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安研究》2009,(3):93-93
张健在《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6期撰文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弱势群体民生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权利贫困。弱势群体政治参与权利贫困的主要表现为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立法不完善,其政治参与成本较高且条件比较苛刻。因此,解决弱势群体民生问题,就要加强有关政治参与立法,使弱势群体的政治权利得到保证;完善政治参与制度建设,为扩大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证;建立政府支持系统,为弱势群体政治参与提供物质基础;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为弱势群体政治参与提供能力和素质基础;健全社会组织,为弱势群体政治参与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加强弱势群体民主政治权利的救助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需要。当前,导致我国弱势群体民主政治权利缺失及边缘化有经济、能力、心理和制度等方面的因素。为此,建全利益表达渠道,提升弱势群体阶层组织化程度,加强弱势群体民主政治表达力,优化民主政治权利工作运作机制是实现弱势群体民主政治权利救助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哲学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宁 《长白学刊》2006,(1):33-37
社会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建构的?从对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利益指向;民主的局限与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中的效率与平等等视角进行法哲学解读,可以使我们触及不同的理论,正如我们在不同的窗口可以获致不同的景观一样。这个解读的过程能够使我们对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理解更加多元化、立体化。  相似文献   

4.
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学向度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尚洪  韩弘峰 《前沿》2009,(4):160-16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引发的社会分层的结构性调整使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显。只有将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纳入法学视野,才能使其获得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保护。权利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自身本质需要的表达,是人权理念的现实化,其蕴含的自由、平等、正义的精神,以及维护人的尊严的基本使命。对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尊重是法律人文主义的彰显和确证,它立基于现代社会追求和维护人的自由和尊严这一最基本的人权理念,它是实质正义观念的内在要求,符合社会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5.
论和谐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是当代世界人权的发展趋势。弱势群体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产生至今的各个阶段。现阶段我国的弱势群体是在市场竞争中被边缘化的群体,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与和谐社会的建立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实质上是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权的保护,建立、完善弱势群体权利的保障体系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弱势群体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速,社会弱势群体必然在相当长的时期仍将继续存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的,因而如何对待社会弱势群体也就成了任何社会都不能回避的重大社会问题.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因而如何通过立法来加强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基本内容应该围绕权利确认和权利保障展开,核心问题应该是在制度的构建方面努力.完善对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体系,将是我国今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7.
李克艳 《人民论坛》2012,(11):168-169
由于自然、生理等因素影响,云南农村弱势群体存在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返贫率高、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等特征。云南农村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适用性不强,立法层级低,地区差别较大,法律保障覆盖面小,适用对象过于狭窄等问题。云南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应实现从道德关怀到权利保障的转变,建立并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规范社会救助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8.
胡建 《青年论坛》2009,(4):101-103
农民政治参与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有效解决我国的农民政治参与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社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应当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主要在农民政治参与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能够清楚自己在政治参与方面的一些权利,从而提高农民行使政治参与权利的意识;改革和完善农民政治参与在程序方面的一些不足之处,以保障农民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  相似文献   

9.
论弱势群体权利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玲 《人权》2005,(4):25-2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根据中国发展的现实,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注弱势群体,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别的社会,但一定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尊严可以得到维护的公平社会。关注公平,首先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把加强对弱势群体权利保障提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保障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一、我国弱势群体权利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学术界对其有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公民权利是现代社会救助的源头和重要内容,无论是物质救助、精神救助还是能力救助,隐藏在其后的是公民权利意识的发展,救助的本质是保障救助对象的社会权利。我国社会救助工作实践中虽然从法律上和制度上对公民权利进行了规定,但实践中弱势群体尤其是救助对象的权利被合理或不合理"剥夺"形成权利贫困,要求以一种公权力为基础的主体来帮助权利主体自身权利的维护和实现。  相似文献   

