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并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这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黄丹 《当代广西》2015,(5):20-21
<正>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相似文献   

3.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纳入法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明社会是法治的社会。法治,意味着良法之治。良法的概念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指出“法治应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立法怎样能够制造出良法?这是法治社会的客观需要,更是立法者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每天在推进。法律的制定与完善没有止境,即便原来已制定的法律法规,随着实践的推进也需要不断修改与完善。同时,还要制定大量新的法律法规。而从今天的立法实践来讲,我们在科学立法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表  相似文献   

6.
正委托起草法规草案,委托清理法规规章,突出法条的关键性,重庆人大主导立法在探索中继续向前。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如何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用更加科学民主的形式来制定良法,重庆市人大也一直在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陈叶兰 《求索》2008,(8):140-142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法治是必由之路。而农业生态环境的立法现状及其法制保障的不足却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要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法之治,从立法的角度,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改良,首先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基础理论研究,这是所有立法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完善立法技术;再次要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最后还要增强立法的公众参与。在良法的基础上,还需要有体现良好监督的执法体制,以及国民尤其是农民对相关法的普遍遵从。  相似文献   

8.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前不久,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为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推进良法善治,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据了解,此次草案二审稿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立法体制机制等要求,在诸多方面作出修...  相似文献   

9.
陈蔚 《公民导刊》2011,(8):29-30
立法工作是法治建设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成后。建设法治国家仍在路上。在法律大厦落成的新起点上,地方立法应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保持立法产品对执法者和民众的公信力,不断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对地方立法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0.
李林 《中国人大》2014,(8):30-31
立法是建设法治中国、实现良法善治的前提,是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相统一并转化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是通过分配正义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法律准据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明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需要良法之治,而良法的诞生,最根本一的是立法理念正确、立法科学民主。法具有规范、引导、教育和保障等多项功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需要立法发挥作用的着力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法律是治国的工具,法治是理政的手段。法律脱离人民至上之缰的牵引,则似野马之狂奔;法治离开人文精神的规范,则会忌惮之全无。立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文本,对人民至上理念的恪守不渝,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立法架构、执法部署、司法安排和守法布局六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人们在法治建设中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按照中央的文件精神,绷紧人民至上、以人为本这根弦。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将更有益于我们的民族和国家。  相似文献   

13.
<正>做好立法工作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和基础。在立法工作中坚持并加强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新形势下发挥立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的迫切要求。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对立法工作领导,对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具有定海神针的关键作用。保证立法工作正确方向。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首在立法,没有立法,法治无从谈起。法治体系建设之难,也首在立法。因为立法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执法的效果。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具有非凡的意义。而立法之难,首先难在确定立法目标,必须把保障人  相似文献   

15.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春鹰 《中国人大》2014,(23):19-2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的前提。《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相似文献   

16.
法治是人类特定时空文化条件下的治道活动,文化是法治的深层土壤,道德是法治的源头活水。现代治理既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统一,也是在文化认同、文化共识之上的规则之治和良法之治。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两者紧密结合方能达至善治。法律与道德都是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产物,法治既是对恶念恶行的约束和禁止,更是对人性本善的维护与倡导,是全社会对契约精神的崇尚和对诚信原则的恪守。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是道德的屏障。从文化层面而言,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法治与德治主次有序,但最终只有获得更高层次的复归,才能形成良法善治的统一体,而这一"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寓于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必然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立法质量还不高,主要表现在部门主导顽症难消、公众参与实效不足、立法冲突现象突出、在某些领域还存在立法漏洞、立法中的庸法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以及立法观念、制度、程序、技术  相似文献   

18.
《民主与法制》2014,(33):20-21
1 以良法确保善治 四中全会提出的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关键是要提高立法质量,把每件法律制作成精品。法治不是简单的法条之治,而应当是良法之治。良法也不是指法律在道德层面的善良,而是价值、内容、体系、功能等方面的优良,其应当是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切实需求,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  相似文献   

19.
道德建设的推进应以法治来支撑 ,它不仅是立法环节以法律的技术性吸收和确认道德标准 ,即通过道德法律化去实现道德的追求 ,而且是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及法律宣传教育等多个渠道即法治的全过程深刻的阐扬法治意识 ,以促进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宏伟目标,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树立立法机关的权威,发挥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目前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立法职权、主导立法工作的实际情况,与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有近八成的法律、法规是却由作为执法机关的行政机关起草的。人大"难主导"立法原因何在?一是制定和执行立法规划、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