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康德的三大判断与科学知识的关系刘学义“分析判断”、“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的三大判断学说。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里,从不同视角对三大判断的含义、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尤其是对三大判断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问题,更是作...  相似文献   

2.
张长明 《湖湘论坛》2006,19(4):83-84
康德认为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和经验的可扩充性是科学知识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并通过对“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分析,指出了它们分别在科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提出“科学知识是先天综合判断”这一新的命题,从而科学知识就成为康德三大判断学说的逻辑结果。这一逻辑过程无论是分析方法上还是思想上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形而上学体系实际上包含了道德形而上学和自然形而上学,而自然形而上学的主体是先验哲学和理性物理学。康德较多地涉及到纯粹自然科学和纯粹数学判断的第三者,但很少涉及对超验的自然形而上学判断的第三者,如何做到先天综合判断,就是需要一个将其主项和谓项联结起来的第三者,正确理解先验哲学和理性物理学先天综合判断的第三者,才能弄清自然形而上学的先天综合判断的第三者问题,才有资格去寻找使那些我们所认定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的第三者。正是沿袭这一分析进路,通过仔细推敲有关康德的研究文献,有充足的证据和理由证明,自然形而上学先天综合判断的第三者就是范畴。尽管我们得到了"第三者是范畴"的结论,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相似文献   

4.
贾大飞 《求索》2013,(5):101-103
因果问题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康德试图以把因果问题归结为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方式来解决因果问题。这样,使先天综合判断得以可能的先验自我就成为因果必然性的最高的先天依据。康德这一解决因果问题的做法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本体学说并受到后世哲学的批判。本文指出。康德虽然并未能成功地解决因果必然性问题,但是其解决因果问题所采取的理论路向依然对后世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戚本杰 《湖湘论坛》2008,21(2):53-54
康德曾经说过:"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打破了我教条主义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这段话对于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研究康德哲学的每个学者来说,都是熟知不过的。但黑格尔说得好,熟知并不等于真知。要认真探讨"休谟打击"对康德先验哲学的先天综合判断可能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1755年康德认为矛盾律是形而上学的首要原则,而时间性是矛盾律的根本条件,1763年康德在矛盾律和时间性的关系中发现了两种对立——逻辑对立和实在对立,成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提出的基础。进入批判时期,康德认为矛盾律由于同时性的缘故而混入综合因素,因此他对矛盾律的形式进行改造,排除其时间因素,将矛盾律从形而上学的首要原则降格为一条思维的纯然规则。矛盾律和时间性的关系的改变,反映了康德对两者关系的长期反思主导着先验逻辑的建立过程。  相似文献   

7.
从人类伦理视域来看,中国传统义利之辨的基本伦理精神是以君主为目的、以臣民为工具。为此,义利之辨既要假借家国同一之名来实现家天下,又要使君主凌驾于臣民之上而具有绝对权威。前者需要分析命题以便混淆家国之别,后者需要综合命题严格区分君主与臣民以便论证君主的神圣权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之间的内在矛盾把义利之辨最终推向绝境。这意味着,作为古典经验伦理学形态的义利之辨的终结,同时也预示着现代理论伦理形态的义利之辨即义利之辨的先天综合判断的发端。义利之辨扬弃其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把自身提升到先天综合判断,实现由自然暴力为基础的自然法则向自由人性为基础的自由法则的历史转变,也在某种程度上综合并超越现代理论伦理形态的功利论和义务论,为追寻当下人类道德视域的应用伦理体系提供了某种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8.
韩璐 《前沿》2012,(16):49-50
本文通过对于康德哲学系统中的核心概念——“图型”的分析与阐述,阐明了“图型”说沟通了感性与知性领域、实现了感性经验向先天综合知识的转化的重要意义,并以“图型”说为切入点,阐释了康德的先验哲学体系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变革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康德范畴的先验演绎是康德的先验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范畴的先验演绎论证了范畴这种先天认识形式得以保证的先天根据以及范畴是怎样应用到对象上的.作为主体的人的主体能动性,在先验演绎过程中起着指导与根源作用,而且先验演绎的过程处处都体现人的主体能动性.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的"哥白尼式革命"也在先验演绎过程中充分显现.  相似文献   

