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适的清廉     
李传玺 《党政论坛》2010,(10):51-51
“清廉”这个词应该是专指仕途之人的。胡适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写文章教书办杂志,似乎与这个词不沾边,但他毕竟出任过国民政府驻美大使,后来也担任过所谓“中研院”院长,在国民党那样一个贪腐的环境中,胡适能否保持清廉,不致堕落成他一直批评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张书克 《各界》2014,(8):2-2
1921年,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译所所长的高梦旦多次向胡适提出,希望胡适从北京大学辞职,到商务印书馆去工作。高梦旦很诚恳,他说:“我们那边缺少一个眼睛,我们盼望你来做我们的眼睛。”胡适当然知道商务印书馆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得着一个商务印书馆,比得着任何学校都更重要: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也的确是一个很要紧的教育机构,是一种很大的教育势力。但胡适还是婉言谢绝了高梦旦的好意。胡适的想法是:自己还年轻(当时胡适30岁),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至少还应当再做10年、20年自己的事业;至于编译所的事业,则是“完全为人”的事;他不应当放弃自己的事情,去办那完全为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郦千明 《各界》2014,(1):31-32
1931年秋,28岁的梁宗岱结束在法国的7年留学生涯回国。不久,他到北京大学任法文系主任兼教授。他的聘书照例由校长蒋梦麟签发,但可以肯定的是,若没有文学院院长胡适点头同意,他就不可能进北大,更不可能一去便坐上系主任的交椅。梁宗岱自己也承认,刚进北大时,“胡适之对我很客气,把法文系交给我”。  相似文献   

4.
柳萌 《民主》2011,(7):50-50
一位朋友的女儿,有次跟我聊天儿.不知怎么说到茶叶了,她不无感慨地说:“我老爸在位那会儿,别人送的茶叶,每年都喝不完;这会儿他退休了,就很少有人送了,有时还得自己买。”这位朋友原来是位编辑,在一家大报编文艺副刊.对于某些作者来说,他掌握的这块地盘,可就非同小可了。  相似文献   

5.
石钟扬 《各界》2014,(4):10-13
“少年人生,听他们自创前途可也” 陈独秀给儿子陈松年的两封信,是迄今仅见的他的两封家书。陈独秀一生走南闯北,家的观念不强,也不大给家人写信,不像“书信作家”胡适那么善作家书。  相似文献   

6.
江英 《瞭望》1993,(33)
前不久,有个朋友告诉我,他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遴选,不久将列入《剑桥国际名人录》了。不过,朋友又告诉我,该中心给他的信中说,登名人录要付“一点资料费”,如果他要书,则有精装和平装两种版本,就需再付些英镑或美元了。朋友是个精细之人,还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喜讯”弄得晕头转向。他问我在英国当常驻记者多年,是否知道这个国际名人传记中心,该中心与闻名世界的剑桥大学是什  相似文献   

7.
王东义 《学理论》2008,(20):91-92
《把信送给加西亚》是一个传奇的故事。美西战争爆发前夕,美国总统下令罗文中尉,将一封绝密信火速送给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罗文接过信,没有问:“谁是加西亚?”“他在什么地方?”“我怎么才能找到他?”“为什么非要我去?”“别人不能去吗?”而是历尽磨难、出生入死,把信送给了加西亚,从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房向东 《各界》2010,(4):32-32
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能折射出为人父母者的价值取向。在这一点上,胡适和鲁迅是有着巨大的区别的:胡适希望他的孩子成为社会精英,“做最上等的人”;鲁迅则较有平常心,他在文坛行走多年,见多了正人君子们的种种丑陋嘴脸,看够了上层社会的堕落,  相似文献   

9.
张冠生 《各界》2014,(12):1-1
胡适的宽厚能容是出了名的。他主张“宽容比自由还重要”,亦知亦行,一生如此。但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他始终守着“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立场,对欠缺证据的说法寸步不让,以维护心中的学术尊严。  相似文献   

10.
干部上学岂可让人代读编辑同志:最近一位在某省党校任副教授的朋友告诉我,他的学生中有一个在职研究生班,学员多数是县处级干部。按要求,每月应来校上四天课,可实际上有些人一年难见几次面。那些“官学生”派个机关干部来听课,回去后“在读”干部看记录。这种“代读...  相似文献   

11.
消费信贷呼唤有效的个人信用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信用可以当钱花” 的观念在上海、北京等大 中城市悄悄兴起。日前遇到一位上海朋友,言谈中说起,他明明手头不缺钱,却也到银行注领一张信用卡,“小借小还”,与银行信贷先挂上了钩。问他何故如此,他浅浅一笑:“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等我要借大宗住房贷款时,你就知道我为什么了。”此公果然精明。而在此精明的背后,其实隐匿着关于消费信贷领域里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第一,借贷双方凭藉的是信用,所谓信  相似文献   

