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丹丹 《学理论》2010,(7):95-97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它是与犯罪预备、未遂相并列的犯罪未完成形态。犯罪中止具有时空性、自动性、有效性、彻底性等特征,有些学者也称之为条件。其中自动性是犯罪中止的本质特征,也是犯罪中止区别于犯罪未遂的根本标志。但是对于自动性的认定标准,国内外却存在许多的学说,主要有主观说、限定主观说客观说等。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各种自动性认定标准的优缺点及可行性进行分析,从而为我国的司法实践作贡献。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35)
司法解释以及刑法理论上的争议使得结果加重犯是否存在未遂成为疑问;结果加重犯是单行为类型,对加重结果必须有主观上的认识;基本结果与加重结果之间有"同质"与"不同质"两种关系,前者不存在未遂,后者在基本犯所侵犯的法益与结果加重犯所侵害的法益存在明显的保护位阶的情况下也不存在未遂;强奸罪和抢劫罪都存在复杂客体,一般来讲应以主要客体作为认定既未遂的标准,次要客体仅为量刑的参照,但应考虑复杂情形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按照我国刑法学界的一般观点,在共同犯罪已经着手开始后,对其中单个犯罪行为人的中止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中止的判断标准是:行为人除了自己彻底放弃了犯罪意图和犯罪行为之外,对其他人已经着手的犯罪行为也要有效地避免其犯罪后果的发生。只有有效地防止了整个共同犯罪整体的危害结果的发生,其中止行为才能构成犯罪中止。也就是说,判断这种中止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中止的关键在于行为人的中止行为是否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有实质性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琼 《学理论》2013,(14):164-166
所谓的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可重复适用的规范性文件,同具体行政行为相比,它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的侵害更严重。通过对德国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的考察和借鉴,有助于建立健全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这是实现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制度保障,也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上青少年所面临的侵害行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互联网上青少年所面临的侵害行为主要有隐私权侵犯、虚拟人身攻击、情感欺骗和性骚扰。网上侵害行为的极端发展是人身侵犯。在阐述侵害行为的基础上 ,本文对互联网上青少年易受侵害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扒窃系盗窃罪的一种行为类型,在作案特点、行为特征等方面不同于普通盗窃,而且一般情况下也较普通盗窃具有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认定扒窃的行为特征不能只看表面形式,而应从实质上判断扒窃的场所是否具有公共属性,并实质上把握扒窃的对象特征“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扒窃型盗窃不是行为犯,其既未遂标准应以行为人是否控制或取得财物为界。  相似文献   

7.
谭安奎  张旭斌 《政治学研究》2020,(1):66-76,M0004,M0005
在政治代表研究领域,意志论代表观与利益论代表观的分野存在已久,而一些试图调和二者之间矛盾的尝试则力有未逮。部分学者转向寻求民事代表研究中处理这一经典冲突的成功经验,包括代表行为前的契约、代表行为中的重复博弈与代表行为后的司法审判这三种成熟的策略。但将这些方法引入政治代表行为研究时却面对着种种无法逾越的障碍。通过对比民事活动与政治活动,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障碍的根源:以往的政治代表研究者忽略了“公共”这一政治行为独有的抽象主体。公共的再发现使得政治代表的结构由二元主体转向三元主体,由一重代表转向三重代表,这为调和意志论与利益论之争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求知》2016,(8)
正行使公权力应坚持的六种理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泰安在3月17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1.权力不能放弃的理念。放弃权力,可能导致不作为而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也可能导致渎职失职,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触犯刑法,受到刑事处罚。权力不同于权利,权力不仅必须行使,而且必须行使好、行使对、行使够、行使实、行使活。而权利的行使,只要在不侵害公共利益、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是可以放弃的。2.功成不  相似文献   

9.
基于行为研究视角,采取扎根理论方法,以对"情感诱惑"行为有切身经历的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构建分析该行为的理论框架,从而揭示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情感诱惑"行为包括社交机遇、互动参与、目标卷入、关系权力、效能削弱、牺牲鼓励六个典型行为范畴;其在中国情境下更容易发生在稳定的亲密关系中,并在亲密关系的不同阶段表现为诱导和控制的行为策略。作为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情感诱惑"的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体本位理念,只有揭露"情感诱惑"行为背后的意识形态机理,才能从根源上防止类似思潮对青年群体的渗透和侵害。  相似文献   

