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周辉 《犯罪研究》2009,(1):78-80
“飞车抢夺”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道路抢夺犯罪形式,是指行为人利用快速行驶的机动车(多为摩托车或者具有一定速度的非机动车),从被害人身边经过,趁其不备,夺取其财物的一种犯罪行为。其具有结伙性、隐蔽性、瞬时性、往往对被害人造成极大的人身威胁,关于“飞车抢夺”的行为定性有多种观点,本文从此类行为的本质特征及社会危害性进行分析,认为应对“飞车抢夺”行为以抢劫定性。  相似文献   

2.
“飞车抢夺”应定抢劫罪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飞车抢夺"的主要特征 "飞车抢夺"是当前频发的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通常表现为实施犯罪的行为人,利用可以高速行驶的机动车辆,针对被害人随身携带的财物,采取突然夺取然后快速逃离的方法,非法占有他人财物.该行为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抢劫罪是依靠己力致被害人不能抗拒、不敢抗拒或不知抗拒而夺取财物。抢夺罪是利用被害人不及抗拒而夺取财物。先排除反抗后夺取财物型飞车抢劫先排除反抗后夺取财物型的飞车抢劫行为是指行为人驾驶车辆,逼挤、撞击或者强行逼倒他人以排除他人反抗,进而乘机夺取财物。其中的用车辆逼挤、撞击和逼倒他人的行为本身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理论的传统观点认为,盗窃是指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夺是指乘人不备公然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但是,根据这两个传统定义的字面含义基本上不可能将盗窃罪与抢夺罪的本质特征区分开来.因为"秘密窃取"本就意味着"乘人不备",反过来说."乘人不备"同样也具有秘密性,所以"乘人不备"并不是抢夺罪的主要客观要件.正因如此,许多教科书删除了抢夺罪定义中的"乘人不备"一词.形成了如下定义:抢夺是指公然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1]  相似文献   

5.
"携带凶器抢夺"是指暗携着能够使人产生畏惧心理,客观上具有较强杀伤力,容易危害人身安全的器具,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携带凶器抢夺"不属于转化型抢劫,而属于法律拟制。"携带凶器抢夺"成立抢劫不应有数额的要求,其既未遂应当以行为人有否取得公私财物为标准。  相似文献   

6.
时方 《法制与社会》2010,(23):118-119
驾驶机动车、非机动车抢取他人财物,是近几年发生较为频繁的一种犯罪,司法实践中一般称为"飞车抢夺"案件。由于飞车抢夺犯罪具有结伙性、隐蔽性、瞬时性、高威胁性等特征,其对社会公共秩序和群众的安全感已构成严重威胁。我国相关司法解释虽已对飞车抢夺行为做出规定,但由于抢夺者犯罪时的主观目的和客观表现不同,对行为的定性往往不同。因此在学界及司法实务中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存在一定分歧。在此,本文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袁蓉 《天津检察》2007,(2):15-16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对于抢夺罪中行为人抢夺财物时是否使用暴力这一点上,理论界观点不一。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确实存在对抢夺对象施用强力致被害人不得不放弃财物或死伤的情形,以致于办案中无法回避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这种施于财物的强力是否属于暴力;二是在属于暴力的情况下,抢夺财物的行为能否一概以抢夺罪认定。对于这些问题,笔者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抢劫罪中的暴力必须是为了压制被害人反抗而实施的人身伤害行为,单纯的故意伤害行为不足以认定为抢劫罪的暴力行为。行为人先前故意伤害行为形成了客观暴力威慑并致被害人不敢反抗,行为人借此而当场劫取被害人财物的,属于以胁迫方法抢劫财物,应当认定为抢劫罪。  相似文献   

9.
本文案例启示:诈骗、抢夺行为手段交织的共同犯罪案件的定性从寻找引致法益侵害紧迫性危险的行为是较为有效的途径,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共同犯罪、因果关系、犯罪停止形态等方面的探讨,以及被害人主观认知因素在案件定性量刑上的意义。在司法实践中,大量侵财案件的作案手段是通过"诈骗"、"抢夺"手段相互交织、配合来实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不法目的。既然实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手段既有"诈骗"又有"抢夺",那么。  相似文献   

