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遗产?在这个问题上,古代的许多有识之士颇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东汉有个杨震,历任太守,为人清廉慎独,不受贿赂,历史上留下了"震畏四知"、"暮夜却金"的佳话。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官吏中,杨震能保持"性公廉,不受私谒",已属难得,更可贵的,是他的"遗产观"令人振聋发聩。  相似文献   

2.
人到老年一般都会考虑:给子孙留点什么?古往今来,在这个问题上,有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一种是注重清廉和才智,从小教育子孙树立崇高理想,做一个自立自强、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一种是留大量财产,买地建房、存金银、存款,让子孙坐享其成。我国历史上许多贤臣、名相、清官廉吏在治家教子方面都很注重以身示诫,立之以规,喻之以理,教之以严,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我国东汉时期的杨震官至太守,子孙常粗食步行,有人劝他分些财产给子孙,杨震说:让他们具备清廉之德,这就是重要的“家财”了。清代乾隆年间,郑板桥身为知县却…  相似文献   

3.
时下一些“作茧自缚”的人,其“作茧”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留”——为子女留下一笔财产。确实,有些人一辈子都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收入不低,待遇不错,再加上退休还有劳保“保险”,怎么还搞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等勾当?说到底,除“贪得无厌”之外,就是为了“造福”子女。这使笔者想到了两位古人。一是东汉人杨震。他任太守时,友人劝他为子女留点财产,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正因为杨震在“留”这件事情上有清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贪官被送进高墙后,有一句共同的“绝唱”:“贪财只为子孙谋”。原湖南省国际信托公司董事长张德元因受贿 220万元被判死刑后,捶胸顿足,痛哭流涕大吼:“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广厦万间,夜眠八尺。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无非是想留给子孙今后日子好过些。”   做长辈的给子孙留些什么,怎样做才使他们生活好 ?是遗财,还是遗德 ?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至今未彻底解决的新话题。   古今中外许多有识之士,都懂得留给子孙最重要的是才智和清廉。东汉时期的杨震官至太守,子孙常粗食步行。有人劝他分些财产给子孙,杨震说:“…  相似文献   

5.
东汉安帝年问,有一个叫杨震的官吏.接连出任荆州刺史、东莱郡太守等职。在他前往东莱郡任职时,途经昌邑县,过去他所举荐的王密做了昌邑县令。为表示感思之情,也是学生对老师的敬重,王密夜晚亲自带了十斤黄金送给杨震。  相似文献   

6.
1东汉安帝在位时,品学兼优的杨震被大将军邓骘看重,诚邀其入仕。杨震从政后,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多次得到提拔升迁。 2从荆州刺史改任莱州太守时,杨震不想让地方百姓为他锣鼓喧天地送行,也不想有人以盘缠之名送上银两,因为他厌恶这些。  相似文献   

7.
杨震,字伯起,弘农郡华阴县人,是东汉中期的著名学者,居官清正廉明,敢于和腐败势力作斗争,为名噪一时的清官。杨震从小就很是好学,刻苦钻研,博览群书,对于儒家典籍有着深入的研究,被当时的读书人称为“关西孔子杨伯起”。盛名之下,州、郡长官多次延请,但都被他...  相似文献   

8.
心灵的煎熬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叫杨震的人在赴东莱太守之任时途经昌邑县,而这个县的县令王密正是他在任荆州刺史时所举荐的。或许是知恩图报,也或许是铺垫后路,王密“夜怀金十斤遗震”,并说明“暮夜无知者”。杨震拒绝贿赂并正言相告:“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者!”杨震的话其实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果真当事人守口如瓶,  相似文献   

9.
汉朝杨震,弘农华阴(今陕西)人,及至半百之年,出任东莱(今山东掖县)太守。有一天,杨震因公出差,住在昌邑县城的公馆里。夜晚,杨震正打算宽衣上床,忽听有人敲门。他开门一看,见是昌邑县令王密,连忙高兴地让进房里。王密是杨震当年的学生,曾得到杨震的推荐,后来升为县令。两人亲切地交谈,回忆起师生之间的许多往事。临分手时,王密从怀里掏出一个红包相赠。打开一看,红包里竟是十锭黄澄澄的金子。杨震严肃地对王密说:“咱俩虽然阔别十多年,你认真求学的态度,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却没有想到你竟这么不理解我啊”王密说:“学生我虽然不过是七品小官,家里总还有些积蓄。再说,夜已三更,又有谁能知晓呢?还望恩师收下,日后还要恩师多多提拔呢。”  相似文献   

10.
[原文]杨震为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今,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汉书·杨震传》)[译文]杨震任东莱太守,他去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从前他所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在昌邑当县令.王密前往拜见,至夜,从怀中取出十斤金子赠予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王密说:“夜里没人知道”.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羞愧地走了出去.[小议]行贿受贿,是一种肮脏交易,因而往往是在两者之间暗中进行.“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是这些人的一种普遍心态,以为没有第三者知道,行贿者不觉汗颜,受贿者心安理得,因而都有恃无恐.作为封建官吏的杨震却认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这种廉洁自律的品德是可贵的.  相似文献   

11.
夜畏四知     
无名 《前线》2015,(4):124
东汉名臣杨震(公元59—公元124),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人。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不受私谒,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典范。杨震少时勤奋好学,拜名儒太常桓郁为师,攻读《尚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成为闻名天下的大学者。当时的经学儒士们对杨震推崇备至,称他为"关西孔子"。杨震客居异乡20多年,靠教书得来的微薄收入奉养老母。州郡闻其名,屡召不出,直到50岁时,在朋友们的劝说下,才应聘到州里任职。  相似文献   

