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婚姻习俗,是研究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经济状况和家庭关系不可缺少的资料。拉法格说过:“在各族人民中,婚姻曾经产生了为数甚多的民歌,同时也形成了稀奇的礼俗,博古的学者搜集了这些材料,而历史学家却很少利用这些材料来追叙往昔人民的风俗”。 的确,在各民族的民间诗歌中,以反映婚姻家庭为主要内容的不少,苗族《开亲歌》就是其中之一部。  相似文献   

2.
人们总是艳称着苗族青年男女恋爱婚姻的自由,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一般说来,这有一定的根据,因为苗族不仅封建社会尚未充分发展,而且据说苗族不曾经过奴隶制社会,这样,“男尊女卑”“男权、夫权”之类旧制度。旧礼教和旧意识加诸苗族妇女的束缚,较之汉族妇女自然要少得多。这的确是值得称道的事。然而,倘若据此即得出结论说,苗族妇女的社会地位从来就很高,男女之间早就完全平等,从而恋爱婚姻也是天生那么自由,那就未必尽然。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除作社会调查而外,从大量民歌民俗中也可寻绎得出某种信息来。特别是有关婚姻的古老民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拉法格说过,“在各民族人民中,婚姻曾经产生了为数甚多的民歌,同时也形成了希奇的礼俗,博古的学者搜集了这些材料,而历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是各民族文化互动整合的过程,“礼俗互动”拓宽了审视文化互动整合关系的视野。西南情境下的“礼俗互动”具有特殊的边疆形态,呈现出族外与族内、上层与下层、中心与边缘、国家与地方、传统与现代等多维互动的结构模式。在大理巍山彝族土主文化这一典型案例中,“礼俗”的多维互动,不但保证了该区域各历史阶段社会机制内部的脉络畅通,而且在西南边疆由早期族群整合、区域整合、帝国边疆整合到现代民族国家社会整合的进程中亦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由此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根基。  相似文献   

4.
第九讲 我国各民族的习俗和文艺 一、婚姻与家庭 1.婚姻家庭的几种形式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婚姻关系,由于婚姻形成了家庭。婚姻家庭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在原始人群中,人们之间的婚姻关系,最初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称为“乱婚制”。这种婚姻并不排除在亲子、兄妹之间的缔结。《管子·君臣》说:“古者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列子·汤问》亦说:“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民族法国家法民族习惯法──论民族法的外延、内涵与层次张向前“民族法”的概念最早是由恩格斯在他所撰著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来的。他指出:“雅典人比美洲的任何土著民族都前进了一步,相邻的各部落的单纯的联盟,已经为这些部落融合为统一的民族...  相似文献   

6.
全国人民正在讨论宪法修改草案。这是我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和祖国大家庭中各族人民享有完全平等的权利。宪法修改草案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一科学的结论,完全符合我国民族关系的实际,体现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规律,是由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特点决定的。这些特点是:  相似文献   

7.
<正>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多民族聚居地,生活着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回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个世居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自己极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是民间传统民俗文化的载体,凝聚了广西各族人民的智慧,也反映了各族人民追求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望。民族节庆活动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群众性参与,深深影响着广西各族人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8.
丧,是人生旅程的终结。作为一种民俗事象的丧葬仪礼,乃最后一道人生礼俗,它标志着某一家庭成员即某一社会成员从此脱离了他的家庭和社会。有名学者陶立璠先生将其形象地比喻为人生最后一项“通过仪礼”和“脱离仪式”。透过丧葬习俗,我们可以窥视出某一民族特有的人生礼俗、生死观念、伦理道德、宗教思想、价值取向、人生哲学,以及家庭结构、亲属制度和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9.
婚姻心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心理的反映。其他民族一样,新疆维吾尔族人们也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的婚姻心理及其特点,这些心理的形成受诸多文化因子——居住环境、社会结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政治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维吾尔族的婚姻心理,探讨了维吾尔族婚姻心理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0.
布依族的婚姻习俗和其他民族的婚俗一样,作为社会生活组织形式的婚姻与家庭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民族的婚姻习俗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变革曲。然而,婚姻制度,家庭形式的变化不一定都能跟上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速度。即还不能与之保持“同步”。只能是伴随经济基础的变革而逐渐演变。因此,在某些文化尚不发达的民族中,婚姻制度往往落盾于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变化,往往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然保留和残存着以往社会的婚姻形态残余,或者称遗风。这是已被中外无数事实所证实了的。  相似文献   

11.
面对我国民族文化中出现的同化与排斥现象,在民族传统与文化迅速瓦解、失散和消亡的现状下,本文分析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与我国民族文化教育政策的一致性,并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宽容、尊重、理解与平等等)对各民族学校文化教育的启示——各族人民要有文化平等与文化差异意识、开设各民族文化课程、由教学范式走向学习范式等,从而为追求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复兴与繁荣,实现民族文化政策上的“双百方针”而努力。  相似文献   

