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模式,"一国两制"在台湾的接受程度遭遇瓶颈。本文正视现实,探讨了两岸政治定位、互动框架和实践模式等基础问题,在理论上借鉴"协合式民主"精神,立足于两岸关系实际,对"一国两制"台湾模式加以深化和拓展。维护"一个中国"的统一性,保持台湾在单纯内部事务上具有独占性权利或完全自主权,在两岸事务上台湾得适用否决性权利,在一般性的国家事务上台湾享有比例性权利;通过协合式民主的治理方式,促进两岸间异质性民主的正常运转,实现和维护两岸权力分享、国家权威的统一与稳定。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见新党主席郁慕明时,殷切期盼两岸同胞“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胡锦涛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两岸同胞的福祉,关系全体中华儿女的福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复兴。两岸同胞必须抓住机遇、团结一心,努力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繁荣昌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命题,蕴涵着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维方式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涵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由"斗争哲学范式"到"建设哲学范式"的转换;由"谈人色变"的哲学到尊重利益的"人的哲学"的变迁;由纯粹的"思辨哲学"到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的转向;由自我放逐的"学院哲学"到关注现实的"政治哲学"的凸显;由自我对话的"封闭哲学"到开放发展的"生成哲学"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0,(7):5-5
早在200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提出两党将共同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其后,两岸各界有识之士不断探讨和呼吁,两岸应以签署协议的方式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  相似文献   

5.
柳华文 《人权》2013,(5):10-15
现代社会,法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实现人权与法治密切相关。本文拟讨论的是,在推进人权事业的过程中,应该如何以整体性思维理解人权以及人权与发展的关系,理解法治以及法治对人权的促进。  相似文献   

6.
论海峡两岸经济竞争与互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峡两岸经济逐步形成一种既竞争又互补的关系。大陆台资企业与国内厂商之间发生拓展内销市场的竞争,两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互补促进了两地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实现了经济资源的最佳效益,构成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前提。竞争与互补是两岸经济关系运动的基本形态,二者可以相互影响,亦可相互转化,从而促进两岸经济关系的调整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类哲学"是从人的类、类生命本性入手,探讨人的本质规定的"新哲学",是一种体现着人对自身本质即"类本质"的全新理解的哲学形态。作为一种关注人自身的思维方式突破了传统本体论的物的表象式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哲学理解人、对待人的观点和态度。作为"人之为人"的理论自觉的"类哲学"理论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理解"人"、关注"人"的新角度;确立了一种人的"类存在"方式,形成了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哲学基础。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在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而这是与"以物为本"、"以GDP为本"等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发展观根本对立的。科学发展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两岸关系》2005,(7):4
第一,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两岸同胞的福祉,关系全体中华儿女的福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复兴。近代以来,中国之所以饱受外国列强欺凌,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自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当今世界,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科技创新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时不我待。现在,两岸共同发展繁荣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也更有条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两岸同胞必须抓住机遇、团结一心,努力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繁荣昌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张秦  曹叶军 《前沿》2013,(9):144-148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系统具有的一种状态,其关注了主体能力建设,但对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和方式研究还存在缺位现象,只有其固有的潜在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持续推动发展的动力——可持续发展力,才能最终转变为持续发展的现实力量。这种由"软系统"连接"硬系统"并维系其相互作用的关系力(态)的实质是,在系统思维情境下,对系统内部各要素合理关系的构建和调整,是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民间交流日渐成为两岸交流的重心,与此相应,两岸关系理论需要从"国家中心"走向"社会中心"。但是既有的"联锁社群"理论在解释两岸民间交流时仍存在诸多缺陷,特别是对"关系"本身的忽视;而"关系网"恰恰是两岸民间交流的主要媒介,是"两岸社会"的基本组织模式。其中,强关系传递了情感、信任和影响力,弱关系传递了信息。社会网络比身份认同对两岸民间行动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政治犯罪不引渡"是国际引渡的重要原则,但由于"政治犯罪"概念本身难以界定等原因,导致该原则的适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今国际司法协助中,政治犯罪不引渡不断受到限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例外",甚至已经有取消的理论主张和实践。在海峡两岸的区际刑事司法互助中,具体而言就是在逃犯移交---"刑事犯和刑事嫌疑犯"的遣返中,同样面临着是否适用"政治犯罪不移交"的问题。作为区际刑事司法互助,海峡两岸应当摒弃政治犯罪不移交原则。  相似文献   

