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舟共进》2011,(5):3
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20年来众说纷纭。显然,在"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之前,骆驼已经筋疲力尽。在它运行的70年中,苏联一次次遇到危机,又一次次化险为夷,但埋藏在苏维埃大厦中的导火索,始终未能被及时有效地处理。及至危机日重、病入膏肓,执政者即  相似文献   

2.
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纵观苏联70多年发展及其解体和苏共垮台的演变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坚持和不断发展,是贯穿其中的一条重要线索,是苏共和苏联逐步失去理想之源、精神之基、价值之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一位美国学者对苏联解体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编者按: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安姆赫斯特分校经济学教授大卫·科茨,近年对苏联解体的原因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美国出版了《自上而下的革命卜书。应中国人民大学邀请,科茨教授今年来华访问,于5月24日就苏联解体的原因作了一次专题讲座。以下是他讲课内容的摘要,由任大海同志记录整理,标题为整理者所加。1991年下半年,我访问苏联,直接观察到苏联解体过程中的若干情况。近几年,我根据当时的见闻和大量的历史资料,对苏联解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做了系统的分析。我写的《自上而下的革命》一书概括了这个研究成果。这本书以翔实的资料说…  相似文献   

4.
20年前,拥有横跨欧亚两洲2240多万平方公里庞大疆域的大国苏联和拥有近2000万党员、执政74年的苏联共产党,在没有外敌入侵和特大自然变故的情况下顷刻之间解体覆亡。这一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被称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场大灾难、大悲剧。反思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总结其中的深刻教训,对于我们居安思危,  相似文献   

5.
2001年是俄罗斯第一届总统选举、“8·19”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成立、别洛韦日协定、苏联解体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十周年。俄罗斯报刊发表了众多文章总结苏联解体教训。值得注意的是多年从事民族问题研究的B.A.米哈伊诺夫2001年4月对俄《独立报》记者所谈“为什么苏联会解体,它是怎样发生的?”的观点。他作为当时苏联部长级的高层领导人目睹了苏联解体过程。文中披露了一些鲜见的材料,提出了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独到见解。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一、关于苏联解体是否必然发生米哈伊诺夫坚决否认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说法。他…  相似文献   

6.
为了纪念和反思苏联解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2011年11月25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召开了"苏联解体20周年"理论座谈会。会议由上海市政治学会、华东师范大学、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党校联合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者就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以及俄罗斯、东欧当今的社会情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郭鹏杰 《传承》2011,(23):4-5,15
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悲剧。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探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教训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除斯大林模式的积弊太深和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期和平演变之外,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无疑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而在这场世纪性的大改革中,苏共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彻底放弃更是火上浇油,其对苏联的快速解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读《苏联解体亲历记》摘记钟民《苏联解体亲历记》是美国原驻苏联大使小杰克·F·马特洛克写的。由世界知识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中文译本分上、下两册,75.4万字。马特洛克早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研究所完成学业,教过一段俄罗斯语言文学。1956年进入美国外交...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末叶的历史大变动中,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居于核心地位。论时序,东欧剧变在前,苏联解体在后;但论及根源和影响,则苏联解体为主,东欧剧变为次。所以,这次大变动被统称为苏东演变。苏东演变由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造成了国际格局大改组、世界局势大动荡、社会主义运动大挫折,旋即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所感受到的冲击波尤为强烈。直面客观现实,深入总结反思,得出正确结论,汲取经验教训,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0.
苏东剧变已经过去20年了,但是对苏联解体的研究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苏联这个泱泱大国解体的原因,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如经济没有搞好说、斯大林模式僵化说、民族矛盾决定说、军备竞赛拖垮说、戈氏叛徒葬送说、外部因素说等。科学地分析苏联模式以及苏联演变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评价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和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何在?怎样正确评价苏联时期的历史人物?苏联解体后的自身状况和世界格局如何?本刊特邀国内苏东问题专家,剖析苏联模式兴衰成败的深层次原因,以期能够以史为鉴,正确认识中国面临的执政形势,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原因的几种主要观点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回顾总结自 1991年苏联解体 10年以来 ,国内外学者对苏联解体原因探讨的经历和现状 ,概述了十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介绍了其主要论据及存在问题。说明对苏联解体这一重大政治事件的反思是逐步深化的 ,并期望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既是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全会上的第十次讲话,也是他第一次将过去的“忧患意识”提升到“危机意识”高度的讲话,还是他第一次以纯洁性为主题的讲话。结合苏共亡党、苏联解体20周年。可以清楚地看到。保持党的纯洁性.在当前尤为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7,(14)
<正>最近一年时间,国际形势变化急遽,可谓自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以来,又一次对全球产生长远影响的历史大变局。不同的是,苏联骤然解体,是美苏国际冷战美方的胜利,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斗争的重大成功,是美国主导的大变局。而最近国际形势变化,是主张国际平等、促进世界和平和建立全球经济新秩序,是中国主导的大变局。  相似文献   

14.
2011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20周年。 历史上有一些现象,总是具有预警性象征意味:1982年,执掌苏联最高权柄18年之久的勃列日涅夫在任上逝世,莫斯科红场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相似文献   

15.
苏东剧变已经过去20年了,但是对苏联解体的研究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苏联这个泱泱大国解体的原因,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如"经济没有搞好说"、"斯大林模式僵化说"、"民族矛盾决定说"、"军备竞赛拖垮说"、"戈氏叛徒葬送说"、"外部因素说"等。科学地分析苏联模式以及苏联演变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评价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和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何在?怎样正确评价苏联时期的历史人物?苏联解体后的自身状况和世界格局如何?本刊特邀国内苏东问题专家,剖析苏联模式兴衰成败的深层次原因,以期能够以史为鉴,正确认识中国面临的执政形势,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干部人事月报》2009,(15):79-79
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自由市场席卷全球。自由市场经济学在中国、东南亚、南美、东欧甚至俄罗斯得以生根发展。当然,自由市场在某些方面绩效甚优,迄今三百多年的现代资本主义积累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当代,尤其是苏联解体后,理想幻灭的感觉逐渐萌生。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已近十年,国内外对其原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作了许许多多的探讨,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在国内,有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于这一模式的弊端。不可否认,这一结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一结论却解释不了何以在同一模式下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那么,应该如何评价这一模式。如何认识它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关系呢?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15,(4)
苏联解体作为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于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成果也很多。苏联解体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多方面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苏共放弃了社会主义,放弃了政权的领导。以史为鉴,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个人还是制度是研究苏联解体问题的学者的对立观点。由此衍生出了四个观点:即苏联解体是否具有命中注定的必然性;苏联解体是否是苏联人民的选择;苏联解体是否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否是"去苏联化"的结果。对此,东西方比较政治学理论有着不同解释,而正确评价苏联解体原因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提,涉及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对此,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具有阶级属性,以马克思比较政治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一重大的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伟东 《前进》2009,(5):30-33
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晚年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引起很大争议的问题。“卡夫丁峡谷”理论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在20世纪上半叶,苏联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这些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退却到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