12.
飞花剑 《各界》2010,(7):16-17
胡适有三子。长子祖望,出生在1919年3月16日,距胡适母丧仅四个月,取名“祖望”有望祖的意思;次女素斐,出生于1920年8月16日,不幸在1925年5月早天:幼子思杜,出生在1921年12月17日,这天正好也是胡适的生日,取名“思杜”是为了表示对恩师美国哲学家杜威的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13.
胡适生活在新旧交替、中西碰撞的时代,他不但有学者的学识、风度,也有士人的胸襟和风范. 千家驹在北大读书时,是个“闹市头儿”,当过“非常学生会”主席.1932年夏,他在北大毕业前夕,找不到工作,胡适主动帮忙.有一次,胡适出门在火车上,无意中在一个刊物上读到千家驹的文章,其中指出,中国民族工业不发达,抵制日货不是根本办法.不能怪中国人“五分钟热度”,而应该从如何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工业着手.  相似文献   

14.
往低处走走     
我有一亲戚,位居某名牌大学校长,但他的朋友有很多是平民百姓。对工作,他是一位好领导,工作起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空闲的时候,他更愿和朋友在一起,谈谈诗画,聊天打牌,打牌输了,一样钻桌子,一样贴纸条,他常说的口头禅:“人生本来就短暂,没有必要成天把自己包装起来”,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家里,教授、老师可以随便在冰箱寻找自己需要的饮料和啤酒,也可以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用担心校长大人给自己穿“小鞋”。  相似文献   

15.
“中央研究院”(下称“中研院”)迁到台湾后,胡适有时由美访台,多数时候是为到历史语言研究所(下称“史语所”)读书借书.一次他从美国写信给史语所所长李济,拜托找一小块位于傅斯年图书馆附近的地,他想买下盖几间小房潜心读书,但绝不要所里补贴.以胡适的地位和影响,李济感到此事不得擅作主张,遂报告“中研院”总办事处.院长朱家骅感觉亦复如此,即呈报台湾最高当局.以蒋的性格未必会喜欢胡适,但以其“愿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的宏图,早就有心笼络这位士林领袖,遂下令拨一块地盖一幢小房赠与胡适,经费由蒋自己的稿费中列支.李济未料到事情会弄到这个地步,但也只得听之任之.“瓜田不纳靴,李下不整冠”,以胡适的清望,这件事最先的考虑似欠周详.  相似文献   

16.
朱正 《瞭望》1988,(41)
一天,遇到一位青年朋友,闲谈了几句,他忽然说:“那本《社交书信大全》我已经看到了。” 我没有听明白,问:“什么书信大全?” “《社交书信大全》。怎么?你不知道?那里面还编进了你的几封信呢。” 他告诉我,他的同事有这书,他无意中在书里翻到了我的信,还以为我早知道了哩。我确实从来不知  相似文献   

17.
史飞翔 《各界》2014,(9):91-92
胡适很早就认识陆小曼。有一种传闻,说最初是胡适看上了陆小曼,但由于无法跟妻子江冬秀离婚,这才将陆小曼让给了徐志摩。这种说法大概属于戏说,于史无考。但是胡适与陆小曼的关系的确有些不一般,这却是事实。1925年,陆小曼给胡适写过两封英文信,很能说明问题。第一封写于6月初,内容如下:“我最亲亲的朋友:这几天我很担心你。你真的不再来了吗?我希望不是,因为我知道我是不会依你的。我只希单你很快地来看我。  相似文献   

18.
“成功”人士一定要知道,朋友有“私人”朋友和“场面”朋友之分。“私人”朋友会陪伴你历经荣辱沉浮,无论你地位高、地位低,还是没有地位,“私人”朋友都会真正地关心你、帮助你,喜欢和你在一起。“场面”朋友是你的地位、权力和影响力的朋友。“场面”朋友是前一个拥有你地位的人的朋友,也是下一个拥有这个地位的人的朋友。 上边这个划分,不是我的发明,而是美国的肯特·基思博士在最近畅销的《似非而是》一书中说的。他做过州政府的官员,做过高科技园区的开发商,也做过私  相似文献   

19.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学者对其“健全个人主义”道德伦理观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解,甚至是误解。如何正确解读这一思想,是摆在当前学者面前的重要理论课题。在试图整合以往学者批评性意见的同时,挖掘胡适“健全个人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给予其正确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20.
在本期的“编读往来”专栏里,我们编发了5则读者朋友给编辑部的来信,同时应一些读者的要求,刊出了编辑同志对一些栏目的希望和有关文章方面的意见。 广大读者是杂志最有力的支持者,也是我们编辑直接面对的老师。读者的意见,不论是提出表扬、批评或者希望,都是对杂志的厚爱,是对编辑的鞭策和鼓励。我们感谢读者朋友!我们希望经常听到朋友们的批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