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王喆 《学理论》2013,(14):116-118
随着我国汽车拥有量日益上升,交通事故的数量也日益增长,交通事故后肇事司机的逃逸已经成为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刑法第133条把"因逃逸致人死亡"作为一个量刑加重的情节,提高了其法定刑的幅度,为司法机关严惩这种犯罪做了保障,但立法忽视了逃逸行为的复杂性。针对逃逸行为的主观罪过的复杂性,对逃逸致人死亡和不作为杀人的范围进行详细区分和比较之间的不同,可以避免外界对"因逃逸致人死亡"有不同的理解,对逃逸的行为是否构成不作为杀人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侵犯财产罪非法攫取公私财物据为己有,或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行为.主要特征有:(1)客体是社会主义公共财物和公民私人的合法财产所有权.(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公私财物攫为己有;一种是故意毁坏公私财物.(3)在主观方面是故意的.(4)本罪的主体,除贪污罪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受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外,其他罪由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和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公民构成.我国刑法规定,侵犯财产罪包括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惯窃罪,惯骗罪,敲诈勒索罪,贪污罪,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  相似文献   

3.
抢劫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也就是说,抢劫罪所侵犯的对象是公私财物。那么,抢劫欠条能否构成抢劫罪呢?刊载,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在一起案件中,认为被告人戚道云等人为消灭债务,采用暴力、胁迫手段抢回欠款凭证的行为已构成抢劫罪。  相似文献   

4.
绑架罪是我国刑法中的重罪,但存在法定刑设置虚高的问题。死刑是针对绑架过程中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死亡规定的,如果将其中的杀人、伤害行为回归为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绑架罪应该是没有死刑的。应取消绑架罪加重处罚情节,根据吸收原则,按一重罪从重处罚。这样不仅能减少一个死刑罪名,而且也不会放纵犯罪分子。将绑架罪最低刑降为3年有期徒刑,同时修改绑架罪犯罪既遂的形态,利于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转化型抢劫罪可以分为消极转化型抢劫罪和积极转化型抢劫罪。消极转化型抢劫罪以携带凶器为先行行为,以抢夺行为为后续行为。携带凶器包括显露携带和暗藏携带。积极转化型抢劫罪以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为先行行为,但立法和司法解释不统一。先行盗窃行为发生在户内,后续暴力行为发生在户外,不应认定为入户抢劫。转化型抢劫罪的既遂与未遂标准应与典型抢劫罪的标准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6.
“宋福祥”案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对于夫妻间是否存在救助义务,违背救助义务是否构成不作为犯罪,众说纷纭。通过深入分析可知,我国婚姻法规定了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那么夫妻间就更加有救助义务。在其妻子自杀的情形下,宋福祥应当竭尽所能的阻止其自杀,但是宋福祥当场却没有采取任何的救助措施,违背了他对妻子的救助义务,其行为构成了不作为。同时在认识到自己的见死不救会导致李霞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宋福祥既没有劝阻,也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救助措施,就充分暴露了其放任李霞死亡的心态。因而宋福祥具有故意杀人的主观心态,齐备了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7.
抢劫行为发生的时空对于抢劫罪的认定及其定罪量刑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与典型抢劫罪不同的是,在转化型抢劫罪和暴力持续型抢劫罪中,抢劫罪前后行为的时空通常发生分离和转换,致使当场的内涵发生变化,只有结合抢劫行为的特征才能准确界定当场的内涵.因此,时间与场所上的连接性、前行为与后行为事实上的关联性都是判断当场的因素,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空间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 ,侵犯财产罪是指故意非法占有、挪用、毁坏公私财物 ,触犯我国刑法构成犯罪 ,从而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作为刑法典规定的重要的类罪 ,侵犯财产罪包括抢劫罪、盗窃罪、抢夺罪、诈骗罪、侵占罪、聚众哄抢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敲诈勒索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破坏生产经营罪等 12种具体罪名。近十几年来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日益发生的深刻变化 ,尤其是近几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我国侵犯财产罪较之过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研究这些新情况 ,并探讨防…  相似文献   

