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民俗在文学作品中的魅力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是人类生活中普遍而特殊的一种社会存在,是民族集体文化意识的综合体,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的标志体系。作为生活反映的文学必不可免要反映民俗。然而对民俗在文学作品中的魅力形成和价值定位却少有研究。本文力图从民俗与文学的关系,民俗在文学中的多层次渗透...  相似文献   

2.
李晓华  朱希祥 《求索》2008,(1):71-73
本文作者尝试将民俗视角和视野引入到文艺创作和美学研究中,对文艺作品的内容、形式如何表现内容、民俗与文艺作品中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等中心问题,从文艺民俗审美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文艺内容和主要表现对象是精神,民族精神是其核心,最能代表这种民族精神的则是民俗,而民俗又包括精神与物质、内容与形式、生存方式与生活文化两重性质。  相似文献   

3.
民俗具有社会性、模式性、传承性和变异性。其形成以社会生活为基础 ,其发展与社会生活相适应 ,对社会生活具有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民俗全面渗透于社会环境之中 ,对公安工作有各种影响和作用。公安工作应严格依法尊重民俗 ,充分开发利用民俗资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辛稼轩三类民俗词的分析,探讨生活民俗摄入到词中表现出来的文化意识以及对稼轩词作的影响。稼轩之祝寿、送别、宴饮词显示了词人反映的社会交往民俗事象的广泛性与传习性,稼轩之节序词体现了他对节序民俗题材的撷取与升华,稼轩之农村民俗词表现乡风民俗对词人个人习俗的传递与共振。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艺的本质,这是儿童文艺界研究多年的问题,传统的研究方法不外乎从一般文艺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着眼,或站在“童心”的角度看文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本文试图运用新的科学成果,从心理——生理的角度,探索文艺产生的心理、社会动力,再从儿童文艺的产生看儿童文艺的本质。 艺术的产生根源于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当我们看到森林里的猴子不是为了寻找食物,而一味地攀援飞跃,欢腾不已;表示友好时,手挽着手,甚至搂在一起。雄鸟在  相似文献   

6.
节日是生活的高潮。竹子的节是一个一个的高耸之处,用“节”来表示生活的高潮.亦可以体认到汉字的文化魅力。如果说民俗是一种生活美.那么.节日民俗就是生活美的集中展现。节日活动.往往关系到民俗的各个方面,既有生活或生产等物质民俗也有信仰、游艺等精神民俗.当然.更有组织制度民俗的种种表现。节日的文化结构是多面的、立体的.  相似文献   

7.
活着的民俗活动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根本 在多年的调研中,我深切感到,要保护和传承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关键的一条,是首先要保证这些文化艺术有好的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即“文化生境”。要保护好民俗这块土壤,必须让民众从民俗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快乐和乡情亲情,让他们在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情致和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如果有了这一点,各种乡土艺术、民间信仰等,都会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承载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家国情怀和价值情感,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生要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文明的溯源性成果。重庆是巴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民族文脉炽盛,乡风民俗醇厚,文化特色独具。我们以"基于重庆乡土民俗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整合的实践研究"为抓手,积极寻根乡土民俗,以优秀民俗文化丰富学生生活,丰泽学生生命,丰实教育内涵,对提升教学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艺的人民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网络文艺作为一种大众文艺,是文艺人民性得以呈现的天然土壤。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网络文艺应当做到发挥艺术个性与满足社会需要相结合、加强文艺创新与锻造文艺精品相结合、反映人民生活与激发社会正能量相结合、坚持行业自律与加强制度监管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伟大领油和导师毛主席指出:“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在延安文艺座淡会上的讲话》)在文艺创作问题上,坚持还是反对这个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理,是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是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同修正主义文艺、阴谋文艺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1.
民俗文化是人类社会广泛流传的各种民俗活动、风俗习惯的总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吸收丰富的一面,又有顺应时代而扬弃、衍变的~面,既有困于习惯的延续性,又有关照现实的灵活性。民俗是长期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世代相传的民众习惯,因而具有群体意识性和相对稳定性。民俗反映着民族的心理特征,因此我们又可以说民俗是民族心理意识的表现形式。白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总人口130多万人中,80%以上聚居在云南西部洱海周围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考其族源,学…  相似文献   

