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政论坛》2014,(16):26-27
我今天站在这儿演讲有点为难。因为我星期六在MIT做了演讲,星期天又在哈佛北大校友会上做了演讲,现在抬头一看,很多面孔都很熟悉,前两次都在场。你知道重复听,会让我的演讲变得多么痛苦,世界上只有一句话是可以反复讲的,就是“我爱你”,但只适合对一个人说。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中有许多概念不仅有利 于经营企业,而且对于认识 人生也是有益的。沉没成本这个概念就是其中之一。当一项业已发生的成本,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收回的时候,这种成本就构成了沉没成本。面对这种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明智的投资者会视其为没有发生。举个例子来说,你花  相似文献   

3.
通览十七大报告,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可以高度概括为两个观点。第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亦即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第二,“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也就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两个观点均值得进行深入思考。本文重点讨论第一个观点,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以深思求新,还是靠理实服人,都需要遵循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把生活问题理论化,理论问题生活化。”这也就是我总结概括的第三句格言。  讲政治课最常见的毛病,就是理论与实际脱节,书本上的概念原理与现实生活两张皮。例如:讲理论就是照本宣科,或简单地解释本本上的概念原理,与人们关心考虑的现实生活问题不搭界;讲实际则是就事论事,简单进行现象描述和叙述感性直观的看法,上升不到理论层次;讲理论联系实际则是观点加例子式的简单对号、机械挂钩,不能把理论观点与现实生活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的政治课当然既出…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要依据参与生产的各要素所作的贡献,给予相应的回报。技术、知识、信息、管理能力,也是生产要素。一个企业要增加产出量,可以用增加资本投入的方式,也可以在资金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技术的投入去获得。这意味着一项技术的投入可以等于一定量的资本的投入。这就是技术转化为资本的依据。对高技术企业来说,核心的要素是技术。技术必须作为要素参与分配。对于公有制的高科技企业来说,这种参与分配的方法并非一种简单的交换,它关系…  相似文献   

6.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进步,团结就是发展,团结就是稳定。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地区,团结真是太重要了。但团结也有真假之分,真正的团结,可移山,可填海;虚假的“团结”,则会坑国家,害人民。不信你看这些年查处的贪污腐败案件,有很多都曾闪耀着“团结”的光环。  一种是“你说我好我说你好的团结”。班子之间,上下级之间,你好我好大家好,你吹我吹大家吹。你讲我的功劳,我说你的成绩;你向外宣传我,我向外宣传你;你向上举荐我,我向上举荐你;你说我处处先进,我说你优秀无比。像原山西绛县法院的姚晓红,本来是个“三盲…  相似文献   

7.
王京  胡健 《瞭望》1999,(32)
你可能是深谋远虑的商界巨头,也可能是优雅贤淑的大家闺秀,然而只要沾惹上了毒品,你的人生将会彻底地改变:什么理想、爱情。尊严、风度,所有崇高的概念,对你不再有一丁点吸引力。你的全部追求就是:在毒嫣发作时,立即吸上一小口。为了这一小口毒品,你可以偷、抢、骗、卖淫、杀人--总之,你可能犯下自己平常甚至连想都不苟想的罪行。吸毒会毫不犹豫地让o摧毁人世间任何美好的事物。吸毒者,让人气愤,可他们又6可怜的受害者,陷入毒魔的利爪<无力自拔。是孤立他们,将他们推户地狱;还是营救他们,将他们从毒@的血盆大口中拖拽出来…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少很有见地的学术见解。但我国哲学教科书似乎对此吸纳不够,以至于某些观点显得陈旧和滞后。现对此发表一点议论,求教于哲学大家。一、“类本质”是什么地位的本质?所谓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一个事物的根本性质,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是它自身的特殊本质;对于他事物来说,就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人和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早有定论,就是劳动。这是人类学说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就此止步。考虑到人是现实的人,人总存在于一定的社…  相似文献   

9.
增强原则性提高战斗力──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委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马爱珍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党性原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各项准则。对于一级党委班子来说,原则性则是构成其凝聚力、战斗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  相似文献   

