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凡跃 《理论导刊》2008,1(6):27-29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观和社会关系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实践哲学视野中的一切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关系形成于现实的感性活动之中;社会关系是实践活动的方式;劳动实践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基础.离开实践基础的社会关系只能是抽象和虚幻的社会关系.把社会关系规定为社会存在的本质的观点.其主要缺陷是忽视了马克思社会存在观和社会关系论的实践性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克服了西方传统哲学中对人的本质作抽象孤立理解的缺陷,充分显现了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立足于现实的人,以人的感性实践为逻辑起点,使人的一切社会关系成为人的本质之形式规定,并强调人的需要是驱使人的本质变化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在历史性的维度上人是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统一,在理想性的维度上人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动态统一,在现实性的维度上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内学者对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的确认,许多人对马克思以社会关系界定人的本质提出疑义。本文认为,马克思以社会关系界定人的本质是以马克思定位于社会关系探讨人的本质为理论背景的,定位于社会关系在于深化实践范畴。三维立体的社会关系通过三维立体的实践规定三维立体的人。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6)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核心思想是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的探索经历了一个从理性自由中抽象出人的本质到从感性直观中考察人的类本质,继而从生产劳动出发并同现实的物质基础相联系在社会关系中确立人的本质,最终找到在实践中实现人的解放道路的演进过程。正是在对人的本质的确证中,唯物史观随之形成和确立。通过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的梳理和解读,更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真谛,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沈健 《学理论》2010,(5):39-40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对人自身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抽象的层面,以抽象的先天人性来规定人的本质,脱离了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和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对人的理解经历了从抽象的人向具体的人的转变,这使马克思深化了对人的认识,把“人”“从天国拉到人世”,从而阐述其与众不同的对人的本质的界定。  相似文献   

6.
汤建龙 《理论探讨》2006,1(5):55-59
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有一个从经验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笔记本Ⅰ”中,马克思对社会关系的理解是经验实证主义的,而在“笔记本Ⅱ”、“笔记本Ⅲ”以及以后的《神圣家族》和《评李斯特》中,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则是经验历史主义的;同时,在上述文本中,现实社会关系的线索在马克思的思路中是处于次要地位的。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现实社会关系的线索被马克思提升到了理论线索的主导地位,但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仍然是经验历史主义的。只有从《哲学的贫困》开始,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平台,但《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本质内容的理解还不是科学的,只有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本质内容的理解才真正科学而深刻。  相似文献   

7.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在智能生产和生活下,整个社会领域都在智能化作用下发生深刻变革。人工智能通过对人类智能的模拟正在不断替代人的劳动,劳动创造价值过程呈现新的特点,使人们发出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劳动的时代之问。对此,需要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本质予以揭示,从本质上看,人工智能依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智能化生产的劳动过程表现为一种协作的生产方式,出现间接劳动对直接劳动的现实替代;智能化生产作为人类劳动技术的进化,提升了劳动生产率。要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通过智能化重塑劳动价值观念,促成人的劳动解放;以人工智能充分展现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人工智能应用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更多自由时间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袁伟 《理论视野》2023,(10):5-10
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要素。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早期经济学哲学批判视域中,马克思将资本主要看作积累的劳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入发展时期,马克思在积累的劳动的基础上认识到了资本的社会关系本质;到了《资本论》及其手稿和晚年,马克思又认识到了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马克思对资本本质认识的这一动态演进过程清晰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澄清当下有关资本的认识误区,为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行为规律,从而为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引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9.
把人的本质界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并认定是马克思的观点,这并非是对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的准确解读。这种误读实质是经济文化上的群体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应该从整体性和全面性上来理解和诠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31)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首先用"异化"概念来说明人与劳动的关系,进而深入到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分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以及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即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规定: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这四个规定对于我们研究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行政国家"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托克维尔以来的政治理论家已经注意到一个现象,即国家内部的行政机构在历史因素的作用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与复杂性;这一趋势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大强化,行政开始包裹政治。当代的行政学家将这一公共行政领域的发展趋势称之为"行政国家"现象。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已经是行政国家。人们针对行政国家的问题,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政治的方案与管理主义的方案。迄今为止,没有真正有效的方案可以解决行政国家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承接传统"孝道"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年的思想道德研究中,关于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问题一直是人们进行理论探讨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以一个具体的传统道德观念——“孝”为例,从理论上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和阐释,使其富有传统的魅力和时代的特征,成为全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新观念,为新的思想道德体系提供养分,从而实现传统美德与新思想道德体系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在不同关系上有不同的涵义,从归根究底的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世界的根本目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准。它不是本体论命题,也不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本命题。它只是体现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重要方面的价值观命题,在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中具有不同的涵义和要求。  相似文献   

14.
"异端论"客观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其与"正统论"辩证对应.以实践标准检验它们正确与否.是处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有正常形态和非正常形态,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临界转型的表现.立基于实事求是的根基性原则,要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临界转型中的"异端"和"正统"问题.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中,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看作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直接对立物和代替物,并把未来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称之为一个“联合体”。这个“联合体”被看作是联合起来的个人的集合,是首先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并在此条件下能够使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成为现实的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这样一个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建立在如下一些理论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1)过去的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  相似文献   

16.
金登"多源流分析框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国 《理论探讨》2008,(1):125-128
通过对金登的多源流分析框架与公共政策阶段分析、伊斯顿的政治系统和"垃圾桶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金登的多源流分析框架将公共政策阶段分析的触角向前伸了一步,拓展了政策阶段分析的研究空间;多源流分析打开了政治系统的"黑箱",提供了政策过程参与者的全景分析图;多源流分析修正了"垃圾桶模型",将其运用到国家政策层面进行分析,提升了其价值.但是,多源流分析框架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分析框架,有些学者针对其中的某些缺陷提出了批评意见;有些学者则对其进行了扩展.  相似文献   

17.
刘清芝 《学理论》2010,(17):252-253
学习与研究领导科学,是加强领导队伍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增强领导力的一个根本途径。要学生真正掌握领导科学,培养学生的领导素质与能力,必须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对领导科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索:教学目的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具有合理性与现实性,教学方法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考核方法要科学化。  相似文献   

18.
张颖 《学理论》2013,(6):157-158
小说《红字》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开创者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也是整个美国浪漫小说中最有权威的作品。笔者从社会的、道德的、心理的角度来探究小说的主题,使这部小说复杂的创作思想和多层次意义得以清晰展现。拟就此对《红字》主题寓意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与"实质"的内在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揭示其"实质",只有内生性"方法"才能真正表现其"实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内在本源方法"具有基本的"自足性",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及理论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范畴,在其内部可以得到根本和合理的理解、阐释和建构;另一方面,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之外的方法作为必要的辅助和补充.将方法抽象多元化,就忽视、回避或游离了"实质"问题,绝对地拒斥外源方法,就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和思想进程的"实质"线性化和单质化了.研究的"方法"只是副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才是研究的正题,"方法"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单一和贫乏,而在于是否科学和彻底地揭示"实质",这需要在研究过程中自觉地理解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和"实质"的内在性关系,对中国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新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书关于"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提出如何在"整体性"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含义、本质特性、理论内容以及理解路径的设计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大而全"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说,它是关于以人为本的"人的解放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也即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批判性、文化性和学术性的基础,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要以实践性为落脚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故应放弃和清除那种被学科视界所分隔的理论布局和内容设计,在一体化视界中使之合逻辑性、合思想性.为此提出五种理解路径:恩想史理解、概念理解、本质内涵理解、理论功能理解和"具体的总体"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