10.
"定言命令"是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以下简称《奠基》)一书中,康德从"善良意志"这个日常的道德理性概念出发,逐步地推导出道德的最高原则——定言命令,并且阐述了定言命令的内容及三种派生形式。"定言命令"和"道德法则"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是有区别的,康德有时未加区分地使用二者,但这并不影响其论证。尽管康德在《奠基》前两章中采用的是分析的方法,但得出的定言命令却是一个实践的先天综合命题。  相似文献   

11.
康德把判断看成一种理智的天赋,审美判断作为一种鉴赏力具有普遍可传达性。为了沟通思考与行动,阿伦特却对审美判断作了“政治的”解读。她认为判断是一种“扩展的精神”。凭着“想象力”我们设身处地从他人立场来思考。“共通感”保证了我们的判断能够普遍有效并且隐含了政治存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康德是现代解释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在现代解释学发展中承担着“历史性的导论”的功能。康德哲学自身中包含丰富的解释学内涵,但学术界对此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从《判断力批判》的反思判断力概念人手,廓清这个概念与现代解释学的历史关联,将能阐发其具有的解释学的意义空间。反思判断力可看作伽达默尔的解释概念的前导概念,而目的论判断可直接视为康德的解释学。反思判断力的思想仍将继续启发和推动当前解释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复杂性、特殊性决定了其判后追缴、退赔工作的难度,在"重人身、轻财产"的刑事司法理念影响下,涉案财产的性质与权属不明、查控与保全滞后、裁判主文表述不明等问题都未能给判后执行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且容易造成审判与执行的脱节。对此,应及早保全涉案财物并妥善保管,构建正当的审理程序,落实实体审理内容并规范制作裁判文书,为后续执行奠定正当性的实体基础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康德揭示了认识的主体性是基于先天具有的认识形式。黑格尔阐述了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马克思指出认识的主体性来源于实践。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主体化美学,强调了审美判断的主观性和非功利性,这是西方近现代审美自律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西方"审美区分"思想的基础。但康德另一方面也认为,审美判断本身不等同于认识与意志、理性与知性,但兼备认识和意志、知性与理性的性质,这就意味着审美判断本身就具备那些认识与意志、理性与知性等非审美因素,康德在这里强调了审美判断的非纯粹性与功利性,这是康德审美判断的矛盾处。应该重视康德审美判断的纯粹性与非纯粹性之间、非功利性与功利之间以及审美区分与审美无区分之间的悖论状态中所形成的艺术理解张力,艺术真理的生成和被揭示就产生在这种张力中。  相似文献   

16.
《物权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了因判决而生的物权变动,然而该条所规定的判决究竞为何种判决、何种的法律效果并没有明确。本文旨在从民事诉讼法理论关于诉的分类(即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形成之诉)着手,对该条所规定的判决究为何种判决做一个分析,从而为该条的正确适用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毒品案件不断攀升,为能准确把握容留他人吸毒罪相关难点,可从该罪的犯罪构成、容留对象、场所、共犯、证据采信等方面予以全面分析,进而为实际判定厘清思路。  相似文献   

18.
"康德"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的人物关键词之一。本文在《存在与时间》的视野内,试以《存在与时间》的行文为线索,对其中所涉及康德与存在问题、时间问题、"我思"、现象问题等进行论述,并对海德格尔和康德的相关理论有所展开。  相似文献   

19.
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模式及主导观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往往事发突然、演变迅速、产生巨大的社会危害。从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模式的角度而言,公安机关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行动过程是受一定的主观判断所决定的,但是这些主观判断往往在实践中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公安机关必须认识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非偶然性,把握危机处置与常态管理的平衡,最终谋求社会各种价值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康德将时间界定为感性直观的两种纯形式之一,将之引入认识论,成为其基础。但从康德时间观中又可以开掘出本体论(存在论)的维度,康德进行了尝试,但陷入了困境,却直接启发了后来者。康德的时间观在时间问题的理解上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关节点,它既梳理了之前的时间观,成为集大成者,其内蕴的新的理解路径又直接影响了马克思、伯格森和海德格尔等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