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征,可由此窥探出其背后潜藏的文化脉络。以话语分析为基点,以“毒品隐语”为样本从话语策略、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对毒品亚文化进行逆向解构,可透视出其反叛主义、享乐主义、青年倾向、游民特性的文化谱系。社会应清醒的认识到个体压力和集体宣泄的结构性矛盾使得单纯意义上的生理戒断难以进一步实现毒品防控。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毒品圈层化、社交化、网络化趋势,只有复归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并举的道路,以正面示范引导、负面示范剔除为文化反制的出发点,通过传播渠道的阻断、毒友圈际的破除、身份认同的重塑来建构和完善“现实—网络”的双层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2.
刘晓梅 《法治研究》2011,(12):70-76
基于对T市970名青少年吸毒人员的问卷调查和43例个案访谈,从人口特征、行为模式、社会身份与关系网络等方面对青少年滥用新型毒品和吸食海洛因状况进行比较研究。调查显示,两类吸毒人员构成在总体上呈现出男性多、未婚者多、社会闲散人员多等"三多"特点。与滥用新型毒品的青少年相比,海洛因吸食者的年龄结构偏大,受教育水平较低;吸食者的成瘾性较高;其朋友圈子较小,人际关系网络相对脆弱。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吸毒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是不可估量的,毒品危害的不仅是毒品滥用者本人,还包括其家人乃至社会。研究毒品问题的最终目的,在于探索如何有效地降低和防止毒品滥用行为对社会和个人所造成的危害。2008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禁毒法》将原有戒毒模式合并为强制隔离戒毒,重构了戒毒体系。强制隔离戒毒本质上不是对吸毒成瘾者的行政处罚,而是一种挽救吸毒者的行政强制措施。强制隔离戒毒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犯罪学的基础理论,将滥用毒品行为定性为无被害人犯罪,并在此基础上批驳了滥用毒品行为犯罪化和合法化的依据,主张在行政违法化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帮助滥用毒品者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滥用毒品者。  相似文献   

5.
《政法学刊》2015,(5):5-12
新型合成毒品滥用人群主要为"high"妹群体、无业者群体、边境农民、长途运输司机、出租车司机、赌博者、超长时间在网吧玩游戏者等,少部分公务员、公司职员、个体户及演艺圈人员等,青少年群体。新型合成毒品滥用因素为境外毒源的侵袭、滥用群体对新型合成毒品认识的误区、社会压力过大等。在治理新型合成毒品对策方面,通过调查与分析提出:一是树立滥用人群分类预防的理念。二是以宣传与解释滥用群体对新型合成毒品认识的几个误区为重点,大力加强新型合成毒品预防宣传教育。三是不断提升发现收戒新型合成毒品滥用人员的能力,依法严厉打击新型合成毒品违法犯罪,加强对新型合成毒品问题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6.
从犯罪学的角度,根据毒品犯罪的特征,可以将毒品犯罪区分为五种,即:作为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毒品原植物大规模种植行为;作为有组织犯罪的毒品生产、制造和销售行为;作为街头犯罪的毒品零售行为和毒品原植物零星种植行为;作为白领犯罪的洗(毒)钱行为;作为无被害人犯罪的滥用毒品行为。基于犯罪性质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云南新型毒品滥用群体相关指标及分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中国禁毒白皮书》指出:“在我国,滥用冰毒,氯胺酮,摇头丸等新型毒品人数不断增多,已形成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交叉滥用的局面”。在云南,新型毒品滥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女性新型毒品滥用者所占比例总体上呈逐年增长趋势。2、滥用新型毒品的“25岁现象”突出。3、新型毒品滥用者多为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口。4、新型毒品已渗入白领精英阶层并逐步蔓延开来。5、新型毒品滥用群体分为三类;“high”妹群体,公司职员、个体、运输工人、商人、教师类群体,无业者群体。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毒瘤与顽疾。毒品不仅严重损害吸食者的身体健康,还损害其家庭及其他社会关系,往往酿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剧。此外,毒品亦是滋生暴力、违法与犯罪的主要源头,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增添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关注毒品问题,惩治毒品犯罪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全球毒品泛滥与犯罪的主要特点与趋势根据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对全球毒品状况的报告,可以发现,近年世界毒品滥用与犯罪呈现以下主要特点:(一)毒品数量与滥用人口仍然呈持续上升趋势。在上世纪90年代末  相似文献   