10.
有奖举报被认为是能够提高政府监管效能的重要制度,因而成为政府广泛采用的一种社会治理措施。当前,通过吸引公民的有序参与从而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举报型的社会治理"模式俨然已经建立。但是"唯工具论"的有奖举报却先天地存在制度缺陷,以"恶"的公民为法律假定的预防原则进一步弱化了政府推行有奖举报的实施效果。只有放弃"唯工具论"的主张,从公民参与式视角重构有奖举报法律制度,才是举报型社会治理取得成功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无权处分与财产犯罪在调整范围上重叠,两者在立法目的、归责条件、保护方式方面存在差异;未经同意而非法占有他人房屋并出租牟利的行为虽侵害了他人对房屋的合法占有,但此种不法占有不具有刑法中"非法占有"的排他性和现实性,因而不具有法益侵害性,仅妨碍他人房屋所有权中的处分权,属民法上的非法占有,进而使他人产生占有诉权。  相似文献   

12.
"排除危害"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环境民事责任或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形式的一种.事实上,它应为环境侵害排除的一系列责任的总称,它既包括了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中民事责任的"排除危害",也包括了环境行政责任中的责令停业、关闭等.我国应将排除危害民事责任形式具体化,且在构成要件上应与环境行政责任一致,具备行为的违法性和主观方面有过错的要件.同时.应从立法上完善排除危害的救济,实现救济途径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1,(5)
本文对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历史合力论的思想渊源;第二,对于"合力"的内涵阐释求同存异;第三,历史合力论适用的历史时期;第四,对历史合力论的诘问。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对历史合力论做研究梳理,期望整理出对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研究轨迹。  相似文献   

14.
专断医疗行为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法益造成的侵害后果是其刑事可罚性的基础;专断医疗行为入罪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专断医疗行为入罪是彰显患者自我决定权的人格重大价值的要求。专断医疗行为侵害的主法益是患者的身体健康法益。患者的自我决定权是患者对自己身体健康法益的处分权,依托于身体健康权而存在。专断医疗行为入罪应归属于侵害身体完整权和健康权的犯罪。  相似文献   

15.
目前针对事后受贿行为理论界争论比较大,法律对于事前无约定的事后受贿行为也没有明确规定,在司法实践中难以认定。对不同学者关于如何认定事后受贿行为的理论观点做比较分析,并指出了应该从受贿的本质、侵害的法益来分析;从犯罪构成要件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动机与激励:行政人员的行为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的心理分析包括三个方面行政个体的行政行为动机;有效激励的措施;行政个体的角色定位.人类行为是个人与环境两者的函数.不同的理论学派对个人或环境因素的强调程度往往是不同的.人们通常根据认知论或增强论的观点来对行政人员的工作予以激励.其中用得最多的是两种激励模型期望模型和工具模型.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33)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以下简称"动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最为核心的部分,其核心要素包含社会矛盾、生产力、人民群众三个方面。从"基本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创新动力论"到"和谐发展动力论",动力思想中国化的过程即是对这三个方面不断进行中国化阐释的过程,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道路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8.
结果加重犯的未遂问题是结果加重犯诸多问题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在分析了结果加重犯是否存在犯罪未遂的空间的基础上,对结果加重犯未遂形态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当基本犯罪既遂而基于故意的加重结果未发生时不构成结果加重犯的未遂,而当基本犯罪未遂而加重结果发生时则构成结果加重犯的未遂。  相似文献   

19.
廉政行为的伦理正当性是廉政伦理研究的基础性问题。赫斯特豪斯关于行为正当性的伦理论证为廉政行为的伦理正当性阐释提供了逻辑理路,这可从道义论、功利论与德性论三个维度对廉政行为的正当性进行解读。从道义论看,廉是传统儒家官德的重要范畴,是当代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也是普遍理性接受的规则,因而廉政行为完全吻合道义论的正当性要求。从功利论看,廉政行为的伦理正当性体现在廉政行为可以减少和消除腐败的产生、发展及其危害,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廉洁从政能产生一些好的结果,而且能避免因腐败带来的诸多不良后果。从德性论看,官德是一种比普通职业道德要求更高的行政道德,廉政行为更多的是一个具有良好德性修养者出于其品格特征而作出的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20.
网络曝光揭露腐败是网络时代网民行使监督权力的有效方式。从后果论、义务论、契约论、责任论和美德论等伦理学理论视角来分析网络曝光,发现网络曝光一方面表现出积极的伦理价值,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伦理困境与问题。对网络曝光行为进行伦理"协商",达成网络反腐伦理"共识",有利于我们理性对待网络反腐,促进网络反腐的制度完善和实践拓展,切实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