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阳明创立的致良知说将"致"的范畴纳入了道德修养的范畴,突出了其思想的实践性.良知具有先验性,但是本然之知并不等于明觉之知,私欲的障蔽更是阻碍了良知由本然达到明觉,因而"致"良知就显得极有必要性."致"的具体方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诚意、静坐、事上磨炼.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创建的致良知学说与现代司法良知如出一辙,强调心中的定盘针为普世道德法则,衡量善恶的标准为国家法度和乡规民约及伦理道德。阳明秉承“大一统”法理,在乱世用重典的时代,创造性提出了“罪疑惟轻”的法理思想,体现了人文关怀。阳明为政一方,审案重息诉,断案观心智,治乱重法度;赏不逾时,罚不后事;推行十家牌法等户籍登记查验制度,创建具有现代民事法雏形文化的《南赣乡约》,定分止诉,治理偏远山区井然有序。上述法理思想的提出和运用,充满智慧,给现代司法以启迪,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以传承其精华,发挥其更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心学大师王阳明在其一生哲学探索与为官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为官以德、明德亲民、"觉民行道"等官民思想。究其渊源,在于阳明"致良知"的心学理念,他的"致良知"是一种主观"心"的本体论。其官民观也是在他"人人可以致良知"的认识上形成的,对于当世的中国与政府有着珍贵的价值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姜汝祥 《法人》2010,(7):86-86
无数的中小企业都在苦苦求解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实现业绩的突破。答案就是投资“良知”,活出“真我”。而在这一点上,最值得到我们学习的人就是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  相似文献   

5.
法官审理案件,应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以良知为圭臬。法官良知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八心”,即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之心,求真求实、勿冤良善之心,坚守正义、善解法意之心,惩恶扬善、保国安民之心,案结事了、息讼促和之心,真诚恻怛、哀矜裁判之心,勤奋敬业、救人水火之心,清廉如水、一尘不染之心。法官良知的养成,须遵循推己及人的判断善恶之法,养守戒慎的良知形成之法,反躬自省的矫正固化之法,形成文化的扩展推广之法。  相似文献   

6.
她叫黄晓华,是吉林省女子监狱2监区教导员。几年来她用真情挽救了一个又一个迷途的灵魂,唤回了她们做人的尊严和良知,使她们重新扬起了生命的风帆……唤回良知“死魂灵”重踏人生正路那是1998年的春天。一天早晨,旭日东升,春光明媚。黄晓华兴冲冲赶到监舍,犯人值星员于某告诉她,“郑某不吃不喝,寻死觅活,又闹腾了一宿。黄管教,你看怎么办?”黄晓华把郑某叫到办公室,她看见郑某忧伤的眸子里蒙着泪花。郑某怯怯地坐在马扎子上,叠放在膝上的小手显得苍白、秀美。谁能想到就是这双纤纤素手杀死了她朝夕相濡以沫的丈夫。郑某目…  相似文献   

7.
司法良知不仅对于司法公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确保国家司法权的功能得以实现的精神要素和核心动力,其价值已获得各国学界的广泛认同。借助与西方法治成熟国家的司法良知的比较研究,将为我国司法良知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提供丰富的资料和有益的借鉴。在不同的法律文化之中,中西社会的司法良知在宗旨、维度和价值上都有所不同。而司法良知与社会良知的统一则是实现我国司法宗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扈龚 《中国司法》2000,(1):44-46
在上海市公证处的底楼大会会议室内墙上,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部长高昌礼为该处恢复重建20周年所作的题词:“公行天下,正走八方”上海市政协主席、市委副书记王力平的题词:“社会的良知”。在上海市凤阳路660号的接待大厅里,上海市政府颁发的“文明单位”...  相似文献   

9.
《法制与社会》2011,(13):29-31
德国学者洛伊宁格尔曾经指出:“中国的传统是相信官员的道德良知,注重对官员的思想道德教育而疏于对权力监控制度的制定,因此权力被利益诱惑并收买的机会要比西方大得多。”  相似文献   

10.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良知是与此在的生存论结构分析联系在一起的。此在的生存方式由于在常人的"公论与闲谈"的非本真状态中迷失,从而远离了本真状态。以前的良知理论,在海德格尔看来,都没有从基础存在论上加以把握,所以那种良知仍然是一种非本真的状态。只有通过对此在的基础生存论分析,才能真正领会到良知。  相似文献   

