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今天,恐怕谁也无法否认,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现实。作为当代中国产量最高、观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不仅在塑造普通大众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在塑造和巩固主流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大众文化领域的畸型与混乱,也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因此,加强大众文化运作规律研究,提升大众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德胜 《思想战线》2005,31(2):80-86
当代艺术的大众化努力,标榜并正在不断实现着艺术与当代大众的广泛对话,其基本核心是艺术活动、艺术家、艺术作品与当代大众日常生活状态之间的相互趋近和认同,艺术、艺术家和大众由此获得了共同体验和表达对于当代生活/世界的情感与文化价值态度的新的可能性.这种艺术的大众化努力,在与大众对话进程中将成功地架设艺术自身与大众日常生活的文化通道,日渐改变艺术的传统职责,并在当代审美文化中实现现实生活方式向艺术活动、日常生活经验向艺术经验的"跨越".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兴盛传承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得以安定集聚的精神内核,更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从文化层面研究民族凝聚力,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民族凝聚力问题的本质,这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民族凝聚力是以民族为载体的文化认同,当代民族凝聚力提升面临着新形势和新的挑战。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能够增强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通过整合、聚集文化资源,以形成持久、强大的文化认同,使民族凝聚力获得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资本逻辑中的“物”渗透着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自我意识,大众消费价值取向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抽象力量的统治.即“物”的符号隐喻表征了“非神圣形象”控制下的价值追寻和欲望释放,它既具有在“面子”消费观影响下为个体价值正名的“拜物教”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射了在西方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大众消费价值取向的特殊“幻象”.因此,大众消费价值观的社会重构离不开理性精神的自觉和对当代文化生产的现代性反思.  相似文献   

5.
贾澜 《理论月刊》2006,(5):59-61
文化价值体系指的是由文化价值目标、文化价值手段、文化价值规则和文化价值评价等价值子系统构成的体系。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基点是整体主义;内圣外王、成就道德人生和道德社会是其文化价值目标;“修身”和“德治”是其主要的文化价值手段;“礼”为主要文化价值规则;“德”为主要的文化价值评价标准,“士”是主要的文化价值评价主体,“君主”具有最高的文化价值系统的决策权。  相似文献   

6.
邹桥 《青年探索》2014,(4):89-92
高校共青团的发展面临着文化冲突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文化代沟、文化贫血和文化距离上。文化代沟表现为传统文化供给与现代文化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文化贫血表现为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价值冲击,高校共青团价值土壤稀薄;文化距离表现为高校共青团的行政化、工具化,共青团系统分化出中心文化与半边缘、边缘文化,团的青年基础弱化。高校共青团的科学发展,客观要求共青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兼容互喻;要求共青团大众文化精英化、精英文化大众化;要求共青团去行政化、去工具化,建设服务型团组织。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在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现代文化。和谐文化建设要突出以下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在提升文化竞争力的过程中,我们要警惕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观念和简单的文化多元主义思路。中国当代文化的根本问题是多元杂处却不能融合交汇的问题,中国缺的不是多元文化,而是在文化多元之上的普遍共识——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共识。建立在全球化、市场化、世俗化基础上的以大众为文化主体的,在多元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共识”,才是真正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面向大众,为大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为满足大众的文化生活而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整合水乡经济区各种文化资源,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供有吸引力的公共文化产品、开展公益文化活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挥各个社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方面协作共同提升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解读怀旧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平 《理论月刊》2007,(8):54-56
本文探讨了怀旧及怀旧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成因,并从"上海怀旧"的文学文本对怀旧文化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文化逻辑进行了探讨。怀旧文化的兴盛借助了当代大众媒介迅捷而广泛的传播能力;通过传媒所建构的社会知识和影像,给身处现代文明中的大众以认知、抚慰和消费。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上海怀旧"一方面影响着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与行为,成为人们浸润其中并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更深的意义上,成为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与焦虑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