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俗茶礼     
有一句俗语叫“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日常所需,既是所需,就成为文化。有茶艺、茶令,又有茗具、茗粥,如东坡诗“偶为老僧煮茗粥”,是茶和米一起煮。又多有煮茶、沏茶、斟茶、品茶、饮茶等名称。唐代诗僧皎然,有茶饮诗:“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将茶饮提到极高境界。用茶待客,向长辈敬茶,又是一种礼仪。南方有对长辈敬茶习俗,清晨倒一杯香茶,双手捧着,恭恭敬敬地献给长辈。如今香港、广东等地还盛行这种礼节。这礼节颇有人情意义,有助于尊敬老人的社会风…  相似文献   

2.
“茶外茶”是在祖国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单味中药依法制成的一种特殊茶剂。由于“茶外茶”在增强人民体质。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作用,这一颇具传统特色的饮食疗法倍受广大群众的青睐。现将临床疗效可靠的8种“茶外茶”的制法、功用简介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狗牯脑茶,产于江西省遂川县汤湖镇,取名于当地一座形似狗头的山。汤湖镇不但苍松劲竹,百鸟高歌、清泉不绝、云雾弥漫,出产上等好茶,境内还有江西省第二大温泉——汤湖温泉。狗牯脑茶是百年名茶,1915年获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2002年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2005年列入联合国政府采购目录,2010年入选上海世博会江西馆名优产品。  相似文献   

4.
沅陵茶情     
滔滔沅水数百滩,其中以清浪滩最负盛名。逆清浪滩而上十公里有一碣滩山。碣滩山巍峨壮观,驼峰突兀,湍急的沅水在清浪滩头激起层层浪花,被江风雾化,飘然缭绕,使碣滩山终年笼罩在云雾之中,每当阳光普照显得神秘如幻。高山雾雨出好茶,驰名中外的碣滩茶便出产于此。碣滩茶有绿茶和毛尖两种,其形、色、香、味均独特无二。锋叶油滑皎洁,身骨柔嫩匀称,银毫细密如织,冲泡后汤色黄绿清透,杯中茶叶时起时落如银鱼游翔。更有趣的是,近者因“醉”而不闻其香,远者因“渴”倒倍觉芬芳。一人品茶满屋香气,正是碣滩茶与众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品读台湾茶     
尚道 《台声》2008,(11):87-96
中国是茶的故多。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唐代茶人陆羽所著《茶经》中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其中所述的“茶”经考证即为今日的茶。与祖国大陆的茶史相比,台湾茶史虽短,却也有200余年。台湾诗人吴德亮在《台湾找茶》一书写道,“早在300多年前(1645年)台湾就有野生茶树的记载,不过真正发展茶树栽培管理制造,则是近200年前由先民自大陆福建所引进,包括茶种及种植技术等。”民间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早已深入民间的日常生活。小小的茶叶饱含着两岸中国人的文化与智慧,在品茶的过程中,茶人追求着一茶一人生的哲理境界,享受的是茶所带来的宁静与平和。  相似文献   

6.
茶思     
高延萍 《中国保安》2012,(15):75-75
我爱喝茶,喝了大半辈子茶,终于从茶水中有所思,有所悟。 我偏爱喝绿茶,特别是清明前后采摘下的绿茶。当那茶叶在透明的杯中冲泡后,你看那嫩芽一片片舒展开来,呈现出了一片绿色,仿佛在小小的茶杯中浓缩进了春的色彩,你眠一口茶,仿佛感受到春的清新,大自然的气息。进而你会联想到一幅春天的画面,在布谷鸟的歌唱之中,一群采茶姑娘在云雾缭绕的青山之间,像穿梭在林中的燕子,用纤纤柔手采摘那片片春芽。此时,你喝茶就更有兴趣了,仿佛是在喝春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人生如茶     
平日里没有过多的嗜好,可算得上是清心寡欲之人。偶尔抽支烟、喝杯酒皆为应酬所累,却上不了瘾;闲暇打牌、下棋、搓麻将又因技艺太差,难以为伍;就连当今最热门的“上网”,也只是每日打开电脑浏览一番新闻趣事。惟有品茶,乃我一生所爱。  相似文献   

8.
茶的故事     
黄媛 《今日上海》2010,(4):21-23
北京的朋友说,北京人喝茶认字号,买茶叶通常到固定的一家茶庄,所以老字号茶庄以北京居多,如张一元、吴裕泰等等。上海的老字号茶庄就少多了。朋友曾问:是不是上海人爱喝咖啡,所以老字号茶庄在上海不够旺?  相似文献   

9.
青阳茶事     
马晓鸣 《人大论坛》2007,(10):47-47
青阳的罐罐茶不是泡而是煮的,青阳人统称为“炖茶”,其制作并不复杂,主人先捡些枞木须之类的易燃物在火塘里生起火,待粗壮的柴禾变成燃烧的木炭后,将茶罐放于火上(事先在茶罐里注如一定量山泉水),待罐内的水煮沸时,放上一把(约十克)茶叶(多为自家人在清明节前后采摘),为使茶、水能更好地相融就用一根筷子拌茶叶,茶汁充分浸出后,再向罐内加水至八九分满,直到茶叶又一次煮沸时,才算将罐罐茶煮好,方可倾茶入碗。  相似文献   

