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节之最     
冉燃 《中州统战》2001,(1):41-41
最早的“祭灶”。“祭灶”又名“送灶”、“过小年”,是春节的开始。民谚曰:“腊八祭灶,新年来到”、“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早在先秦时代,古代先民就把祭灶列为五祀之一。最初的“祭灶”是为了祭祀最早发明锅、灶的祖先。 最早的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五,家家扫尘土”。扫尘也称“扫陈”、“掸陈”。据《周礼》记载,每逢过年,皇帝都要下诏“令州里,除不蠲”,即大扫除之意。晋代《拾遗记》载,扫尘的习俗可追溯到帝尧时代。 最早的“除夕”。“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载,古人在新年前一天…  相似文献   

2.
农历腊月甘三,有小年之称,因为这一天要送灶王爷上天。在民间,送灶王可是一桩非常隆重的事儿。看了送灶王的一些习俗介绍,明白了一个道理,送灶王的本意就是向灶王送礼。中国人的送礼之风,可算是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3.
腊月二十三日晚,家家户户都要举行“送灶”仪式,在人们看来,“灶神”要将一年来的所作所为如实汇报给玉皇大帝,于是将糖和糍粑敬献给灶神,祈盼灶神吃了糖后讲的话像糖一样甜。送灶神时,主人虔诚地祷告:“张灶君,李灶娘,二十三日请你们上天堂,好的多帮讲,坏的帮遮搪。”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李匡九是一个为官清廉的人。一日,其治下的一个乡绅被诬陷,为辨白,欲找李匡九,但在衙门前被门役挡住。门役说:“老爷已知此事,你只需拿出二百两白银,便可洗刷罪名。”乡绅请求减价一半,门役说:“我去问问老爷。”门役知道李匡九早已戒烟,待他审理乡绅的案子时,故意上堂轻声问:“老爷要不要吸烟?”李匡九摇头拒绝。门役便走下堂对乡绅说:“我为你求情减免一百两,老爷不同意。”乡绅亲见李匡九对门役的问话摇头,自是不疑,只好忍痛答应了门役的要求。门役过了片刻又上堂。他很清楚…  相似文献   

5.
现在有些官儿酷似老爷,动不动就骂百姓“刁民”,殊不知有些“刁民”是刁官逼出来的,是先有刁官后有刁民。刁官把自己头上的“刁”字摘掉了,刁民也会相应地把自己头上的“刁”字拿掉。  相似文献   

6.
公民是什么? 公民是什么?什么是公民?法国大革命的时候,随着贵族们被批量地推上断头台,“主人”“老爷”甚至“先生”之类的称谓被废止了,但是,总得有个专门性词语来互相称呼彼此吧.  相似文献   

7.
灶,家家户户都有,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设备。《新华字典》中说:“灶,用砖土等垒成的生火做饭的设备。”这种简单的家庭生活设备,人们一日三餐离不开它,所以,人们尊敬它、敬畏它。随着图腾崇拜的不断发展,久而久之,民间便把它神化了,给了它“灶君”、“灶神”、“灶千爷”之类的称呼。《辞海》中说:“中国旧时供奉……于灶头,认为灶君掌管一家祸福。”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当官的败在“身边人”手里的不少。《红楼梦》里就有这么一个典型事例令笔者铭记在心。荣国府贾政有个贴心仆人李十儿,别看地位卑微,但献媚取宠、拉人下水却很有“本事”。贾政初放任江西粮道时,“勤俭谨慎”,对州县官的馈送,一概不受,并告示乡里:“凡折收粮米,勒索乡愚者,必详参揭,严惩不贷。”李十儿看看没有油水可捞,便摇起三寸不烂之舌算计起贾政来。他到处散布:“凡有新到的老爷,告示出得越厉害,越是想钱的法子。”州县官信以为真,纷纷给贾政送银子。州县勒索乡民,贾政要严惩,李十儿又花言巧语点拨:“老爷…  相似文献   

9.
微议录     
“党员干部来自老百姓,自己也是老百姓。当官不是做老爷,下基层调研更不是耍官威的平台。只有丢开面子、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听乡音、说真话、道实情,才能心贴心、实打实。”  相似文献   

