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设计的构想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土壤,也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民族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决定了中国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试论人大制度作用在法律文本与政治现实上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金祥 《金陵法律评论》2005,2(4):63-68,132
政治文明的精髓是关键在于制度建设.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民主政治建设重要载体的人大制度,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其作用在法律文本与政治现实上存在明显的不对称,需要通过优化人大工作环境、完善根本政治制度、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等途径,使人大制度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所谓政治文明,简单地说,就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从静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程中取得的全部进步成果;从动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化发展的具体过程,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组成部分,是由这三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就三者的关系而言,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之"魂",是政治制度和政治  相似文献   

4.
历史的选择--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但这一根本制度从萌芽、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曲折的过程。历史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应该加以坚持和完善,并使之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拟从法制史的角度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史作一简要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公民与法治》2006,(4):1-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它的确立,结束了漫长的专制制度垄断中国政治领域的局面,开创了我国政治制度进入以多数人为轴心的新纪元,实现了国家政治生活的良性循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也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中国,保持政治制度的有效性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之一。这个责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府机关及其人员必须自觉遵守既定的、合法的政治制度。自觉遵行政治制度是政府的责任,理由有二:其一,从制度伦理上说,在现代社会,政治制度一般都是民主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体部分。这一制度的有效运行要求其活动主体——人大代表必须具备特定的政治意识。然而,在我国政治现实生活中,人大代表政治意识缺失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培育公民文化,创设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发展民主政治,提供顺畅的政治制度环境;以及加强代表培训,努力提高人大代表的政治素质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王涛 《法制与社会》2011,(5):145-147
信访制度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政治制度,对缓解社会矛盾与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大量社会矛盾通过信访窗口不断涌现,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同时使信访制度陷入困境。对此,本文就我国当前的信访制度所面临的体制和现实困境、西方国家公民利益诉求机制及特点进行了探索,并对完善我国信访制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实行的政治制度,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开始了探索和实践.1949年,在作为临时宪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10.
蒋瑞 《法制与社会》2010,(2):158-159
民主自古以来就一直是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现代民主制度在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民主在现代语境中强调的社会制衡理论。从民主的多元化和权利制衡重点的转移,反观人类社会各种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始终离不开权力制衡。现代社会的政治运行呈现出的一些问题或许可以从古代的政治制度状况中吸取精华,并更多的关注人本身的真正要求。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特别提出,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2.
论文引入制度分析,重构社会资本的理论基础,以分析不同灾害系统内社会资本结构的系统性差异。在国家—社会制度结构下,由于不同的制度结构对社会资本的治理机制和关系网络构建了差异化激励,由是,沿着社会—政治制度整合能力可以划分不同的政治—社会制度结构类型;在不同的政治—社会制度结构内,社会资本的数量、类型和机制等存在系统性差异。在此框架下,通过对四个自然灾害(阪神大地震、卡特里娜飓风、汶川大地震和海地大地震)的比较案例分析,可以发现,由于不同灾害系统所嵌入的社会—政治制度环境的差异,导致在灾后救援和恢复中的社会资本结构也存在根本的差异,体现为不同的特征。基于此,可以确认四种差异性的社会资本结构:整合型社会资本、分离型社会资本、动员型社会资本和离散型社会资本,从而解释了在自然灾害治理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嵌入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张正印 《时代法学》2009,7(6):77-85
灾难包括冲击和威胁社会生存的一切自然和社会事态。灾难在法制的生存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根本性的作用。从法律起源可以看出,它对灾难的防制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灾难与重大社会变动藕合,会导致整个社会结构和法制体系的根本性变革。危机时期的法制变革对其后的法制发展具有根本的约束作用,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专制”因素构成各种政治制度存续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4.
非洲民族国家建构面临的挑战与国际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般认为,现代国家或者民族国家是目前人类社会最有效的一种政治组织形式或共同体。然而,无论是在民族国家构成要素建构的初步阶段,还是在其以保护人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建构阶段,民族国家在非洲大陆的建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法作为主要调整和支配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制度,其在非洲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尽管国际法主要侧重于民族国家外部关系的建构阶段,但近年来基于责任主权的兴起,国际法也开始日益关注非洲民族国家内部政治制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对中共中央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即因人大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撑,既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又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其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6.
张典 《法制与社会》2011,(23):271-272
提要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法治的真正实现的过程,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文化历史变迁演进的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把握规律,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不能无所作为。同时也应当认识到,真正实现法治社会,必须有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在这一认识前提下,基于我国近代以来政治变迁和文化演进的考察,研究我国当前实施社会主义法治的瓶颈问题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归根到底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意义上的宪政,应是以宪法存在(即立宪)为前提,以宪法的不断完善(即修宪)和宪法在国家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真正实现(即行宪)为基本标志和基本内容的政治制度。我国的社会主义宪政,是伴随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开始的,至今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宪政之路。1982年宪法颁布和实施至今,是我国宪政建设的最好时期。今后我们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现在国家正在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终极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中,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建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要深刻理解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辩证地吸收国外政治制度中的一些合理成分,立足于中国国情,与时俱进,大力发展民主政治,提高公民民主意识,早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