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公安研究》2010,(9):55-55
曹文宏在《人文杂志》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广义的政府信任是指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双向互动耦合关系,因此,改善政府信任须从政府和公众两个方面考虑。问题是,在改善政府信任问题上,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是聚焦于政府本身,而忽略了公众,特别是没有认识到公众对政府的理性怀疑在政府信任改善中的重要性。改善政府信任还离不开公众的理性怀疑,这是一种研究路径的转变,一种思维定势的转向,需要在学理层面上给以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2.
政府信任是政府与公民之间良性互动的重要表现,体现为公民在理性选择中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认可。当代中国社会中地方政府的信任指数呈现出下降趋势,主要与利益多元、理性公民、风险社会等因素相关。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的信任指数与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是正相关的,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表现越优良,获得的信任指数会越高。当前,地方政府在现实行为中,并没有很好地执行新公共服务的理念,出现一些行为背离现象。基于新公共服务的视角,提升当前地方政府信任指数的路径主要有:合理定位政府角色;培育理性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建立及时有效的回应机制;强化行政责任与民众监督力度;公共服务或产品供给人民导向化;坚持公共利益至上。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的变迁,社会信任和诚信危机逐步成为社会的焦点。非营利组织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有别于企业和政府,在交织着关系网络的社会环境中,其诚信问题已然成为组织能否存续和发展的关键,因而研究非营利组织的诚信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政府作为理性的行为主体,强调政府理性,坚持维护政府利益和政府形象,却忽视了来自公众意见的表达;对于公众而言,更是以"理性人"自居,强调公众理性。两种理性逻辑彼此对立,缺乏沟通,最终导致政府信任不断流失。因此,应该嵌入公共理性,实施理性层面的逻辑改造,提升政府信任。  相似文献   

5.
一政府守信,即政府在行政中应坚持诚实信用原则。诚信原则是由信任而产生的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最早起源于古代罗马法,本为民法上债权行使及债务履行的一项原则,进而扩充私法的全部领域,在私法中被称为“帝王条款”。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社会本位的观念取代个人本位的观念成为社会主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信任关系成为社会的价值取向,诚实信用原则开始广泛适用于公法领域,成为一项重要的行政法原则。 对这一原则,我们不能只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专指行政活动的诚实信用,应将它作比较宽泛的理解,将它应用…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的网络人际信任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信任这一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凸现在网络中。当前,经常被媒体报道的青少年网络交友受骗事件,正反映了网络这一特定交往环境下的人际信任问题。青少年在网络中的人际交往,一方面能够与网友建立一种特定的信任关系,获得信息、情感与友谊的满足;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因为缺乏必要的理性而盲目地信任网友,从而成为人际信任的受害者。因此,了解青少年在网络中的信任究竟包含着多少理性或非理性的因素,正确看待他们在网络中的人际交往和人际信任,将是有着现实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好的治理——善治应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并能够进一步巩㈤和促进信任关系的发展。这其中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占据核心位置。而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公信力的损耗已经成为凼扰政府发展的紧迫问题。甚至有学者认为,在目前态势下,放任政府信任危机的发展,很有可能导致政治危机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重塑民众的政府信任已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大课题。采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收入差距与社会公平感对差序政府信任的影响发现:第一,收入差距的扩大降低了民众的政府信任水平,且对基层政府信任水平的负向影响更大;第二,社会公平感提高了民众的政府信任水平,且对基层政府信任水平的提升作用更明显;第三,社会公平感在收入差距和政府信任的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调节效应表明,随着社会公平感的增强,收入差距对政府信任的负向作用会削弱;中介效应表明,社会公平感能够弱化收入差距对政府信任的负向影响。因此,重塑政府信任的关键在于缩小收入差距与提高社会公平感。  相似文献   

