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经济法理念以实现秩序、正义、效率等价值为目标,通过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加以确立。具体而言,经济法理念包括社会本位、适度干预、实质正义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经济公平作为经济法的核心价值内涵,在具体含义上,可分为微观的经济公平、中观的经济公正和宏观的经济正义。由于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在不同的经济法律关系主体间社会公平的具体理解具有不确定性。为实现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和谐,在经济法立法策略上,应通过具体权利义务内容的实质规定体现微观经济公平和中观经济公正,而对宏观经济正义目标则应采取将价值争论转换成具体法律程序的方式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经济法要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坚持走不断创新和发展之路。就当前我国的形势发展需要而言,经济法创新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有:一是创新价值理念,使经济法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能把“社会公平和正义”奉为经济法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并自觉地将其贯彻落实;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包括对经济立法和经济法实施的体制和机制应进行集中化、民主化和科学化改革,并重点抓紧制定《反垄断法》和《宏观调控基本法》。  相似文献   

4.
李蓉  张哲  杨绍安 《传承》2009,(2):52-53
实现社会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刻根基。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缺乏正义的社会,必然不会是和谐的。只有整个社会以分配权利义务的方式来确立正义,运用惩罚违法犯罪以保障正义,通过补偿受害损失以恢复正义,我们才能说这个社会赢得了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道义基础、制度基础,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5.
实现社会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刻根基.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缺乏正义的社会,必然不会是和谐的.只有整个社会以分配权利义务的方式来确立正义,运用惩罚违法犯罪以保障正义,通过补偿受害损失以恢复正义,我们才能说这个社会赢得了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道义基础、制度基础,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6.
蔡振亚 《湖湘论坛》2007,20(6):97-99
和谐是人类世代向往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分配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它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就现实而言,当务之急是落实补偿正义,并在制度层面上体现其价值要求,这样才具有实现社会和谐的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7.
于丽娜 《长白学刊》2010,(2):158-16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这一根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和谐文化的构建不仅是要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精神,还要从完善公平秩序的目的出发,通过制度创新,培育能够使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真正实现的有效的和谐文化机制,为和谐文化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正义与和谐     
“正义”与“和谐”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是以制度正义为主轴,围绕如何完善公平分配机制,正确处理自由与秩序、公平与效率、强势和弱势阶层的关系。构建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应以正确引导市场化改革和优化社会政策输出为双轨,以落实社会主义制度正义本质,推动社会系统化改革,优化社会利益均衡与分配机制等措施,达到社会各阶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田巍 《求索》2010,(9):150-152
任何法学派别亦或不同部门法的研究,都离不开对法的价值的研究。对于法的价值的子项问题,经济法的价值问题学界有诸多理解。归纳各派学者的理论成果,经济法的价值品格表现在经济法价值的经济性、社会性和与时俱进品质等三个方面。本文循着价值、法的价值、经济法价值的研究径路,探寻经济法的价值元素及其体系。经济法的价值体系存在价值位阶的差别与冲突,这种价值位阶的适当调适以及价值冲突的适时消解关系到经济法功能的实现。我们认为,倚重秩序价值,强化效率价值与社会公正价值是消解经济法价值体系冲突的新径路,这种新的径路不仅是对经济法传统功能的强化,也是对和谐发展指引下社会经济运行做出的现代回应。  相似文献   

10.
林春逸  刘鑫淼 《求索》2005,(6):129-131
柏拉图的正义是一种追求“和谐”的正义,正义的国家就是整体和谐的国家、正义的人就是德性和谐的人。但是,柏拉图所追求的“和谐”,不完全是正义的和谐,其正义观具有明显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正义是追求和谐的正义,其和谐是正义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王里 《前沿》2010,(8):24-26
以人为本和社会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价值核心,社会正义是以人为本的政治价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社会正义的和谐统一,必须坚持机会平等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起点公平;必须坚持规则公正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坚持结果合理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结构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使我国正迈向多元差异性社会,这使得利益格局发生分化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念很难再保持一元性和单一性,维持社会统一和稳定的共识规范特别是正义价值规范遭遇危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差异性社会,这种社会也受差异正义的规范和调节,而对正义的共识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关节点,没有对正义的共识,或者说调节人们活动领域的正义是分化的,那么人们的行为实践和价值观念等就很难整合在一起,就很难达到团结、协调.要使当代中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有序和长治久安,必须在基本的正义制度和规则上形成共识,因此,正义共识就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纽带.  相似文献   

