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建立在实践和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之上,内容博大精深,哲理深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从生态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历史影响的研究,对新形势下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巩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建立在实践和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之上,内容博大精深,哲理深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从生态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历史影响的研究,对新形势下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巩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马克思的实践自然观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马克思的实践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的媒介是实践,人类的实践活动推动了"天然自然"不断向"人化自然"转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其基本特征表现为,阐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突出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统一,而可持续发展是实践自然观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生态观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其中,生态自然观、生态经济观和生态社会观构成了它的主要内容,而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构成了它对辽宁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自然观不仅包含着自然实体意义上的神性自然观和物性自然观,还包含着自然非实体意义上的人性自然观。其作为云南少数民族人与自然、社会、自身和谐一体的本真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审美观,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寻皈"返乡之路"提供了一条极其有价值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马恩基于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提出了具有远见卓识、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芒的"两个和解"的命题,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以生态经济引领发展方式与增长方式转变,在科学的"物质变换"中促进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有机结合,促进人以生态文明为要旨的全面发展,完成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界的人道主义的统一,为实现生态文明的高级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是我们构建“两型社会”的关键所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实现“两个和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人与自然平等的伦理原则后,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自然观以及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自然观进行批判继承,形成其自身的生态理论思想。通过剖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生态思想的理论背景及其实践背景后,探析其主要内容,即自然界的重要性、在异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变迁以及共产主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最终解决方法,进而领悟其对于当代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实践自然观以西方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自然观为理论来源,却又超越了以往一切自然观,实现了自然观研究主题的根本转换,使实践具有了哲学本体的地位,从而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实践自然观的内涵更深更广,不仅将物质生产活动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当作现存世界的基础,而且认识到实践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种"为我而存在"的矛盾关系,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原则与实践原则的内在一致性。对马克思实践自然观的系统分析,对于破解当前我们面临的社会发展困境和生态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实践自然观以西方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自然观为理论来源,却又超越了以往一切自然观,实现了自然观研究主题的根本转换,使实践具有了哲学本体的地位,从而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实践自然观的内涵更深更广,不仅将物质生产活动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当作现存世界的基础,而且认识到实践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种"为我而存在"的矛盾关系,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原则与实践原则的内在一致性。对马克思实践自然观的系统分析,对于破解当前我们面临的社会发展困境和生态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济学的"忧郁"和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的“忧郁”是指以李加图、马尔萨斯、马寅初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早期的“忧患”意识。虽然他们的理论在不同时期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过人们的误解甚至是批判 ,但他们的理论却揭示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将会遇到的最根本的问题即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因此 ,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奠基的作用和震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价值视角来审视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关注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基本思维方式。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分析,传统价值视野片面强调人类的主导作用,使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失衡,严重阻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世纪,人类应以多维价值视野重新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平等和谐地发展,从而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于可持续发展涵义一直以来都非常的模糊,建立在传统发展观之上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经济的永续发展为主旨。然而与传统发展观不同,经济的可持续性不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不能解决发展中的所有问题;可持续发展转移了工业发达国家对于环境破坏的责任。与以官僚和技术精英制订未来发展政策不同,让市民民主参与并决策未来的发展计划,唯有这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从科学发展观的几个方面内容看,每个方面都同构建和谐社会相关。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这同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是第一要务是完全一致的。其次,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这同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一致的。第三,人民富裕、社会安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这同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发展也是一致的。最后,面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谐社会提出先富帮后富的要求,这同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全面协调的发展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消费观的演变与思维方式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实质就是人类在消费观念上由线性思维走向非线性思维,以非线性思维为思维基础的可持续消费观是人类消费观演变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质上就是交往实践观,包含人与自然交往以及人与他人交往两重关系。在全球化时代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它将成为当代哲学的主导范式,具有丰富的当代隐性意蕴。它也将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作出科学解答,并为我国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随着弱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全面自动化。这个正在生成的社会现实意味着经典劳动价值论“一切价值均来自人类劳动”的命题必须被重新思考。笔者以为,弱人工智能应被视为介于人与物之间的特殊劳动者。这样才能解释弱人工智能时代的价值创造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将弱人工智能视为物或工具就是一种未经反思的意识形态,其建构方向是资本原则与弱人工智能结合的永续生产模式。因此,只有强调并确立弱人工智能的劳动者地位,才能有效破除资本原则对社会发展模式的控制,将弱人工智能强大的生产能力服务于人类自由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观和价值观,理所当然地适用于教育和警察教育。我们当前的警察教育存在许多问题,许多方面不符合警察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已成为制约中国警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寻找适合中国警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党中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发展是硬道埋"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表明我们党对于发展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科学。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正在逐步引导和指导我国各行各业的具体实践。新的发展观呼唤新的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必须有正确的政绩观的支持。随着新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理念的提出,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结构优化对于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推进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西部要高度重视科技教育,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为其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西部人力资本投资需要与西部开发进程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协调,并且应该体现在对人力资源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层次的开发上。一是人力资源结构与西部产业结构衔接相协调,二是人力资源开发与西部各区域经济开发、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知识结构以及人才类型相衔接配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