11.
法律家与知识分子的良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杰 《法律科学》2001,(3):125-128
法律家同时也应该努力成为知识分子。拒绝理论、拒绝知识、拒绝知识分子 ,也就是拒绝良知。良知的泯灭 ,意味着法律职业群体的堕落。  相似文献   

12.
法官良知是司法审判中法官对公平、正义的善良认知心理,包括自由裁量中的良心法则、法律至上的真诚信仰、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三个层面.法官良知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当事人权益有效维护的保障,尤其是预防司法腐败的良药.实践中法官良知阙失严重,体现在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司法腐败严重、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保护缺失等.究其原因,不仅在于法官不能独立行使权力,也在于法官的选拔制度不合理;不仅在于法官自身的素质阙如,也在于对司法权行使监督不力.培育法官良知,应该创新司法体制、建立德才兼备的准入制度、塑造法官理想人格,同时强化司法监督.  相似文献   

13.
邓若迅 《法制与社会》2010,(30):103-104
司法良知是司法官员在其法律职业实践中审慎地趋向司法公正的品质,为司法官员群体所特有,对社会生活有一定开放性,并具有道德实践性。司法良知在司法公正实现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在促进司法官员职业人格的发展完善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快乐的内涵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6,21(6):127-127
唐向荣在2006年9月26日的《光明日报》上著文说,“文革”骤起,我由于治吏而被诬“反党”,接着又被不明真相者诬为“反革命案成员”。其实,当初我奉派参与该案的查证,熟知案卷;只要把内情公之于众,立即就能洗个清白。但是,内情涉及多名女青年,按纪律她们是保护对象;大乱之中一公布,十几个家庭必定是晴天霹雳,人命关天。母亲严嘱:“说不得!”我乃咬牙不辩。白天下地,夜间治学,直到文革后平反。十几年间,她们没有一个人影响到名誉、婚姻和家庭。看到她们相夫教子,老少和顺,我常常感受到良知的快乐。  相似文献   

15.
论价值理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价值理性是不同于工具理性的一种独特理性,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更新的价值智慧、价值良知,对人的生活实践具有支撑、规约、范导功能。面对工具理性张扬并挤压价值理性、价值理性边缘化的现实,我们必须在继续重视工具理性的同时,大力弘扬价值理性,并以价值理性激发、规范、引导工具理性。我们必须加强价值理性建设,健全价值理性,从而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刘峥 《中国审判》2009,(9):69-69
良知是哲学、伦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地,良知是指作为理性存在的人所具有的一种善良意志、义务意识和内心法则,是在与他人取得某种一致之基础上个人对社会普遍道德法则和价值法则的自觉和认同。  相似文献   

17.
知行合一是个哲学的命题。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后来的儒者又有了“知在行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行合一”的论述。“知”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之“知”,是对前人认识到的已知世界知识的继承,二是认识之“知”,是对未知世界知识的新发现。“行”就是在“知”指导下的活动,“行”不能违背“知”。“知”“行”的关系有两种:一是“知易行难”二是“知难行易”,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知行合一”。我们执法者在执法规则面前,面临的就是如何处理“知”与“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傅达林 《政府法制》2008,(21):11-11
“三鹿奶粉事件”的扩大,给我国的食品安全敲响了最沉重的警钟。近段时间来,从对生产企业道德良知的谴责,到对监管部门懈怠失职的质问;从对行业潜规则的拒斥,到对国家免检制度的批判;从对问责高官的呼吁,到对损害赔偿的关注,整个舆论对事件本身及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全方位的反思,目的都在于避免下一个“三鹿”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张恒山 《法学家》2007,(1):108-115
凯尔森认为法律义务是因法律制裁而存在;法律义务就是应当不做作为法律制裁的条件的行为.这样,凯尔森所理解的"法律义务"仅有因畏惧制裁而服从的含义.但在自然法学看来,因畏惧制裁、避免受害而服从的"应当"只是一种明智行为,是一种理性选择行为,它不是道德义务.道德义务从根源上说来自人们的良知.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同源,同样来自于人们的良知意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司法廉洁的理论和实践一直受到高度关注,法官良知则是跨越法官文化、司法廉洁、司法伦理等多个领域且经久不息的论题.从司法廉洁视角审视法官良知建设的内涵,或以法官良知印证司法廉政建设的内在机理,均有更为深刻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