”的目标已经终结了,企图用消费来让颠倒了的主客体重新扭转过来的神话不自觉地却将消费陷入到了完全的享乐主义与社会逆退之中,被异化了的消费者符号不是真实地面对着主体性的“需求”,而是面对着一个异于自己的影像,一个被消费社会精心安排了的符号体系,一个被死死镶嵌在消费社会内在机体内的符号秩序,在这里再也没有了自我,从平等”拟境的政治文化到“符码”媒介的大众文化,真实已被扼杀且被虚拟的符码逻辑所复活,人比真实更真实,一幅超真实的西方资本逻辑图式在人的死亡复活中被无限演绎,直至救赎的不可能。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的逻辑框架下,表面上标榜理性消费的青年“哈租族”实质上是消费社会中消费异化的变种.青年“哈租族”的租生活以虚假需要为消费动机,在物化的人际交易关系中追逐商品的符号价值,建构起虚幻的平等世界.中国当代青年要正确处理与消费和消费品的关系,才能踏上理性消费之途,复归青年人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消费社会,商品的符号属性进一步凸显,符号经济应运而生。正向符号化可以改进人类社会的福利水平,负向符号化会扭曲经济行为,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应该秉承正向符号化的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符号化正确引导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真正实现社会成员美好生活的愿景。  相似文献   

20.
高婵 《前沿》2013,(18):64-65
列斐伏尔是一位和20世纪一同降生的现代法国思想大师,是西方学界公认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他提出了享誉世界的现代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并指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它已经融入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已然沦为异化的工具,人们已经被这个社会中的统治阶层所塑造的意识形态所操作本文通过对“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这个消费社会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的深入分析,阐述了他关于消费社会理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研究列斐伏尔消费社会的理论对于探讨消费社会的各种优劣,树立一种合理的消费思想,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有着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