10.
【重要观点】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共同价值追求就是共同的精神家园,就是共同的行为操守。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通过集中解决“四风”问题,从党员、干部做起,弘扬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在全体人民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信心、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常听一些干部说:“只要给政策,我就有办法”。政策似乎成了灵丹妙药。的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政策对头,我国社会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什么东西都有两面性,“政策”的功能,也有两面性。如果把握不住“度”,失去分寸,它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把“好事”办坏,使革命事业遭受损失。近几年,农民负担过重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只要我们认真检查一下,就会发现农民负担过重的根子是各个条条“乱给政策”。事实告诉我们,哪里这种“政策”给得越多,哪里的群众负担就越重,难怪有些群众过去听领导“讲政策”欢…  相似文献   

12.
境界的滥用     
甲乙 《瞭望》1993,(27)
无论听报告或者看报纸,总少不了碰到“境界”。比如境界如何如何,境界高还是不高,让人听了总觉得晕晕糊糊的,不明白他究竟要说什么。对于“境界”二字,学问家大可以去探讨它的底蕴,可对老百姓,与其说那么多玄玄乎乎的“境界”,不如多讲点事实。比如,人们不会  相似文献   

13.
偶思     
宋志坚 《党政论坛》2009,(14):53-53
这个世界上骗子太多,你不要因此否认真诚的存在;你身边拥有仁义的朋友,也不要由此忽视奸诈与虚伪。 真话不中听,假话悦人耳。真话往往是治病救人的针剂,让你痛苦却还你最终的恬适;假话常常是美丽迷人的罂粟,使你陶醉却致你结局的险恶。  相似文献   

14.
《求知》2004,(12):44-44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经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富裕。但是,经济发展势必消耗资源,经济发展也往往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经济发展必然消耗能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因而往往会导致能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减少。  相似文献   

15.
沈岳明 《党政论坛》2013,(18):55-55
信任一个人有时需要许多年的时间。因此,有些入甚至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信任过任何一个人。倘若你只信任那些能够讨你欢心的入,那是毫无意义的;倘若你信任你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那你就是一个傻瓜。倘若你毫不犹疑、匆匆忙忙地去信任一个人,那你就可能也会那么快地被你所信任的那个人背弃。  相似文献   

16.
许国璋教授     
──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要教怎样做人,是英语教育,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育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我们的理想要高一点,要做一个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只想练些应酬英语,到合资企业去跑腿,去做翻译,目标太平凡也大庸俗了。你就是做了合资企业经理,举止是不是要有修养些?谈吐是不是要更典雅些?写作时笔下是不是要有更多的文化内容?否则你每月挣成百上千,我也很鄙视你。这就是许教授许国草!这样的声音,我们以后听不到了。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是素质与肌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说是一门艺术,会说是本事,能说会道叫有。才,人们也经常把某个干部的口才好坏作为衡王其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社会上还有人专门研究”演讲学”、“口才学”。但是如果把听也说成是一门学问,也设立一门“听才学”,肯定有人不以为然——只要不是聋子,谁不会听呢?其实,耳朵不聋只不过是具备了听的生理功能,会听、善听还是另外一回事。《资治通鉴·唐纪·贞观二年》记载:康太宗问谏议大夫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对日:“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听也。”这也就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成语的来历。…  相似文献   

18.
世上的路很多,其实归根结 底只有两条:上坡路和下坡 路。走上坡路,沿途可能会有荆棘刺破你的双脚,你付出了汗水、泪水和血水,也不一定走得很高;走下坡路就显得很容易,你无须把握自己,任他人把你带向何方。其实,上坡也罢,下坡也罢,关键在于选择路径的状况,而且在于你“行走”时的人生哲学。走“上坡”路要低头,走“下坡”路要抬头,不知哪位先哲始于何时总结出的这句话,今天看来对于每个有一定经历、阅历的过来人来说,有谁能不拍案叫绝!说这话简单,简单得恐怕连三岁孩子都能听明白;说这句话寓意深刻,深刻得就是对一个学者来说也要沉思许…  相似文献   

19.
《求知》2010,(12):44-44
陈家兴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认为,接受监督,是一种胸襟气度,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更是一种必备的政治修养。不少领导干部,想干事时爱听正面的设想,不爱听负面的告诫;干事之中愿听激励、鼓劲的分析,不愿听直率的批评;干成事后想听肯定、褒扬的评价,不想听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什么叫做实事求是?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①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以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看,是从实践中来,从“实事”中来,从“实事”中“求”出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公式,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公式看成为“实事──求是──再实事──再求是”。客观实际、客观“实事”,是人们一切认识(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认识)的来源。依据客观实际和“实事”,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才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