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旗帜。因为这时的党已经是成熟的马列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全民族抗战的路线,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老百姓,成为全民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地分析中日妓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作战原则,对抗日战争实施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是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坚持团结、坚持抗战、坚持进步的中流砥柱,成为抗日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注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党成为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退台后的几十年间,台湾当局的军事战略经历了数次演变1949-1972年,奉行"厚植反共战力,伺机反攻大陆"的攻势战略;1972-1979年,调整为"以防为主,攻防兼备"的攻防并重战略;1979-2000年,转持"积极防御,独立固守"的守势防卫战略;2000年以后,又提出"有效吓阻,防卫固守"的攻势防御战略.随着岛内外制约台独因素的不断增强,台湾当局的军事战略必将遭到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3.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20世纪30年代前期,随着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为挽救民族危亡,适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实现了政策策略的重大转变。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并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调整统战工作的策略、方法和重点,从而把最广大的爱国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为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抗日斗争创造了条件,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积蓄了力量。  相似文献   

4.
因为畏惧新军力量的发展,阎锡山制造了亲痛仇快的"晋西事变",但是其军事进攻被新军和八路军所粉碎。在打退旧军进攻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从联合抗日的大局出发,尽最大努力去维护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自卫反击的同时为阎锡山留有和谈的余地,向阎锡山提出团结抗战、共挽危局的劝告,力促事变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当前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是涵盖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层面的全方位转移,将对美欧亚三边地缘关系的结构重组和形态重塑产生深刻影响.这一举措是奥巴马政府在内外交困背景下主动调整对外战略的结果,体现的是“战略守势”与“战略攻势”的辩证统一.尽管其实施前景因多种因素的制约尚难确定,但其“中国指向”要求我们必须在周边外交和对美关系上采取更为理性的态度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6.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一)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者、组织者,而且是它的无可争议的领导者。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特点。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就高举起了抗日的旗帜。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以促成全民族的抗日为主要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行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发表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对日宣战的宣言、通电,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主张,在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怒潮。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至一九三七年二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员在日本帝国主义不断进攻,国内各阶级关系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先后制定出“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策略方针,极大地  相似文献   

8.
这次伊拉克战争标志着国际格局进入了全球霸权时期。在新的时期,中国应该采取“加速发展,攻势防御”的国家安全战略,为中国的发展创造长时期国际和平环境。  相似文献   

9.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临汾成为北方的一个重要的抗日中心。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阎锡山的晋绥军纷纷溃散,地方官吏也远遁到大后方。阎锡山亟须保存实力并充实抗日的有生力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成立了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民族革命大学的成立,受到全国抗日军民的瞩目和支持,成为华北抗日前线的革命熔炉。其前期确实具有统一战线性质,为抗日队伍培养了一批政治工作者,在发动组织群众、团结爱国力量、坚持抗日斗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它的动荡迁徙,特别是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后,阎锡山逐渐加紧了对民大的调整和控制,它的统一战线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直至沦为阎锡山控制的一个普通培训班。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抗日战争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一系列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略策略思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而结成的政治联盟。由于统一战线的广泛性,一方面增强了抗日阵营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统一战线内部矛盾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壮大,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中国工会运动则萌生于辛亥革命前后,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得到初步发展,它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组织准备,并成为新型工会创建之先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中国新型工会的筹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艰苦的条件下,加强廉政建设,培养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只见公仆不见官"等优良作风,为党的廉政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不仅是取得抗日战争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而且对我们今天特别是"十七大"之后的党风廉政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5 年《美国国防战略》报告介绍了美国的安全环境、战略目标、实现目标的指导方针和手段。该报告对安全形势的评估比较冷静和现实;初步汲取了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的教训,认识到美国的能力单独对付全球安全挑战是不够的,需要与盟国和友邦合作;开始重视预防性措施,但依然坚持先发制人的战略选择;突出反恐的中心地位,提出反恐斗争胜利的关键是摧毁恐怖主义的意识形态上的支撑;为应对新的战略环境,美国正在向全球性调动和部署军事力量的态势转变;仍旧以两手应对中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14.
朱德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二十世纪四分之三的历史。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富强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十年内战、八年抗战、四年反蒋独裁内战的二十二年艰苦斗争中,他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偶然防卫是行为人对客观事实的一种错误认识。因其不具有主观正当化事由,偶然防卫被作为犯罪看待是妥当的。同时,在基于故意的偶然防卫的场合,当发生了行为人预想的结果时,成立故意犯罪既遂。在基于过失的偶然防卫的场合,如果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失,客观上又阻止了不法侵害的发生,则不认为是犯罪;如果存在严重过失,则应追究行为人的过失责任,但在保护了重大利益的场合,也可以对行为人减轻处罚,而与此同时,在给他人造成的侵害很小时,则可以考虑免除处罚。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具有以下特点:在发展目标上,实现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转变;在发展理念上,实现了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的转变;在发展方式上,实现了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转变。这些特点,是由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所致,是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牵连犯是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一种罪数形态,对牵连犯的处罚原则,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部门比较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牵连犯及其数罪并罚原则在国(境)外刑法中的地位,以及对牵连犯从一重处罚或数罪并罚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刑法理论界的争论和当前立法与司法中的矛盾的分析,认为在我国应当确立统一的数罪并罚的牵连犯处罚原则.同时,笔者认为,为了对行为人准确定罪处罚,需要划清牵连犯与连续犯、想象竞合犯和吸收犯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给广大人民群众以充分的抗日民主自由权利。中共中央北方局在抗日战争初期即遵照中央指示,改造旧政权,建立抗日政府。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前后,又致力于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创立了“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形式,开展了广泛的精兵简政运动,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推进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对"轻罪提速"机制之运行和其提出的合理性进行评析,进而阐释该机制本身的先天不足及其理论上遇到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诸如"轻罪提速"这类刑事司法改革必须具有合法性,而不能为"立"而"破",因此建议停止现有的"轻罪提速"的司法实践,回到刑事司法程序之"刑事简易程序"研究上来。  相似文献   

20.
新刑法典颁布以后,有刑法学者提出了"复合罪过形式"的理论主张,这一主张在刑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者对"复合罪过形式"的理论主张提出了五点质疑,并对其观点进行了批驳.文章认为,如果在刑事立法上确立了复合罪过形式,那么,我国刑法中的罪过理论将变得不科学,并导致立法上的罪刑不相称、混乱;在司法上,由于复合罪过形式理论认为,司法人员无须分析行为人主观方面究竟是间接故意抑或是过失,即可以复合罪过犯罪论处,所以,很容易导致适用刑罚不公,从而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因而,文章提出,我国刑事立法应杜绝复合罪过形式.最后,文章对具有双重危害结果之犯罪的罪过形式认定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