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大学生因异常事件而终止学业的例子不断增多,其中,自杀现象日渐突出,这不仅给家庭带来不幸,也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给国家造成损失。这一现象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本文试图从一位女大学生因失恋而导致心理障碍直到最后自杀的案例,分析其自杀心理的演变轨迹,与同行共同研讨,从而得出一些启示。 一、自杀行为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周颖  郭士民 《人民论坛》2011,(8):126-127
心理危机干预在减少狱内自杀案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导致自杀行为产生的内在个性因素主要包括冲动性个性因素、抑郁性个性因素、思维方式极端性个性因素及固执性个性因素。要在狱内积极开展防自杀教育,加强对罪犯自杀行为的心理预测,对有自杀行为及自杀倾向的罪犯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预防罪犯自杀。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自杀心理机制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已成为高校工作者颇感困惑的突出问题,探讨研究大学生自杀心理机制的形成是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的前提。从心理动力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看,我国大学生自杀的心理机制有社会因素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外驱动力;挫折承受力差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基础;心理冲突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内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李建军 《思想战线》2007,33(6):60-66
日本属高自杀率国家。日本人的自杀行为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传统价值观对自杀行为的宽容甚至鼓励;史籍与语言——自杀的历史文化载体;日本源远流长的"武士道"精神及切腹的思想;审美意识中的自杀与自古的崇尚和渲染;对自杀的法律评价;集团意识、依赖心理与自杀的"传染性"、集体性;情感模式中的拘谨自制等。  相似文献   

5.
运用勒旁、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洪秀全自杀行为进行心理分析:一是洪秀全本身所具有的原罪意识;二是天京事变的影响,它摧毁了太平军的心理纽带;三是集体心理与个人心理交织过程中,社会形势的变化造成的心理与社会同一性无法达成一致。在这三种心理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洪秀全最终选择了自杀。  相似文献   

6.
自杀危机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杀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非公开场合的自杀,指自杀者选择在地点僻静、人员稀少的非公开场所进行的自杀行为;二是公开自杀,指那些为达到某些目的而在公共设施或其他公开场合实施自杀的行为。一般而言,公开自杀事件造成的社会负面效应和危害性可能更大。有的公开自杀行为甚至演变为重大危机事件,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稳定。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这种需要由公安机关处置的自杀事件界定为自杀危机事件。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由于社会矛盾加剧,自杀危机事件有大幅增加的趋势,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冲击,也使我国政府以及公安机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应根据自杀危机事件的类型、特点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的处置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了解大学生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发生情况,及其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我们对蚌埠地区3所本科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共计6176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结果是,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25.6%(1581/6176),自杀未遂报告率为1.9%(120/6176),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密切相关。高校可从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改善其生活方式入手,减少其自杀行为的发生,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问卷筛查与个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外自杀流行学研究资料表明,自杀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属于自杀率较高的国家,年轻人自杀率处于高峰,而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则尤其引人关注[1]。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尤其是作为自杀信号的轻生意念及其相关心理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7422名大学新生的心理测查以及对其中30名有轻生意念的个案进行结构式访谈,分析高危人群,寻找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危险因素和相关心理规律,积极探索大学生自杀预防和干预的有效措施及途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富士康"N连跳"事件以及"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不断的出现自杀现象的高度关注,解析新生代农民工发生自杀行为的社会根源,发现社会急剧转型导致的社会失范,如制度失范、文化失范、角色失范、价值观失范、社会因素引起的心理失范等是其自杀的总根源。减少和防止"80、90后"农民工自杀现象的措施应该包括:加强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建设、构建农民工次级社会关系网络、加强企业人文文化和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和融合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湖南省六个城市九所大、中小学的1775名青少年学生实证调查发现,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发生率较高,且因青少年学生自身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对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有着显著影响的自身因素主要有性别、所处教育层次、接受心理教育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压力状况、自信程度和行为自主性。对青少年学生的非致命性自杀行为有着显著影响的自身因素主要有性别、教育层次、心理健康状况、理想、学习动力和行为自主性。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是自杀的高危人群,而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家庭因素则不容忽视。首先,身心状况欠佳的特殊青少年自杀几率较高,这类青少年在家庭中扮演着特殊牺牲者或家庭替罪羊的角色,其他家庭成员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助推其自杀行为。其次,家庭中的代际病态和隔代抚养现象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非正常的代际关系和由第一代抚养第三代的反常家庭氛围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正相关因素。此外,家庭纠纷和人际矛盾也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有关,是青少年反常自杀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江鸿 《前沿》2006,(9):194-196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彼此间往往产生相互影响,并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以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小将  武杰 《青年探索》2005,42(4):55-58
自杀是人类社会中最具悲剧性的行为,它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又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大学生正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针对这种状况,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自杀现状的深入分析,探讨当代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提出心理安全阀理论、软控制衰弱论、自我认同危机说和信仰危机论等一系列假说,建议建立社会防控机制,发挥非正式团体的化解作用和进入哲学沉思等三项主要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做好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工作,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恶性发展的有效措施。新生心理普查是早期识别危机的重要预警机制;心理危机排查是完善综合动态测评系统必要措施,也是发现高危人群预防自杀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自杀预防的力量不能局限于学校,应完善多层次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如何处理好学校与家长和相关医疗机构的合作问题尤为急迫。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自杀行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社会调查与资料采集 ,对当代大学生的轻生自杀行为进行分析、研究 ,并提请大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注 ,加强安全教育与防范。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达,青少年自杀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然已有研究多关注整体,缺乏对青少年自杀行为历程的关注。通过七起青少年自杀案例,辅以对自杀者主要社会关系、自杀未遂者的深度访谈,构建出青少年自杀的行为历程。研究发现,日常生活遭遇压迫、思维方式出现失控和社会行为开始异常是青少年自杀的三个主要历程;改变结构思维模式,关注青少年与近亲的疏离程度,构建健康的网络陌生人关系,探索网络健康的释压方式是防范青少年自杀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吴青枝 《前沿》2012,(10):86-88
大学生自杀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项重要的工作。人本主义疗法以其积极的人性理念,以及真诚温暖的治疗方式和态度,使来访者重燃生活希望,恢复成长动力,进而完全自救和自愈。人本主义疗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对自杀行为问题的干预具有独特效果。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瑞 《前沿》2007,(8):127-129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近十几年有上升的趋势,已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有关大学生的自杀与预防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主要对大学生自杀的概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应用"预防——干预——后干预"的自杀干预模式来解决大学生自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伟 《青年论坛》2010,(6):59-61
大学生感受着来自四个方面的不协调压力:价值观冲突、理想与愿望的差距、相对剥夺感、应对危机技能缺乏。无法缓解的不协调压力会使大学生患精神疾病或使原有的精神疾病加重甚至自杀。缓解不协调压力的有效方法包括社会支持与积极的自我应对。自杀的不协调压力理论是一个较全面解释自杀现象的新理论,对认识与防范大学生自杀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自杀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行为者自发的、有意识蓄意进行的可能导致致命结果的杀死自己的行为.广义的自杀包括自杀意念、自杀意图和致命自杀行为,统称为“自杀相关行为”.国内外已有的自杀成因理论分三种:(1)从不同理论流派出发对自杀的心理原因进行解释的经典心理学理论;(2)基于实证研究对自杀危险因素进行梳理的过程理论;(3)最近提出的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兼具理论的解释性和实证的可预测性,对自杀相关行为的逐步产生过程具有较全面的解释,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