9.
李云林 《学理论》2012,(33):87-88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以抢劫罪论罪处刑。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在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罪后,往往会为了摆脱被害人或者他人的追捕而实施一定程度的暴力行为,所以,对其暴力程度的认定成为是否构成转化型抢劫罪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刑法中所称的故意和过失都是针对危害结果而言的,因此在高危驾车行为中不能因为明知高危驾车行为本身的危险性而判断行为人主观上就是故意;高危驾车行为不应定性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就是因为行为人往往对危险结果是持否定态度的;高危驾车造成实害结果的,行为人也往往对实害结果的发生是持否定态度的,因而主观罪过上宜认定为过失;同时,只凭行为人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造成伤亡的事实,就判定行为人的罪过形态上升到间接故意的程度也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盗窃罪与抢夺罪界限的传统学说认为秘密窃取公私财物为盗窃,公然夺取公私财物是抢夺。新近学说认为盗窃兼具秘密性与公开性两种特征,因而将盗窃的行为方式拓展到公开范畴;抢夺的定义在于以对物暴力的方式强夺他人紧密占有的财物,具有致人伤亡的可能性。旧的界分理论存在重大缺陷,新的界分理论具有合理性。应在对新界分说进行证成的基础上对其予以补正。  相似文献   

12.
火车撞击人体时,其巨大的动能撞击在人体软组织上,因撞击部位、方向不同,人体位置不同及人身上穿着衣物的多少,是否有剐、扯等不同因素,会形成多种形态各异的伤势,非常复杂,难以鉴别.对于火车撞击人体损伤,根据其损伤特征,结合现场勘查检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火车撞击致人死亡案例发生频率较高,损伤复杂、严重,判定困难.火车撞击致人死亡判定难度较大,对所受损伤应结合现场勘查检验结果综合判定.  相似文献   

13.
李小鲁  赵恒军  杨露 《学理论》2009,(10):91-92
贯彻“严格控制死刑、减少死刑适用”的刑事政策的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建立一个合理、可行的死刑适用标准。以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导致的故意杀人为例,通过建立死刑模型和宣告刑模型,探讨故意杀人死刑适用标准。  相似文献   

14.
国际要闻     
《瞭望》1995,(25)
国际要闻(6月5日─11日)日本检察厅起诉麻原等人因涉嫌造成12人死亡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而被捕的麻原彰晃等人6月6日拘留期满,东京地方检察厅对麻原等7人以杀人和杀人未遂罪、杀人预备罪提出起诉。尽管麻原一直拒绝供认与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15.
扒窃系盗窃罪的一种行为类型,在作案特点、行为特征等方面不同于普通盗窃,而且一般情况下也较普通盗窃具有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认定扒窃的行为特征不能只看表面形式,而应从实质上判断扒窃的场所是否具有公共属性,并实质上把握扒窃的对象特征“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扒窃型盗窃不是行为犯,其既未遂标准应以行为人是否控制或取得财物为界。  相似文献   

16.
关于对不作为犯之作为义务的理解,理论和实务界都存有异议。在我国台湾地区医师丈夫简某被控故意杀害乳癌妻子一案中,简某并无积极"杀人"行为之实施。对于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汤某,其丈夫简某并不具有法定的救助义务,相互之间也不具有法意义上的医患关系。简某对于妻子病情的怠慢是造成妻子最终因乳癌病情加剧而死亡的主要原因,两者之间具有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但并非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对于简某的行为完全可以进行道义上的谴责,但道义的谴责并不必然带来刑罚的责难,本案应以无罪论处。  相似文献   

17.
周光旭 《学理论》2013,(18):114-116
行政法领域的寻衅滋事界定的难点,一方面具有与刑法的共性,即主观动机是否要求流氓动机在学理上争议较大;客观上与故意伤害、侮辱、抢劫、故意毁坏财物、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等具有一定重合性。另一方面其外延上具有不周延性,规定了可以对"其他寻衅滋事行为"予以处罚这一"兜底条款"。从行政法领域对寻衅滋事的具体规定出发,结合刑法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规范化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节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的行为,把精力和智慧集中在莱一项或几项事业上,并且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才能取得成功。如果能够这样做,人们常常会称赞这个人有志气,而要是放纵自己的欲望,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难免要被看作庸人。在中国古代,判断一个人有无大志往往看他对金钱美女的态度,对金钱美女的欲望被认为是最需要节制的。比如,范增对攻破咸阳后的刘邦这样评述:“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也。”有些功高盖主的权臣,为了向皇帝显示自己胸无大志,常常故意买地置  相似文献   

19.
一、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概念及特征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地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具体而言,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伤害他人的身体健康,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犯罪主体是  相似文献   

20.
故意伤害作为典型的结果犯应根据故意伤害罪的基本类型做出区分。行为人以轻伤的故意实施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发生轻伤的结果,不以犯罪论处;行为人以重伤的故意实施了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出现伤害结果的,应当按照故意伤害罪的未遂论处,并在法定刑幅度内宣告刑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