10.
抢夺犯罪案件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案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交通、通讯事业的迅速发展,人财物大流动,社会迅速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社会犯罪活动亦呈现出新特点、新动向,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抢夺案件频繁发生,泛滥存在,其中“飞车抢夺”案件最为典型。如何遏制、减少抢夺案件的发生已成为当今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案例启示:对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将诈骗与抢夺等手段交织在一起而取财案件的处理,不能仅凭欺骗或者抢夺行为的存在就认定其为诈骗罪或者抢夺罪,而应当结合行为人最终取财的手段进行分析,如果是欺骗行为导致被害人丧失对财物控制的,应当认定为诈骗罪;如果是夺取行为导致被害人丧失对财物控制的,应当认定为抢夺罪。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理论的传统观点认为.盗窃是指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夺是指乘人不备公然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但是,根据这两个传统定义的字面含义,基本上不可能将盗窃罪与抢夺罪的本质特征区分开来,因为“秘密窃取”本就意味着“乘人不备”.反过来说.“乘人不备”同样也具有秘密性,所以“乘人不备”并不是抢夺罪的主要客观要件。正因如此,许多教科书删除了抢夺罪定义中的“乘人不备”一词,形成了如下定义:抢夺是指公然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飞车抢夺”的司法认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为人对实施抢夺时伴随出现的被害人重伤、死亡后果,既可能是过失,也可能是间接故意."飞车抢夺"有的属于抢夺行为,有的属于抢劫行为,有的是属于抢夺罪与故意或者过失犯罪的想像竞合,应结合行为人的主观心态和客观行为进行综合分析."飞车抢夺"构成抢劫罪的认定应以典型抢劫罪的行为结构为基础,关键在于认定行为人利用驾驶的车辆的冲力通过物把"暴力"作用于被害人,且不以造成轻伤以上后果为必要,以体现抢劫罪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抢夺行为能否成立想象竞合犯刘佳雁抢夺罪是一种易发生的侵犯财产的犯罪,刑法理论认为,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该罪在客观上具体表现为乘人不备,出其不意,突然掠取,使被害人不及抗拒就失去控制自己财物的能力,显而易见这种...  相似文献   

15.
于保国 《天津检察》2008,(4):64-64,61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行为人趁他人不备夺取财物,有时被害人来不及抗拒,抢夺成功:有时则被被害人发现,抓住被抢财物不放手,双方形成对峙,行为人通过强拉硬拽而获得财物。对于前者,如果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构成抢夺罪白不必说;对于后者,往往存在构成抢夺罪与抢劫罪的分歧。两罪的法定刑相差较大,正确区分上述情况,具有很大的意义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飞车抢夺是指利用行驶的机动车辆进行抢夺的行为。多次抢夺应作为定罪标准,飞车抢夺应作为从重处罚的情节之一。对飞车抢夺致人伤亡的,应分别情况以抢夺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竟合犯论,按照处罚较重的定罪量刑,或者以抢劫罪论处。  相似文献   

17.
论"危险方法抢夺"行为的定罪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危险方法抢夺”属于危险犯 ;行为人采取危险方法公然夺取他人的财物 ,放任他人伤亡或者危害公共安全、公共秩序的结果发生。对“危险方法抢夺”的定罪应充分考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将其作为准抢劫罪认定较为妥当。  相似文献   

18.
周航 《法制与社会》2010,(20):82-82
当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出现了诸多"飞车抢夺"的犯罪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利还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乃至生命权利。对于飞车抢夺行为的定性,实务界和理论界看法不一。飞车抢夺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犯罪行为,在不同的情形下表现出来的社会危害性明显不同,对其定性应该区分不同情形,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9.
"飞车抢夺"是比较常见的"两抢"犯罪的作案手段,是一类恶性多发犯罪类型,特别是在南方城市。由于飞车抢夺案件的发生相对其他一些"两抢"案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且飞车抢夺案件发案率高,破案率低,给侦查机关带来了较大压力,并将在较长时期内成为我国刑事犯罪活动中的一个突出的犯罪问题。本文通过对飞车抢夺案件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进而研究有针对性的打击对策就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了。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刑法》第269条规定了理论上所称的事后抢劫罪。事后抢劫罪的发案率较高,但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对本罪的成立条件仍然存在不同认识,需要进一步展开讨论。盗窃、诈骗、抢夺罪,是事后抢劫罪的前提犯罪。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客观上可能盗窃、诈骗、抢夺数额较大的财物,主观上具有盗窃、诈骗、抢夺数额较大财物故意的行为,符合"犯盗窃、诈骗、抢夺罪"的条件。第二,"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应当限定为犯第264条的盗窃罪、第266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