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军长征途经十多个省区,其中有50%以上区域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各方面条件都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党和红军创造性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工作。通过分析红军长征中少数民族工作的特殊性,阐述了红军对少数民族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对少数民族的团结工作,特别是对少数民族首领的团结工作。党和红军通过广泛宣传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和主张,争取到了少数民族首领的信任,赢得了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和帮助,这是党和红军少数民族工作的伟大胜利,是红军长征胜利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长征时期,中共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各族人民支持,为红军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完成战略转移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为党在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对于当前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经过西北、西南的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与大量少数民族频繁接触,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来处理红军长征中的民族问题,这些民族政策的制定也为后来民族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证明少数民族对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经过西北、西南的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与大量少数民族频繁接触,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来处理红军长征中的民族问题,这些民族政策的制定也为后来民族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证明少数民族对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长征时期,党和红军积极开展民族统战工作,同少数民族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不但有利于长征的顺利进行,而且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启迪民众思想,洒下了革命火种。针对长征时期党的民族统战工作的策略进行分析,概括出我党在红军长征时期民族统战工作的经验,以期为新时代开展民族统战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世纪桥》2017,(11)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进行长征,长征不仅仅是红军的战略大转移,更是对于党民族政策的完善。长征途中,红军转战14个省份,途径苗、瑶、侗、白、彝、回等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得到少数民族人民的广泛、大力支持,红军很难实现战略的大转移。研究红军长征时期党为何高度重视民族政策,开展少数民族工作,总结红军长征时期民族政策的内容、特点及制定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继承、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开展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红军长征期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辉典范。在长征中,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对内教育、对外宣传的方式,妥善地处理了各种复杂的关系,不仅统一了全军思想、争取了沿线群众的支持、战胜了分裂主义错误,还极大地锻炼和保存了红军主力,为长征胜利及红色政权的巩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当代》2021,(4):20-22
正一、红军长征时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探索时期红军长征时期是我党建党以后第一次大规模地与少数民族发生联系的开始。红军长征历时两年,三大主力经过十多个省份,途中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杂居区,与瑶、苗、壮、侗、布依、土家、彝、白、纳西、藏、羌、回、裕固、蒙古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发生过联系,播下了革命火种,开启了党的民族政策的探索。长征过程中,红军逐步深入到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地接触少数民族。处理好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孙国林 《党史博采》2009,(12):29-31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处理好各民族间的关系,是革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红军长征之前,党的工作中民族问题并不突出,也没有制定过相关政策。长征开始后,因为要穿越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就必须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以保证顺利前进。正是血与火的长征,催生和孕育了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并伴随长征始终,成为长征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湘江战役被认为是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最悲壮、最关键的一战。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役期间陷入蒋介石在桂北兴安、全州、灌阳设置的包围圈。在这生死存亡之际,红军指战员发挥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强有力的作用,激励红军战斗精神、宣传动员群众、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力量,从而为中央红军突破湘江提供了思想政治保障,使思想政治工作无愧于红军的"生死线"。  相似文献   

11.
六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以及第二十五军,先后从所在根据地向我国西北部进行战略大转移。红军在转移的过程中,不仅经过了广大的汉族居住区,而且经过了苗、瑶、侗、布依、土家、白、纳西、藏、羌、回、彝、裕固等十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几路红军经过上述民族地区的时间和行程,在他们长征的整个时间和全部行程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据有关资料记载:红一方面军(仅记红一军团)长征总历时371天,其中行进在少数民族地区为125天,占其长征总时间的1/3。红二方面军长征总行程为16000里,其中行进在少数民族地区约5000里,占其总行程的近1/3。红四方面军长征历时达19个月,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度过的。  相似文献   

12.
长征中,红军转战11省(区),经过了苗、瑶、侗、壮、土家、布依、纳西、彝、羌、藏、回等13个少数民族杂居和聚居地区。民族问题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为此,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做了大量的工作,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胜利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回顾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对做好当前的民族工作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正民族问题历来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国家兴衰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初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并在逐步探索完善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政策。早在长征时期,党就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为工农红军长征顺利通过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革命播下了火种,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更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红军先后三次经过回族聚居区宁夏固原单家集时,  相似文献   

14.
红军长征,走了二万五千里,也走过许许多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为例,共走了371天,路经少数民族地区就达125天。红二、四方面军在那里停留的时间更长,红四方面军仅在川康藏的时间就达一年以上。当时,少数民族与汉族存在不同程度的隔阂和对立,尤其对汉人军队充满疑惧和敌视,要他们一下子分清红军与“白军”的区  相似文献   

15.
刘红 《党建》2009,(11):62-62
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一次大革命的风暴席卷了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中国共产党开始在蒙古族、回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中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广西的壮族、瑶族地区和湖南、湖北的土家族、苗族地区,分别建立了左右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34年至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曾积极帮助一些地方的少数民族建立革命武装力量和民主政权,  相似文献   

16.
徐亚娟  于占坤 《世纪桥》2006,(10):14-15
七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会师陕甘宁,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地实现了战略性转移。红军沿途经过11个省,除汉族地区外,还经过了苗、瑶、侗、布依、土家、白、纳西、彝、藏、羌、回等十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三大主力红军经过少数民族地区的时间和全部行程,在整个长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17.
悦读     
正政治《邓小平的民族情》四川省社科院邓小平研究所编著邓小平一生中以其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高度关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解放和建设问题。青年时代邓小平从民族地区革命起步,长征经过民族地区,后解放大西南,主政大西南,他的足迹几乎遍及我国的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以邓小平民族思想形成发展的脉络为线索,以邓小平领导的民族工作实践为依据,为读者讲述各个历史时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政治优势,是革命的传家宝,它渗透在革命工作的各个方面,对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安事变发生和正确解决的过程,无不体现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和作用。总结西安事变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对搞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重要的意义。(-)事变发生前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以后,为及时组织和发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我党做了大量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些思想政治工作当时虽然不是直接为着发动西安事变,但对后来西安事变的发生却起了重要的作用,故亦成为西安事变发动所依赖的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17,(12)
长征时期,萧华作为红军的高级政工干部,大胆创新,积极苦干,摸索出了许多政治工作的好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火线政治工作、民族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出色的实践,保持了官兵思想稳定,配合了行军作战任务的完成,促进了民族团结。萧华在长征中的政治工作实践,构成了他戎马生涯中最辉煌的篇章之一,也成为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0.
红军长征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所经受的磨炼多,战胜的困难多,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巨大。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开启了正确开展党内路线斗争的又一新起点;二是促进了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及实践的创新;三是感召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大力支援红军;四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一批少数民族干部;五是磨炼出了大批党和红军的各级干部;六是对后来四川的抗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