11.
赵润中 《湖湘论坛》2015,(4):102-105
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弱势群体权利保障问题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当前依然存在弱势群体权利保障不到位的现象,必须从权利保障的表达、沟通协调、落实、监督评价等方面着手构建一个完善的权利保障体系,确保弱势群体权利保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李红勃 《人权》2006,(2):24-27
一、人民信访制度的形成与变迁 人民信访制度是新中国政法传统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主实现和权利救济机制。在1949年之后的不同历史时期,信访制度发挥了积极的政治、法律和社会作用,在新中国的法律发展史上扮演了活跃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张静 《人权》2011,(1):47-49
当今社会,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由孤、老、病、残、幼、贫、困等组成的弱势群体。因此,弱势群体的存在与社会制度本身并无直接关系,而是与特定社会或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运行方式直接关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相似文献   

14.
许小玲  魏荣 《前沿》2012,(11):123-127
文章全面回顾了国外学术界关于社会排斥的概念、分析范式及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排斥本土化研究的进程、内容和特点,发现国内运用社会排斥进行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弱势群体,研究内容主要关注弱势群体的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教育权利及社会保障权利的缺失,涉及政治权力的不多,被排斥的原因有诸多共同点,即集中于制度性因素。因此,从整合的视角出发,把制度性不足和弱势群体自身的弱势结合建构了一个社会排斥在中国情境下的分析框架,推进社会排斥在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意味着我国社会价值观已经发生重大调整、变革,它有力地推动了国人价值观念的变化。该课题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价值观从民主、法制、权利、公平正义四个维度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国民的选举意识与落后的自治意识形成巨大反差,法律重于人情的法制观念已深入人心,但传统的关系主义仍对国民法制观产生极大的影响,权利本位意识渐显,依法维权深入人心,公平正义要求社会和政府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6.
李华 《前沿》2011,(15):36-40,161
从传统乡土社会走向现代民主社会,是中国法治型道路的必然选择。在社会转型中,必然带来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博弈。作为中国最大弱势群体的中国农民如何在利益博弈中主张并实现自己的利益,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不可回避的紧迫问题。中国农民的政治诉愿权本应是一种自然的政治权利,但却在社会现实中未能得到法律上有效认可和社会制度有效保障。权利的生命在于运行。中国农民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都是中国社会前进的主要推动者。正处于社会转型的中国必须充分认识、尊重并有效保障中国农民的政治诉愿权。  相似文献   

17.
当下的弱势群体对我国的政治稳定虽不会造成直接的威胁,但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却不可低估。倘若存在于弱势群体之中的现有矛盾不能得到及时的纾解,则将对我国的政治稳定构成直接威胁。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存在于弱势群体之中的越轨行为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影响到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8.
弱势群体与法治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亮 《前沿》2003,(11):115-117
弱势群体是社会低层的基本构成。关注其生存境况 ,保障其合法权益 ,是现代法治的题中应有之意。不论是在理念上 ,还是规范制度上 ,现代法治都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针对我国的弱势群体状况及法治化实际 ,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应从立法机制、法的适用及弱势群体权利意识的提高等环节入手  相似文献   

19.
宋桂祝 《长白学刊》2010,(4):96-100
形式上的权利均衡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社会公平和公正的结果,在保障权利的具体制度设计和调节机制未能消除或缩减实际的社会结构差异的条件下,权利均衡更多的是一种价值理念或准则。在现代民主国家的政治框架内,要实现社会普遍的公平正义,就要通过一系列制度性措施,对社会利益结构进行规范、协调和机制性调整,实现从权利均衡到机会均衡的飞跃。  相似文献   

20.
林思宇  刘香兰 《前沿》2014,(11):144-145
何谓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群体?我国是否有弱势群体?为什么要对弱势群体进行保护?我国对弱势群体目前是保护过度了,损害了强者的积极性了吗?本文拟对弱势群体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弱势群体的成因、规模、保护弱势群体的必要性,目前除了国家的法律、制度外还要从哪些方面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等进行综合分析,以呼吁全社会都来保护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