12.
婚姻的道德评价与人性——中国传统婚俗礼制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财产为目的的婚姻价值观的出现,拉开了妇女婚姻史上悲惨的帷幕,自此,妇女从优越的地位堕入到财产等价物的行列,就像俗谚里唱的:“娶来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然而,这一人性悲剧的另一面,却推进了父权社会的崛起,形成了以男人为核心的家庭,财产关系也由部落公有制转向家庭私有制。这时候,社会为了确保这种私有制的稳固,使得财产的转移和继承平安地在父系中进行,延续和保障父权就需要一种新的社会规范——“礼”。“礼”的规范是建筑在以父权为核心的家庭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它不仅从本质上排斥群婚俗制,维护个体婚姻份制,以此来保父系血缘的延续;而且,个体婚姻俗制作为  相似文献   

13.
自有史以来,人与虎即结下了不解之缘。世界各民族中都有关于虎的传说或神话:中华各民族中广泛地流传着虎的故事。虎和龙以至成为连结各族人民的纽带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故中华民族有“生龙活虎”、“龙腾虎跃”之譬。本文试就白虎神话略谈管见,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4.
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团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列宁指出:“任何民族都不应该享有任何特权。各民族完全平等,一切民族的工人应该团结和融合。”“谁不承认和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不同各种民族压迫或不平等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也不是民主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压迫,取得了争取民族解放、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于我国民族关系特点的民族政策,并逐步实施,使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形成了新型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关系。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科学地指明了人类婚姻、家庭的发展演变的进程:自脱离了杂乱状态以后,依次经历了血缘婚和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婚(群婚)和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婚和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婚和个体家庭的婚姻、家庭形式,伴随着人类自身的生产,由低级阶段逐渐向高一个阶段演变。我们用马列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来考察侗族繁杂的婚姻,家庭形式中各种古老婚制的残余和丰富多彩的婚姻习俗及与“事实上存在的家庭形式不相符合的”亲属制度,便可揭示出侗族婚姻、家庭的各个横断面,通过依次排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兄弟民族,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信仰意识、性格气质、礼仪习俗、风土人情、节日祭祀等传统经济和文化;其中,最能展现本民族风采和文化的是各自的传统节日。全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有500多个,如汉族的“春节”、蒙古族的“那达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脑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藏族的“传招节”、维吾尔族的“古  相似文献   

17.
玉朋 《今日民族》2010,(1):31-32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自己的礼仪。 傣族是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其佛教文化很丰富,佛教风俗与佛教礼俗十分多彩。很多礼仪是从佛教风俗、佛教礼俗中流传下来的。在佛教教义里有教为人处世的、与邻里相处的、夫妻之间相处的、小辈与晚辈之间相处的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互相尊重的和谐内涵。现在,傣族群众仍然保留着入室必脱鞋的风俗,这是一种礼仪,也是傣民族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8.
在纳粹的意识形态中,家庭是“民族共同体”的“细胞”,它不仅被视为民族复兴的源泉,而且也被看作是独立于公共政治生活的“小世界”。纳粹的家庭政策具体体现在它的婚姻政策、生育政策、家庭福利政策及家庭社会化政策上。其家庭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育率,促进帝国内有种族价值的大家庭的产生,强化自己的统治。纳粹家庭政策具有浓厚的种族主义色彩。在纳粹政策的影响下,家庭最终沦为为国家生养孩子的场所,成为纳粹政府推行其种族主义政策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婚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婚姻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属性的制约。苗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既同于其他民族,又独具特点的婚姻形式和婚恋价值观。这一切与苗族传统居住方式所形成的民族习俗、文化心理等社会属性有着极大的关系。本文试从黔东南地区出发,就苗族传统居住方式的特点,以及它所产生的社会属性,来探讨它对婚姻的影响。 一、苗族居住方式的特点 历史上由于民族压迫与剥削的原因,形成了今天苗族人民居住在边远山区的状况。这些地方地形切割大,地面崎岖,交通阻隔,形成了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状态。这种地理形势,决定了苗族居住方式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其村寨座落和家庭的内部结构两方面具体、明晰地看到苗族的传统居住方式的特征。 苗族村寨一般由一百户左右组成,也有五、六百户甚至上千户的,如雷山县西江镇就有1217户。这些村寨一般选择在山坡上,或者是一个地势较高而且闭塞的坝子上,四面环山、逐级而上。选择这样一些地方居住的原因,是逃避和防御冲突的结果。对此,苗学研究权威凌纯声先生曾在《苗族的地理分布》上有过描绘:苗族居住在平均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地方,西南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评价民间文学。列宁曾经指出:“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整理这些材料,用这些材料是很可以写出非常出色的关于人民的理想和愿望的著作的。”(《列宁论文学与艺术》卷二,957页) 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文学上的审美价值,而且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各民族人民世界观的形成、发展的科学价值。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上,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曾经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军对战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斗争,必然要反映到人民的口头创作中来。由于云南的少数民族直至解放前夕,还分别保留着原始氏族公社、奴隶制和封建制的不同社会形态,使我们能够透过他们的民间文学作品,看到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无神论与有神论斗争的一些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