10.
雷新祥 《研究与交流》2004,(4):21-22,28
走进华丰寰宇公司,刘文龙总经理已经笑容可掬地在公司门口等候了。他客气地邀请大家乘电梯上四楼小会议室。我说刘总,还是走上去吧,不然又要浪费你两度电了。刘文龙笑着说,我叫人测量过一次,这部“老爷”电梯一上一下就是两度电,我们平时上班都是走上走下的,  相似文献   

11.
警防“公仆”变“老爷”□湖北冯柳最近播放的电视剧《周恩来在大连》,有不少镜头使人感动流泪。周总理到大连是休病的,可是他置病体于不顾,每天总是工作到深夜。他当时的浮肿病相当严重,腿上一按一个凹,十分需要营养,可他在生活上毫不特殊,住招待所和同志们一样进...  相似文献   

12.
彝家羊皮袄     
“脚穿二麻秆,身披羊皮袄。手端老火铳,打得清军老爷四处跑。”这是流传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彝族地区的一支儿童歌谣。羊皮袄和二麻秆是彝家人重要的传统服饰。近些年来,二麻秆在彝家人的生活中消失了,羊皮袄却依然是祥云东部、东北部彝族山区彝家人倍加喜爱的民族月艮装。  相似文献   

13.
且说“当官不象官”□果然“当官不象官”这句短语,显然是用来评价领导干部的专门语。但是,这短短的5个字,既是对一个好领导的定性,也是对一个劣质干部的定性。“当官不象官”这句短语,老百性常用它来评价那些没有“老爷”气、没有官架子、没有官派头、类似焦裕禄、...  相似文献   

14.
林墨 《公民导刊》2009,(3):27-27
规范执法行为,一直是各级人大代表关注的内容,不管是在人代会召开期间,还是在闭会期间,代表们就此提出的建议、意见从来就没中断过。通过各级人大代表的努力,现在,“跷起二郎腿,叼起一支烟”这种老爷式的执法行为行不通了。自2009年1月1日起,《重庆市行政执法基本规范(试行)》施行。  相似文献   

15.
“爨’字,在云南是一个有特别含义的符号。譬如,笔者在一九九七年的三月去到陆良爨乡,乡人言,“爨’是两种性.汉人的灶围起来(封闭式),夷人的灶敞开着(支三块石或三足架,开敝式),后来把两种灶合为一种,就有了“兴“字头,“林’字腰,‘’大”字屁股挨“火”烧的“爨”、陆良是《爨龙颜碑》所在地,此地人以“爨乡”自诩。可见,“爨’的概念至今还活在云南百姓的生活中。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多民族的滇文化融合了汉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这种文化用“爨”这个既形象又蕴含深意的字来符号它,…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为官者一直被人们尊称为“大人”、“老爷”,言下之意,为官者的人品、德行、见识、地位均在常人之上。孔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诗经》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习惯于要求“治者”具有崇高的人格修养,对民众要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事实上,古今中外的不少为官者确实注重修身养德,起到了“为人师表”的作用。但也有为数不少的“治者”,人格低下,道德沦丧,其人品德行连普通百姓都不如,把他们归于“小人”之列亦不为过。  相似文献   

17.
李力 《当代广西》2007,(9):28-29
在向“衙门作风”开刀的“效能风暴”中,一些“老爷”下岗,一些“庸官”让位,这是建设效能政府必须的惩戒措施,于国于民有利。在其位,就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谋其政,尽其职。切记,三项制度就是一把高擎的利剑。  相似文献   

18.
跪下与蹲下     
跪下与蹲下○艾河在庄严的法律面前,罪犯只有低头的份儿,此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没有温馨,没有眼泪,只有庄严和威慑。在那里的用语都是专业化和技术化的。古代,老爷升堂或衙役押解犯人时常用“跪下”二字。包公包大人在升堂时首先发问:“所跪何人?”如果犯人未跪,...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爷升堂”式的执法方式已经被永远地抛在历史的记忆中。2005年5月,中央政法委决定,在全国政法机关集中开展为期半年的“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在此基础上,再用三年时间,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规范执法行为的基础在于提高队伍素质,提高队伍素质的基础又在于强化民警培训。  相似文献   

20.
一幅图是一段历史,是一个见证,它记录了一座“皇城”的变迁,记载了一座“京城”的过去、今天与将来。那里有很多很多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