13.
王宝娜  杨晖 《前沿》2011,(8):102-105
经济法价值理念、功能、概念范畴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对法律概念的厘清构建经济法体系大厦的逻辑前提。经济法功能的实现从对社会经济行为的调整开始,而主体则是行为的主宰者。因此对经济法主体范畴进行阐述就成为必需。通过千里之外的美国金融危机改革的"知识型"例证,试图说明经济法主体:消费者、经营者、社会经济管理者概念界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曹绪红 《前沿》2006,(2):131-134
经济法是市场经济之产物,经济法律制度追求实现实质正义和对社会的二次调整方式使其在众多法律规范中独树一帜.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作为解决公司人格滥用问题的一种有效措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防范滥用公司法人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来逃避义务和责任,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利,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的正义、秩序和效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己被广泛运用,但我国对其了解和研究尚嫌不足,有关法律亦无明确规定.本文运用价值分析的方法,从经济法价值和调整方式两方面探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以期对我国引进该制度,促进经济法律规范的完善有所禅益.  相似文献   

15.
王加山 《前沿》2006,(5):136-139
经济法具有价值,其终极价值体现为效益。经济法的增效特性指经济法的效率价值。本文从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公平、规制权力、利益分配、规范作用、经济运行体制等方面阐述了经济法的增效特性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立法是保障我国循环经济运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国传统的法律观念注重的是正义、公平等法的基本价值,对于立法很少有经济方面的分析,造成法律运行的社会成本高,社会效益不尽如人意。文章以经济学为视角,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循环经济的立法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循环经济立法的有关思路。以期促进《循环经济法》的诞生。  相似文献   

17.
劳动正义理论是关系到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价值的重要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高度重视劳动者的个性发展,秉承劳动解放的根本价值标准,从异化劳动和私有制角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劳动非正义现象进行了揭露与批判。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劳动目的及价值、劳资交换实质、劳动财富分配等问题的剖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正义思想,并揭露出资本正义的虚假性和劳资关系的非正义性事实。马克思劳动正义理论作为科学真理,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观、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增强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昌庚 《求索》2007,(6):102-105
通过经济法起源的分析,市场失灵是经济法产生的基础性内因。研究经济法固然要考虑到我国市场不充分、市场失灵不明显的现实国情,但绝不能因此而否定或变异经济法的功能定位及其价值理念,以此混淆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等部门法学的功能定位区分及其相互协同作用。经济法不仅具有弥补市场失灵的事后救济功能,而且还具有价值导向性功能、前瞻性作用和事先预防作用。我们不能因为我国现实国情而忽视经济法的研究及其具体制度的构建,否则我们只有永远步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之后尘。  相似文献   

19.
徐风 《求索》2014,(12):96-100
柏拉图认为“正义即和谐”。和谐是柏拉图正义观的价值基础,也是柏拉图正义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柏拉图正义观是一种整体性和谐的正义观,追求整体性和谐是柏拉图正义观的基本特征。虽然柏拉图的正义观有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仍有重大启示。公平正义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整体性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杨佶 《理论月刊》2007,(9):109-111
独立的诉讼机制的建立是完善经济法律部门的重要环节。经济诉讼应以经济法的公益性作为其核心价值理念,以国家、个人和社会组织作为其诉讼原告,以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为受案范围,以举证责任倒置为其基本举证原则,以统一的经济责任作为其制裁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具体程序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