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的应用取代人类大量劳动,由此也产生“活劳动不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有所动摇”“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过时”等质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错误观点。要立足于劳动者的生产实践,深刻剖析人工智能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论证人工智能只不过是人类劳动力的延伸和创造性劳动成果的集中体现,以此厘清误读,并在此基础上赋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远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积极推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双向赋能中,人工智能表现出极其强大的能力,不仅使人类既有使能技术智能化,而且提出了人工智能取代人的存在论问题。从人机对立或技术悲观主义者的立场来看,人工智能取代人意味着人工智能时代是一个新异化的时代,是一个物体系绝对胜利的时代,也是一个人类智能或将退位的时代。但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工智能是人基于对智能的理解、对物质的调动、对规律的认知和对系统的设计所创造出来的物体系,其延续了自动化时代取代技术对人活动领域性排除,也展开了人类技术发展史亘古常新的存在论焦虑。因此,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全新的技术取代叙事,只有深入其缘起,才能正视存在论排除的焦虑;只有把握技术运行的社会原则,才能避免技术取代的泛滥;只有探索人机共存的存在逻辑,才有可能真正认知智能的本质并获得自由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经历了一个从强调自我意识到强调社会特质,再到强调自由自觉的劳动,直到最终强调现实社会关系中的物质生产劳动的思想发展过程.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不仅以物质生产劳动将人与动物相区别,而且也以现实社会关系规定了人的现实存在.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应该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规定.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已然成为21世纪最具创新性和爆发力的技术手段。它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强烈冲击,非简化问题本质的“价值中立说”所能够涵摄和覆盖。人工智能营造的便捷生活表象遮蔽了人作为主体被技术裹挟的事实和难以“逃逸”的困境。“存在的非存在”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主体性存在的二元悖反,作为行动元的人类现实地存在于人工智能“座架”的经验世界,但却成为“不被需要”的“非存在者”。人工智能的历史性在场与技术化运作愈益显示出超越人类智能的力量,不断僭越人的主体地位代替人选择、判断、思考和行动,人工智能的高度自主性使人的自主性被遮蔽,其对生产生活的全面操控阻碍了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加剧了人被智能技术宰制而失去自由和反思批判精神的主体性危机。数智化背景下,应通过批判审思人工智能技术范式,适时采取自觉的“中辍”行为,以人之理性矫正技术的任性,引导智能技术为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服务,清除智能拜物教意识形态迷思,营造人机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从而推动加快智能社会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5.
工业4.0时代人类利用信息智能技术使机器"头脑"同人的"头脑"相连接,或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对人类自身局限性的超越。随着新知识新科技因素"并入生产过程",社会分工呈现出精细专业化、交互一体化等特征。马克思认为分工兼有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双重属性,社会分工既是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也可能使劳动产生异化;现代分工在提供"特长和专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潜藏着一定风险。因此,应挖掘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时代价值,把握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全球产业分工话语权和技术的自主权,将智能制造、自主创新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策略结合起来,从技术手段、社会关系、制度安排等方面探索分工合理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滕建华 《行政论坛》2003,1(2):10-12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价值论,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新的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我 们结合现实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对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深入理解;把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重要形 式的认识;客观评价不同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正确理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9,(1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阐述机器与大工业的关系,从机器取代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缩减必要劳动时间的发展路线,阐明人类进入"自由人联合体"社会的现实可能性,为我们理解人工智能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在关系提供一种新的理论研究路径。基于人类劳动的解放,人工智能促进人机融合,变革社会生产模式,使人的劳动回归到"自由自觉"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增加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且人工智能为人类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社会提供物质保障,为加速资本主义制度的消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根本价值诉求就是追求人类的自由解放和人类的幸福,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的幸福观就是人类幸福现实问题的理论基础。从人的本质、实践活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四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内涵,并且深入探讨了马克思幸福观在当今时代带给我们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涂良川 《理论探讨》2022,(2):132-138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虽尚无人工智能,但其《资本论》的机器观却是我们正视人工智能时代、理解人工智能技术、预见人工智能未来的重要思想资源。因为人工智能和机器在逻辑上的同构性、在产生上的同源性、在功能上的相似性,从根本上必须置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逻辑中来把握。从人类实践逻辑、生产与生活需要来把握住机器的社会历史意义、批判机器异化、揭示机器文明的《资本论》机器观提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人工智能实现人类智能的可能及其意义、明晰人工智能对生产与生活的重构、把握人工智能对人工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社会历史效应并进行存在论追问。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超越技术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对立,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工智能观念。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6)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核心思想是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的探索经历了一个从理性自由中抽象出人的本质到从感性直观中考察人的类本质,继而从生产劳动出发并同现实的物质基础相联系在社会关系中确立人的本质,最终找到在实践中实现人的解放道路的演进过程。正是在对人的本质的确证中,唯物史观随之形成和确立。通过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的梳理和解读,更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真谛,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高价值追求,但马克思并没有直接阐释自由的本质内涵。因此,我们探讨自由问题需要从劳动与休闲的双重向度辩证理解,即从生产劳动中争夺自由时间,并由消极休闲转向自由劳动。一方面摆脱资本主义"时间的统治",争夺更多可从事高级活动的自由时间;另一方面摆脱"劳动的奴役",实现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内涵的自由劳动。相对于必要劳动来说,自由劳动属于一种休闲,而相对于作为必要劳动调节机制的消极休闲,它是一种积极休闲。积极休闲的转向本质上就意味着自由时间与自由劳动的融合统一,强调人在自由和休闲中劳动,同时在劳动中感受到自由和休闲,这是人类劳动的本真状态,也是人类自由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2.