12.
试论和平发展背景下的两岸共同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5月20日以来,台湾问题出现历史性转折,两岸关系迎来了和平发展的机遇期。但是,两岸政治上的歧见并没有因此得到根本上的解决,两岸经济、社会、文化差异仍然很大。如何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共同面对和平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为此,两岸民间社会需要重建人民之间共同的知识基础,两岸行政部门需要谋划与两岸民间往来相关的共同规则,两岸最高公权力部门则需要研究双方和平共存的法理依据问题。根据两岸关系的特殊性,笔者主张区分政治与行政两个不同层面的事务,并借鉴西方的公共治理理念,双方公权力部门可主动地进行适度的战略收缩,让两岸民间社会的力量进一步释放出来,成为引导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新的力量,成为两岸公权力部门合理有效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王茹 《台湾研究集刊》2007,(3):19-26,43
随着两岸交流交往20年来的累进累积以及祖国大陆经济实力等各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居留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越来越多,从原来以"台商"为主向多样化发展,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出现了所谓的"两岸族",这对两岸社会及两岸当局的政策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与冲击。这些"两岸族"在大陆的生活、融入状况及其在两岸的联结功能表明他们是两岸沟通的桥梁。当然,目前"两岸族"的一些微妙心态和两岸间的一些形势表明这种沟通的功能还有待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证据在诉讼中的有效性是海峡两岸刑事司法互助中难解的困局。两岸不同的证据制度和证据规则反映了对刑罚权程序正当性的不同认识,这种差异日益影响到两岸司法互助的效果。法律程序的"演示性"功能能够提升司法互助证据的公信力与证明力。海峡两岸应互信合作,借鉴与其他法域司法协助的成功经验,尽早细化《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的证据条款,使证据的取得与转换具有可视性和操作性,提升司法互助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互信是两岸关系的重要内容。在过去30年中,两岸建立互信的主要机制是人际信任,但是随着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时代的到来,两岸互信的机制将逐渐从人际信任向制度性信任转变。但是制度性信任并非构成对人际信任的简单替代,也不是与后者完全割裂,这两种互信机制是混融在一起的。两岸双方分别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是两岸制度性信任与人际信任的结合点,也是新时期两岸建立互信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6.
辅警参与警察任务之执行并行使公权力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弊端,而实施效果好坏关键看其规范程度。目前大陆在辅警队伍建设中尚存在立法不健全、法律定位不准、招录制度不完善、培训及福利权益保障不力等诸多问题,而我国台湾地区在辅警建设方面具有诸多创新经验和成熟做法,其法制化程度也比较高。论文通过对海峡两岸辅警制度建设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差异,寻求其共性,分析其得失,以期为大陆辅警队伍尽快走上一条法制化规范化道路提供更多的台湾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两岸政治互信问题极其复杂,利益认知上的差异和冲突是根本原因;建立互信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追求利益重叠面、构建共同利益的过程。本文从利益认知与两岸互信的关系出发,先后讨论了“台独”势力、威慑战略、制度差异、台湾的“国际空间”、自信与互信的关系等重要因素与两岸互信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就是两岸互信面临的诸多困境,最后探讨了破解这些困境、建立两岸互信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两岸关系中的交往理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关系是一种交往实践.现实中的两岸关系,对话和独自相互交织,彼此牵制.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促使了两岸共同的"生活世界"的形成,两岸关系从扭曲的交往模式走向合理的交往模式.在两岸关系中构建交往理性,是本文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语境下的尝试.两岸的儒学传统可以被发展为别具一格的两岸的交往理性.一种以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和交流为核心的两岸交往伦理的建立,必定会对两岸的平等对话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两岸交往不断增加,其所衍生出来的问题也日渐增多.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地点开启和加强两岸政治谈判刻不容缓.笔者认为两岸要进行政治谈判,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基于实现两岸交往的不足,两岸应该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携手共创两岸政治谈判的有利条件与营造和谐氛围.惟此,两岸政治谈判才可能顺利有序展开.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两岸经贸交流的现实图景,海峡经济区日益显现。然而,由于两岸政治环境的特殊性,海峡经济区的区域治理存在特定意义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而具有民间属性的行业协会等“第三方力量”凹旋空间较大,应作为目前海峡经济区“多元化治理结构”的主体发挥更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