12.
京派小说家以大量的篇幅描绘了乡村生活特有的风俗画,表现出浓郁的民俗色彩和素朴的民俗美。文学作品对独特的民俗色彩的展示,不仅是一种生活现象的展示,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本质的揭示。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到历史中,透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揭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3.
文学艺术家要表现时代生活,成为时代的忠实的代言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作家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但近年来,有些文艺家不乐意承认文艺的这种社会性,不肯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把创作看作是“自我”的玩味,即所谓“玩小说”、“玩电影”。这种文艺主张是不够正确的。中外文艺实践已经说明,文艺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朦胧些、晦涩些,可以富有哲理的意味,但社会生活不能凭空捏造,时代也无法超越。从新时期的文艺创作看,凡是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的,莫不是作家植根于现实,在崇高的社会使命感的驱使  相似文献   

14.
八桂大地民俗醇厚,钟灵毓秀。文艺事业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引领和支持下蓬勃发展,绽放出百花齐放、生机盎然的文化异彩。严寒冬日,八桂大地另有一派盛放的景象。昌明之风拂起,深埋大地的文艺根系抓住历史沉淀的土壤,汲取人民精神的养分,吮吸民俗乡风的甘露,绽放出了一大批具有广西气派、壮乡风格、时代特征的文艺精品之花,催发了文艺百花园的万紫千红。塑造文艺精品服务中心大局  相似文献   

15.
谢穑 《湖湘论坛》2008,21(6):79-80
两宋历时三个多世纪,宋词贴近宋代社会生活,民俗现象进入宋代词人的视野与创作,乃势所必然。宋词中涉及的民俗事象丰富多彩,宋词也因此成为我国民俗的重要文献之一。现存宋词中,对宋代茶俗就有具体而形象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的文艺创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涌现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和文艺人才,但离时代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在十四大精神鼓舞下进一步繁荣我省的文艺创作,提高文艺作品的质量和文艺队伍的素质,开创文艺事业的新局面,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需要,这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第一、作家、艺术家和一切有志于文艺创作的同志,都要进一步提高对深入生活的认识。也许有同志会说,我们就生活在基层,天天泡在生活里,还怕没有生活?这种理解是似是而非的。其一,你所接触的生活面毕竟太小,很难反映生活的全貌;其二,你所接触的生活有没有代表性,能不能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本质还值得研究;其  相似文献   

17.
文艺社会价值的重审与重建□张筱强作为审美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广义的社会文化最具代表意义的表征形态和传播形态。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学艺术理所当然应当成为文化建设的重点。坦率地说,目前我国的文艺现状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18.
壮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实践中一代又一代地创造了很多优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积累了诸多的民族风俗,体现了壮族民情特点。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需对壮族的民俗改革与发展进行探讨。一壮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它以某种方式世代承袭,长期因循,对人们的思想、生活、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是人们自愿遵守的无形的民间“法律”,它具有精神的制约力。同时,又是壮族的一面镜子,是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壮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反映,是中华文化及世界文化共同宝库的组成部份。斯大林说:…  相似文献   

19.
<正> 关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是建国以来我们谈得较多的一个问题。但迄今除一般原则性问题的反复重申之外,并无多大理论上的进展。几十年的研究达成的共识有三个要点:从目的和方向来说,文艺是为人民的;在文艺的来源上,文艺反映人民的生活,抒写人民的情感;在艺术品与人民的关系方面,文艺要创造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这几点分别是从创作者,作品以及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等三方面来说的,与其说是科学研究,还不如说是研究成果对文艺提出的要求。很显然,在这一研究中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即在社会生活、创作者、作品和欣赏者这公认的文艺活动四要素的交互关系中去研究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研究视野只限于文艺的生产交流过程。我称这种以生产交流过程为主的研究为“第一视野”。  相似文献   

20.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消费与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主食副食的生产消费及饮食民俗方面,阐述与探讨了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活动与特点,以从更多方面反映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状况与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