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朱沅沅 《理论视野》2012,(11):61-63
将小说《双城记》置于其诞生的历史背景之中,结合狄更斯的创作经历和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探讨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解析他所塑造的有争议的革命者和群众形象以及他对大革命所持态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刘迪 《学理论》2014,(3):146-147
针对《格列佛游记》和《猫城记》两个不同的文学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在情节设置、叙事手段等方面发现两部小说的诸多相同点,从而看出英国小说《格列佛游记》对于老舍《猫城记》创作的影响。在这一比较的过程中,也发现老舍在小说中熔铸的新的元素,而这些不同之处也使《猫城记》成为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小说。  相似文献   

3.
白雪  张金宝 《学理论》2013,(17):219-220
从狄更斯所著《双城记》中人物的情节设定与结构安排入手,提出了阅读经典文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阐述了文学鉴赏与评判过程中期待心理在阅读与鉴赏中所具有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蔚江 《瞭望》1988,(25)
1985年9月,法国斯多葛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作家沈大力和法国女作家苏珊娜·贝尔纳合写的题为《延安的孩子们》的长篇小说,并立刻在法国引起强大的反响。《世界报》、《费加罗报》、《晨报》、《人道报》、《革命》杂志等报刊相继评论此书。此后、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的电台、电视台也先后在专题节目中对《延安的孩子们》作了介绍。 《延安的孩子们》描述了中国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延安保育院小学300多个革命后代,冒着敌人的炮  相似文献   

5.
法国有两位伟大的作家,各自写了一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伟大作品,他们就是雨果(1802-1885)和托克维尔(1805-1859),雨果的《九三年》、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均是作家生前最后—部有影响力的著作,和各自代表作(《悲参世界》与《论美国的民主》)相比,篇幅和知名度都要小,但都是被低估的巨著. 读雨果的《九三年》可以感受大革命的暴风骤雨、血雨腥风,读《旧制度与大革命》则可认识法国革命前的政治,而这往往是被人所忽略或遗忘的.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28)
《社会契约论》是世界政治法律学说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震撼世界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号角和福音书。它阐述的许多原则原理不仅在革命之初被载入法国《人权宣言》等重要文献中,还在革命后的长时期里成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基石。卢梭的思想对后世思想家们理论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白杨林 《民主》2013,(11):56-56
近日,一场以领导干部读书为主题的座谈会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举行。这项活动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和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开展,以促进领导干部读书学习,引领全民阅读风气。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有句非常著名的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叙述了普法战争期间,法国阿尔萨斯小镇居民的一段痛心经历,塑造了韩麦尔先生这个感人的形象。抗日战争期间,一群铁骨铮铮的中国知识分子也上演了与都德小说相同的一幕,正是:谁言书生弱无骨,布衣文章蔑刀锋。  相似文献   

9.
东贝 《瞭望》1991,(18)
《巴黎的秘密》 根据法国作家欧仁·苏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巴黎的秘密》,同小说一样,很有吸引力。尽管你可以保  相似文献   

10.
张旭东 《求知》2013,(4):60-61
狄更斯,作为英国伟大的文学家,曾在他的名著《双城记》中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对于那些长期以来期待着社会福利改革的广大美国民众而言,这样颇具反讽意味的警句恰是他们如今所处时代的  相似文献   

11.
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成功地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纯洁高尚的普通人的形象,表现了军民之间真挚深厚的革命情感。其精彩而出色的细节描写,是这篇小说显著的艺术特色,其具有形象性、丰富性和前后呼应的鲜明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山飒扬名法国文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9岁的山飒,旅居法国12年,她的小说《围棋少女》在法国获得大奖。希拉克总统宴请胡锦涛,邀请她出席坐陪。她说:用法语写作是一种美妙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意指迁移生发了异于作者和文本规范内的意义系统。《故乡天下黄花》对社会历史发展流露出了浓厚的惘然,消解革命与崇高是造成历史惘然的根本原因,追求进步的历史观才能深刻辩证地认识小说的意识形态,冲决消解的寓邸。  相似文献   

14.
同情理论是阿伦特《论革命》中讨论的重点问题。根据她的同情理论,美法革命的云泥之别在于革命领导者是否怀有同情的激情。法国革命领导者因同情的激情将革命的方向由以自由立国为目标的政治问题转化为以追求幸福、摆脱贫苦为目标的社会问题。相比之下美国革命领导人没有同情的激情,他们以其政治智慧使美国革命取得成功。用同情去解释美法革命的原因及进程这与马克思哲学相左,不仅如此,阿伦特在《论革命》中还以同情为基调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提出批评。因此本文试图站在马克思的立场,通过指出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同情在解释革命问题上的优先性和阿伦特同情理论本身的矛盾之处来回应她对马克思的批评。  相似文献   

15.
朱正 《瞭望》1993,(24)
前几年纪念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世界文学》发表了一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诗文,其中有沈宝基翻译的《马赛曲》。在这以前,有刘半农的文言译本。那时,刘半农在《新青年》杂志上陆续发表《灵霞馆笔记》,一九一七年二月出版的《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上的笔记中,有《马赛曲》一节,将法文原本,英文译本,  相似文献   

16.
谭青松  陈建生 《学理论》2009,(25):77-78
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自1969年问世以后,在西方广大读者和评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该小说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和实验性的结构被批评家们称之为后现代主义意义上的小说。本文主要从置换、矛盾、短路及游戏四个方面来剖析该小说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7.
美国学者西达·斯考切波撰写的《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一书,已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作者用独特的视角,分析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陆性国家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小说是在西方文学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面临衰竭的境况下发展起来的,其以全新的思路及另类的视角,为西方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代表之作,其凭借通俗易懂的语言、英雄好汉的故事构思、高度的反传统意识及独特的叙事手法获得读者的青睐及学术界的普遍赞誉。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即是不确定性,这个特征在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也得以很好体现。文中对后现代主义文学进行了解读,并进一步对《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后现代文论不确定性的体现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这个革命是最后的一次革命,因为,此后社会制度将直接保证进步。--《公有法典》前言德萨米是法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当中的唯物主义派。德萨米的思想体系始终没有被广泛普及;1848年以后,长期被人们遗忘。而他的著作《公有法典》却受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高度注意,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取得了它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用小说换总理李玉铭说的是法国小说家司汤达的一则趣闻。在中国广大读者中间,知道司汤达的人很多,而知道司汤达要用《红与黑》和基佐换总理的人恐怕就不那么多了。司汤达(1783-1842),亦译作司丹达尔。他生于一个律师家庭,一生正处于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