张蕴 《理论导刊》2020,(7):53-61
唯物史观视域下,马克思对"现实的劳动"本质的揭示,进而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和反思为其劳动正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石。他秉承劳动解放和人类自由这一根本价值追求,基于无产阶级立场和资本逻辑的社会现实语境展开劳动正义之思,其中蕴含着对劳动主体、劳动动机、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过程的正义性的深入思考,揭露了资本逻辑统治下雇佣劳动关系的非正义性,指明了在更高级的"异质社会"层面实现劳动"实质正义"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无产阶级的劳动解放运动提供了鲜明的价值航标。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作为具有与时俱进的真理特性和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理论,对我国现阶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0,(7)
随着技术发展和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投入到生产领域,大量的产品通过机器人生产出来,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与此同时现实中关于机器人生产产品的争论和研究也越来越多,学术界出现了一些声音认为"机器人会取代了工人参与生产劳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还有的学者认为"机器人生产产品的劳动创造了价值"等等,如何正确认识机器人生产的价值属性和社会价值成为当下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劳动范畴可以划分为劳动一般、生产劳动和商品生产劳动三个层次。科学地理解和划分劳动和劳动的层次性 ,有利于正确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在本质 ,从而可以消除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解上的误解和分歧。  相似文献   

15.
袁伟 《理论视野》2023,(10):5-10
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要素。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早期经济学哲学批判视域中,马克思将资本主要看作积累的劳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入发展时期,马克思在积累的劳动的基础上认识到了资本的社会关系本质;到了《资本论》及其手稿和晚年,马克思又认识到了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马克思对资本本质认识的这一动态演进过程清晰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澄清当下有关资本的认识误区,为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行为规律,从而为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引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6.
张成  朱光华 《学理论》2009,(19):170-171
入的生成问题是成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可以追溯至青年马克思关于“人通过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吏而生成”的思想。即通过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渡过资产阶级社会形态这一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实现人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其中,对人本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描述,准确地指出了人的生成的标志和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隋洪波 《学理论》2013,(32):39-41
马克思视野中的"人的问题",就是作为现实的历史的人如何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问题。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逻辑构架看,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自由,归结为无产阶级克服劳动异化、消除阶级分化,并把扬弃私有财产制度当作是克服异化劳动、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手段。追随马克思的思路,我们可以澄清在资本主义时代"人的问题"的本质,洞悉"人的问题"产生根源,从而为社会主义新社会彻底解决"人的问题"提供理论上的背景支援。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价值观思想发展进行梳理,从价值的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劳动价值论这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进行把握,最后指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现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思想是以探索人的本质为出发点,通过科学实践观的确立而实现思维方式的自我超越,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说明,最后落脚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上.马克思始终没有离开对人的关注,通过现实的实践途径关注和改善人类的命运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也是其人本观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胡仪元 《理论探讨》2007,1(4):105-107
传统经济学把流通领域的一切劳动都视为非生产劳动,通过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和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承认流通领域的部分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但是,纯粹流通过程,即在交换过程中如何坚持劳动价值论仍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难题。在考虑流通的情况下,一方面存在历史时间价值的作用,另一方面存在机会成本的作用。消费者在自己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价值(最高购买价格)和先进企业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价值(最低售价)之间讨价还价,形成讨价还价模型。通过讨价还价,使其通过交易换得的价值比自己生产的价值量要多,实现交换的劳动节约,从而把劳动价值论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