9.
对于代购毒品行为的司法认定,首先要对代购毒品中的“代购”作出准确界定,即对受托人的地位作出形式判定,受托人自行寻找毒源并完成毒品交付,是独立的毒品犯罪交易主体,成立贩卖毒品罪正犯。其次将牟利与否作为代购毒品行为准确定性的关键要素,代购者收取、私自截留部分购毒款、毒品或在交通、食宿等必要开销之外收取“介绍费”“劳务费”,认定为加价或变相加价牟利情形,以贩卖毒品罪论处;代购者从托购者事先联系的贩毒者处,为托购者购买仅用于吸食的毒品,收取、私自截留少量毒品供自己吸食的或者蹭吸、共吸的,一般不认定为贩卖毒品罪;对于非牟利型代购毒品行为,则从主观方面和代购毒品数量进一步认定。  相似文献   

10.
邹涛 《法律适用》2012,(7):90-92
依据现行法的规定,以吸食、注射等方式滥用毒品的行为,是一种违法但不构成犯罪的非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72条规定,对吸食、注射毒品行为者,可以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26条规  相似文献   

11.
犯罪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在有组织犯罪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刑事司法领域所使用的"网络"(networks)一词通常是指犯罪组织。一个犯罪网络首先也是一个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属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规范和方法。它主要分析的是不同社会单位(个体、群体或社会)所构成的关系的结构及其属性。自美国"9.11事件"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学者、媒体逐渐认识到社会网络分析在有组织犯罪防控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纷纷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恐怖主义犯罪等有组织犯罪进行犯罪网络分析、研究,通过解构犯罪组织,发现犯罪成员体系、结构特征与行动目标,从而对有组织犯罪进行有效预防和打击。我国应充分认识社会网络分析在现代有组织犯罪防控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全面了解国外有关理论与应用发展,积极采取政府资助项目研发与直接设立研究机构等多种手段,促进犯罪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在我国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浅谈我国对吸毒行为刑事政策的应有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吸毒人员一贯采取治病救人、教育改造的刑事政策,惩罚色彩很弱。至今为止,我国法律对吸毒行为的最严厉措施仅限于劳动教养。然而,走私、贩卖毒品等犯罪的愈演愈烈与对吸毒行为的控制不力是有密切关系的。鉴于吸毒行为本身的社会危害性以及现有保安措施的缺陷,《刑法》应对某些严重的吸毒行为增设吸毒罪予以刑罚规制。与此同时,其他法律法规中对吸毒人员所制定的保安处分措施也应加以完善。只有打防并举、多管齐下,才能遏制日益严重的毒品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13.
There has been tremendous growth in the field of prevention science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defining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prevention science are high quality empirical research using rigorous and well-established scientific methods, careful hyphothesis testing, and the systematic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One area where substantial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t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tobacoo, alcohol, and illicit drug abuse.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growth in prevention as a scientific enterprise, discuss advances in drug abuse prevention research, and review the effectiveness of one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adolescent drug abuse, the Life Skills Traning (LST) program, and the methodological strengths of the LST evaluation research. In addition, we provide a response to criticism regarding two types of data analysis in evaluation research, and show that these analyses can help address a number of important research questions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First, the analysis of high fidelity subsamples can address research question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program implementation fidelity; and second, composite measures of concurrent tobacco, alcohol, and marijuana use (i.e., polydrug use) are useful in testing research questions about program effects on more serious levels of drug involvement.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ram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underway, the field of prevention science is contributing to a new generation of evidence-based approaches and policies that, if widely utilized, offer the potential of reducing th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a number of major health and social problems.  相似文献   