9.
构建信任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信任的发生机制、社会建设的理念和现实国情,构建政府范导型信任社会成为我国建设信任社会的理想模式.从社会结构维度、信任要素维度和构成状态维度三个角度探讨政府范导型信任社会的构成状态、内在机制和功能定位,有助于全面把握这一理论模型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0.
政府信任:一个值得关注的政治学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信任是指公众在期望与认知之间对政府运作的一种归属心理和评价态度,它涉及的是民众与政府间的互动关系。在西方学术界,目前对于政府信任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再造工程推动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政府信任是一个应该予以重视并加以研究的政治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所谓政府公信力,主要是指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程度。具体而言,政府公信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机构的社会形象或道德评价的问题,即政府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秉公办事,一视同仁,主要是政府的道德形象。二是公众对政府机构和官员们行政能力的信任问题,即政府是否拥有对内管理好自身事务、对外管理好社会事务的能力,能否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满意。三是对各种政策的信任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赢得人民大众的信任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信任问题本质上是个体对一种理性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信任。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来看,人民大众对意识形态信任的建立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意识形态内容体系本身的科学性;二是意识形态的理性意识和人民大众的感性意识能实现"互相规约"。当前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社会本位思维、唯意识形态理性意识的单向度规制、意识形态内容体系的不圆融性等要素阻碍了人民大众对于意识形态信任的确立。因此,立足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破解信任困惑是提高意识形态建设实效性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下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电子政务作为一种能更方便地沟通信息和提供服务的工具,在客观上搭起了政府与公众互动的桥梁,有效地促进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通过对电子政务的使用能否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进行研究,期望能更好地发挥电子政务在改善政府与公众关系方面的作用,促进地方政府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公安工作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密切相关。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当前转型时期社会信任与政府信任面临挑战,社会信任类型、政府信任度、政府信任影响因素等变化对公安机关群众工作产生重要影响,而这一时期信任建构成为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基石。提升公信力是公安机关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核心路径。以信任建构为基础的转型时期公安机关群众工作要在"亲民、合法、服务"理念基础上,完善契约型与合作型信任关系,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服务群众机制、工作新路径、思想工作方法及群众参与模式等,通过创新群众工作新路径实现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5.
政治信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并且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第一,学界对政治信任涵义的理解主要有政府信任说、政治体系说、社会信任说、政治机构说等四种代表性观点;第二,学界主要从体制性信任、政治机构与人员信任两条进路对政治信任进行本土化的可操作测量;第三,转型中国的政治信任呈现出政府信任差序化、政府信任阶层差异化、政治信任U型分布、政治信任流失加剧等核心特征;第四,国内学者解释中国政治信任来源的路径主要有理性选择路径、社会文化路径、个人特征路径以及媒介传播路径;第五,政治信任的高低变化对政治参与行为和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今后国内学界应从建立系统的政治信任测量框架、注重政治信任基础性数据的收集、注重政治信任的历史变化分析、注重政治信任的横向比较分析、全面系统研究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行为的关联性等五个方面实现政治信任测量的精细化,以期深入把握国内民众的政治信任现状,提高实证研究对民众政治信任培育和提升的分析力和预测力。  相似文献   

16.
从类型看,政府公信力属于政治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涉及到社会组织与公众对政府公共行政行为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和评价,是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和自身形象在行政客体中所形成的心理反映,其本质是一种政治认同.在属性上,具有公共信任而非私人信任关系、无形而非有形资源以及主导性与系统性三方面的特征.按照信任对象来划分,政府公信力的结构类型可分为政府体制公信力、公共政策公信力以及政治精英公信力三种.  相似文献   

17.
政治信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并且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第一,学界对政治信任涵义的理解主要有政府信任说、政治体系说、社会信任说、政治机构说等四种代表性观点;第二,学界主要从体制性信任、政治机构与人员信任两条进路对政治信任进行本土化的可操作测量;第三,转型中国的政治信任呈现出政府信任差序化、政府信任阶层差异化、政治信任U型分布、政治信任流失加剧等核心特征;第四,国内学者解释中国政治信任来源的路径主要有理性选择路径、社会文化路径、个人特征路径以及媒介传播路径;第五,政治信任的高低变化对政治参与行为和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今后国内学界应从建立系统的政治信任测量框架、注重政治信任基础性数据的收集、注重政治信任的历史变化分析、注重政治信任的横向比较分析、全面系统研究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行为的关联性等五个方面实现政治信任测量的精细化,以期深入把握国内民众的政治信任现状,提高实证研究对民众政治信任培育和提升的分析力和预测力。  相似文献   

18.
两年前从温州开始、后来几乎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政府效能革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现已大体上趋于平静。为什么这样一种当时被认为将成为燎燃之势的“革命”,最后却没有大的发展呢?它究竟在政府行政管理方面给我们透露出一种怎样的信息?作者通过对温州地方政府效能革命的亲眼目睹和深入思考,认为这恰恰说明,现在的人们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冷静和理智,说明今天的社会政治生活更加趋于理性,也说明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强行政生态环境的建设,建立起高效的政府管理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吴家庆  凌应生 《求索》2014,(4):47-51
政府获取信任的能力直接反映执政党全信力状况。从信任关系发生、社会信任文化转型和政府权成构建三个维度对当前政府信任危机的发生机理分析,警示党的长期执政已面临严峻的全信危机挑战。坚定群众路线,将维护和实现最大化的全共利益作为党和政府绩效考核的首要啄则;推进社会信任文化转型,构建新型社会全信模式;转变权力意识,以执政有效性为核心兑现承诺,提升全信力,是重建政府信任、提升执政全信力应对全信危机挑战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是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主导力量,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是政府获得信任的关键点,也是提升政府良好形象、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对此,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信任的建构需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也需要加强对公民理性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