10.
茶经     
茶经程怀宇本来并不爱茶的。几年前,我在一个乡文化站工作,和那里的派出所做邻居。我们站上人少房多,就借给派出所两间,其中一间住着一位退休的警察,姓李,男女老少都叫他李公安。说他退休,只是年龄到了,人还未退。他极爱茶。天天早早地起来,将煤炉子生好火烧开水...  相似文献   

11.
周庄的茶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只为这句话,我决定去周庄走一回。周庄可谓泽国,她倚水而建,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澄湖、白蚬江、淀山湖和南湖以苍茫无垠的宽广水域构筑起一道天然屏障,紧紧地围抱着周庄。因为河湖的阻隔和护佑,周庄才躲避了历代的风云和文明的渗透,从而得以延续和存在,周庄也因此保持了她纯正的明清风情。周庄深得水的润泽,周庄人家便有了“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的通达畅悠,尽享水利之便。可以说,水是周庄的灵魂,没有水就没有周庄。九百岁的周庄很老了。一踏上周庄,不由你细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神农得茶”以来5000年,茶就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相依相伴,一直到茶为国饮的今天。在茶叶王国的王冠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就是武夷茶,从它开始现身,就一直受到世人的追逐、茶人的推崇、文士的礼赞、国外友人的膜拜,至今依然光芒闪烁,成为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夷茶的魅力无限,究其原因是。  相似文献   

13.
茶的博物馆     
在昆明世界博览园的无数奇葩佳木中,有两株苍劲挺拔的古茶树,是来自景迈茶山的“移民”。景迈茶山是云南著名的六大茶山之一,是大叶种普洱茶的主要产地,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地跨景迈、芒景、大糯岗10余个自然村。在这海拔1100—1600米的亚热带原始森林中,绿涛翻滚,银色瀑布高悬,溪流欢快歌唱。茶树连片成园,其面积几何?估计数万亩。至今仍有28万亩的古茶林供当地群众采摘。这些茶树发芽早,叶质柔软厚实,白毫丰富,所含营养价值甚高。进入茂密的森林,但见参天的古木脚间生长着成片的茶树。其中最大的一株…  相似文献   

14.
走上白云山,一垅垅青翠的茶树映入眼帘,不时还能听到几句悠扬婉转的歌声。走进老巴村,一股股茶叶的清香扑鼻而来,不时有人请你进屋吃茶喝酒,那份热情会使你有宾至如归之感,你会觉得老巴村是个文明、富足、安静、祥和的山村。然而,谁都想不到10年前的老巴村还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山村,“吃饭只有半年粮,吃肉要等过大年”是那时最贴切的生活写照。  相似文献   

15.
茶枕     
茶枕王运动大客车患了重感冒似地打着沉闷的喷嚏朝前爬走了’,转过一个山嘴就看不见了,仿佛被山峁吞进肚子吃了。在车上,那些当地的好心人给我指点迷津;顺着我下车这地方的一条小路,往前翻过一架山坡,下一道沟再往前就是龙潭。二十来里路,不远。放眼望去,深秋的大...  相似文献   

16.
喝一杯好茶     
陈云君 《天津人大》2009,(11):44-45
以茶为载体的文化现象,就饮茶形式言,在中国大陆称为“茶文化”,台港澳地区称为“茶艺”,日本称为“茶道”,韩国称为“茶礼”。虽似纷纭,其致一也。于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大江南北茶艺馆大兴,各省市纷纷成立各种茶文化组织。  相似文献   

17.
梧州六堡茶     
《当代广西》2008,(18):F0003-F0003
六堡茶是中国历史名茶,作为梧州市为数不多的农业知名品牌和特色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港澳和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据统计,至2008年5月,全市共有新老茶园2.5万亩。目前,六堡茶生产企业(包括毛茶加工)已达23家,从业人员约2100人;企业的设计产能已由2004年的4900吨提高到目前的10000吨;  相似文献   

18.
人生如茶     
吴方林 《今日广西》2007,(15):79-79
我喜欢喝茶。 儿时对茶的记忆就是父亲喝的浓浓的苦涩的茶和每逢冬季吃过油腻的东西之后,母亲冲泡的香甜可口的奶茶。我特喜欢喝奶茶,特别是红茶那浓浓的茶香,伴着奶香,那种滋味至今还留在记忆中。  相似文献   

19.
刘正龙 《今日民族》2011,(11):36-37
在保山市腾冲县老百姓传言中,有“龙江三杰”之说。“三杰”为封维德、刘绍汤、周光彩。小时候,常听村里老人说,龙江有“四子”:封家的汉子、刘家的银子、常家的谷子、周家的骡子。腾冲的“窜龙茶”,曾经远近闻名,而“窜龙茶”就是封镇国、封维德父子开创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佚名 《协商论坛》2011,(3):61-61
水温过低,沏不出好茶;学修不勤,得不到真谛。怨天尤人者,不知检己之过患,更为甚者推己过于他人和社会、抱怨环境和命运之不公,为此,既不肯承担、寻思改进,又满腹牢骚。这会招致精神生活之极度崩溃,实感悲哉!叹哉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