14.
韩英夫 《法学评论》2020,(2):156-166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是通过重识各具体资源要素间的生态功能关联而展开的空间维度的整体性登记,其蕴含了使登记客体呈现生态性革新和空间性扩张的新趋势。确权登记改革对以保障交易安全为主线的传统物权登记功能定位形成动摇,并进一步冲击了取向于自然资源财产属性的"物的区隔化经济利用"的物权客体特定性规则。对此,有必要回应自然生态空间这一独立登记单元的程序性设置对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客体形态所产生的实体性回射影响。一方面,应确认登记功能主义对登记客体的革新效果,从公示物权秩序扩至实现生态管护,登记治理效能的扩充使其呈现空间治理的新向度;另一方面,应在引入"生态物"的物权客体判定标准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在客体形态和权能构造方面进行"绿化"解释。以此为依托,释明支撑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改革的"空间治理"和"生态文明"双线逻辑。  相似文献   

15.
徐楠轩 《行政与法》2020,(4):112-120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网络知识产权纠纷日益频发,且引发诸多复杂问题。传统"司法+行政"的单向管制模式已无法适应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形势,应运用协同治理理论,总结实践经验,构建全社会协同共治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适应新形势需要。  相似文献   

16.
刘浩 《行政与法》2021,(2):92-101
腐败的本质是权力的滥用,腐败预防立法体系能够有效控制权力.理性的腐败预防立法体系建构应当考虑腐败的衍生规律与治理效能,厘清腐败预防立法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障碍,明确公共权力在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中的角色定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确保公权力行使的廉洁性,有效预防腐败.  相似文献   

17.
裴乐 《行政与法》2013,(1):16-22
互联网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变革了传播模式,形成了创新性的网络传播。同传统模式的运行要素相比,网络传播吸纳了大量的传播参与者以及信息和资源,整合了更多复杂的传播目标,模糊了传播路径。网络传播引发了对信息权、参与权和发展权的关注,对公共治理提出了更广泛和深入的参与要求。对此,需要赋予网络传播参与者相应的公共治理主体地位,在各主体间构建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加速实现多主体参与公共治理的本土化,强化各主体对公共治理过程的监督。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法律规范适用带来新视角与新问题,在超越可容忍的社会相当性且有刑事可罚追究必要的场合,我国刑法中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规范适用值得关注。该罪的对象被限定为"甲类传染病",本次新冠肺炎被列为"乙类传染病",从而该罪存在适用上的瓶颈。司法解释的渐进扩张具有唤醒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和注重公共卫生安全法益保护的一面,但是选取的方式难以与刑事法治相契合。为了更好地实现刑法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需求,应当对妨害传染病防治罪采取"立法类型化调整、司法解释适度限制"的组合路径,使刑法规范的社会适应性与刑罚处罚的有限性相融合。  相似文献   

19.
论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作品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构成宜采四要件说."行为的违法性"在于侵权行为符合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形式;"损害事实"应当发生于网络上的侵权,并具有可补救性;网络著作权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间的因果关系比传统侵权行为中的因果关系更具复杂性;主观过错既表现为一种心理状态,又体现为一种行为活动.  相似文献   

20.
阴建峰 《法学杂志》2022,43(1):71-86
为了个人自由而抗拒防疫管控,是对国家公务活动正常秩序的公然侵犯,具有法益侵害性。对于妨害公务罪之"暴力、威胁",应结合其侵害法益、实务经验予以合理界定。参与疫情管控的基层工作人员能否作为妨害公务罪之对象,需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紧扣从事疫情防控职权之公务性质深入分析。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不当防疫措施的,因防疫执法之合法性丧失,不构成妨害公务罪。行为人对防疫执法行为合法性的认识错误,属于对构成要件的事实认识错误,阻却犯罪故意的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