12.
东汉杨震在由荆州剌史调任东莱郡太守时,因他极力推荐而当上昌邑县令的王密,为感谢举荐之恩,夜揣十斤黄金给杨震送去,并说“夜深人静,没有人知道”。杨震面带愠色地说:“你顶天而来,天知道;踏地而来,地知道;赠金于我,你知道,我知道。既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力拒不收。杨震在“反正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仍能以“四知”慎独自律,是怕玷污了自己清正廉洁的名声。这说明,唯有“怕”,畏天、畏地、畏道德、畏法律,才能构筑内心的“精神防线”。  相似文献   

13.
刘立祥 《唯实》2014,(5):81-83
<正>李固(94~147年),东汉人,字子坚,汉中城固人,司徒李郃之子。历任议郎、荆州刺史、太山太守、将作大匠、大司农、太尉等职,是享誉千古的忠直耿介名臣。李固在同以梁商、梁冀父子为首的外戚势力作殊死斗争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凛然正气、坚定决绝和义无反顾,彪炳史册,震烁千古。一、力劝梁商交出权柄东汉王朝是"娃娃的天下"——从第3位皇帝汉章帝刘炟到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全是娃娃。其中,除刘炟是18岁  相似文献   

14.
古代廉官拾零“五代”清郎袁津修一人经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为官50年,始终以清贫为本,连一斗酒的薄礼也不收,于是,袁津修得到了“五代”清郎的美名。“四知”先生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时路经昌邑,县令王密曾是杨震的门生,到了晚上,王密以十两...  相似文献   

15.
默然 《先锋队》2013,(10):49-49
后汉人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他出身名门,但为官十分清廉,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不受私谒"。杨震"暮夜却金"的事,古今中外,影响很大。有一次,杨震到一个地方去赴任,途经昌邑县时,该县的县令王密听说恩人要路过这里(王密从政是经杨震推举的),便决定好好答谢一下杨震。王密知道杨震为官多年,清正廉洁,口碑很好,也知道杨震当着他人的面是不可能收受任何礼物的。于是,  相似文献   

16.
耒阳城区西南隅西湖亭侧曾有“相公庙”,庙前有联云:“派衍淝阳秀钟江左,声蜚东晋典重西湖。”庙中奉祀的“相公”,就是东晋名儒、被当时权臣桓温誉之为“江左之秀”的罗含。罗含(293—369)字君章,名富和,晋代耒阳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其曾祖罗彦曾为临海太守;父罗绥曾为荥阳太守。因父亲死得早,罗含由叔母朱氏抚养成人。罗含聪明好学,长于属文,志向远大,不贪图名利。刚刚20岁时,州府就多次征召他去当官,他都一一谢绝了。罗含的父亲曾经当过新淦县的县令,新淦人杨羡后来担任罗含所在的州———荆州的州将,于是邀请罗含担任幕府的主薄,含傲然…  相似文献   

17.
网闻摘录     
正克去贪欲需不自欺《后汉书》记载,东汉名臣杨震路过昌邑县时,县令王密为报答他过去的提携之恩,"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断然拒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羞愧而出。宋代钱时评价杨震:"常存此心,内省不疚,暗室屋漏,无异十目十手之时,则庶乎其不欺矣。"  相似文献   

18.
高俅的升迁     
《水浒传》里的高俅,从一个罪犯经营到独揽朝廷兵权的太尉之职,其发迹史既富有戏剧性,又耐人寻味。在高俅向权力巅峰攀登的过程中,有五个人起了推动作用,即:柳大郎、董将士、小苏学士、小王都太尉和后来成为大宋皇帝的端王。柳大郎在高俅走投无路的时候,曾收留过他,在高俅得到赦免后,又将他推荐给了东京的董将士。小王都太尉不仅收留高俅做亲随,而且还把高俅视同家人,派他送玉龙笔架和镇纸玉狮子给端王,使他在端王面前有一展球技之机,为高俅跻身权力最高层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端王"索得高俅做伴",本身就是对高俅的抬举,在登基…  相似文献   

19.
官癖     
吴昊 《廉政瞭望》2007,(11):58-58
明朝时候,一太守死在任上,阴魂不散,每日黎明,衙门点卯,他必乌纱束带,打扮整齐,坐在堂上,吏役叩头,微笑点头,接受礼拜。太阳一出,就消失了。到了雍正年间,一位姓乔的太守来此上任,衙门里的人将此事告诉他,乔太守说:"此  相似文献   

20.
东汉杨震的“四知”故事(杨任太守时,昌邑县令王密夜送十斤黄金,谓深夜无人知晓。杨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拒受王之所贿),载于正史,在后世流传颇为广远,而且一向被当作正面廉洁典型歌颂的。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说什么杨震拒贿之后,自己四处张扬,沽名钓誉,以此标榜品德高尚,为的是满足更大的权欲,其拒贿之举不仅称不上清廉,反倒显得十分丑陋。此言依据何在?“因为这事儿王密自己不会说出去,所以只能是杨震到处自我吹嘘。”瓜田先生以为,该结论未免武断了些。这事儿到底谁捅出去的,王密肯定就不对外说?不见得。王密受到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