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人们常说某某“忘本”,也许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因为父亲早年离家参加革命,我也就成了一个对家乡最没有概念的人。事实亦如此。我是壮家人,却不会说半句壮话;直到20岁,我才第一次回了趟老家,而且才待了三天。老家没什么亲人了,所以我从此没再特意回去过,工作以后的采访,也没让我有重返家乡的机会。我想自己定是一个与家乡无缘的人了,这样的人这世上也许不多。清楚地记得,在我还没回过一次老家时,我有多么的向往。家乡是养大父亲的地方,可母亲与父亲结婚多年,直到她因病去世,竟也没能去一回。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父亲骨子里深…  相似文献   

2.
<正>醉乡的时钟是停摆的。2011,我们三口之家也加入了"春节运动会"—网友给全民春运起了个非常给力的别号,我们则努力从杭州回到老家丽水青田,看看亲友,看看山水,看看家园,毕竟已有好几年没有归乡了,还好,没有近乡情更怯的感觉。我和妻都是正宗青田人,双方父母久居老家,父亲都是退休教师;两边的亲戚,除了出国的,大都在本乡,人多热闹(按家乡方言要说成"闹热"),第一次二十多位亲友的聚会,我就喝醉了。  相似文献   

3.
冰灯的故事     
很多年以前的春节,年少的我执意要父亲给我做一个灯笼。因为在乡下的老家,孩子们有提着灯笼走街串巷拜年的习惯。在我们看来,那是过年最大的乐趣和享受。我的要求是:"不要纸糊的。"父亲纳  相似文献   

4.
《中国保安》2012,(4):63-63
编辑老师: 你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保安员,老家是甘肃农村的。2011年过年回家时,老家托人给我说了一门亲事,跟女方见面之后,我当时觉得女孩不错.就答应了下来。过完春节回到北京之后,我们一直电话联系。10月份,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我父亲给女方家送去了2万元的彩礼,准备让我们年底登记结婚。但后来的几个月,因为婚后工作地点的原因,我们发生了几次争吵。随着争吵次数的增加,我们最终决定分手。当我向女方要求退还2万元的彩礼时,女方完全不予理会。请问,我能要回彩礼钱吗?  相似文献   

5.
在我的记忆里,大凡传统节日都与吃吃喝喝分不开,所谓大人盼种田,孩子盼过年,因为孩子嘴馋,过年过节有好吃的。但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节日——元宵节却不以吃为主,元宵节是"闹"出来的,俗称"闹元宵"。我的家乡就有闹元宵的习俗。过去的乡村,没有多少娱乐生活,一年到头忙忙碌碌,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好不容易熬到了春节,一家人团团圆圆过了个快乐年,眼看春  相似文献   

6.
春节的记忆     
正春节是我国第一大传统节日,它荟萃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和生活中积累总结出的文化精髓;它深藏着亿万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真挚的情感;也是全球华人年年岁岁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我的老家在河北省玉田县黄家铺,小时候在家乡过春节的情形,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家乡过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相距约四十一天,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腊月初八,农家有吃米、红枣、栗子等煮成腊八粥的习俗。在我村各家争着早起,点火煮腊八粥。村中传  相似文献   

7.
父亲从老家过来,跟我住在一起。我每天很晚才回家,几乎整天看不到父亲,我走的时候,父亲还没有醒;而我回来,父亲却已经睡了。  相似文献   

8.
父老的期盼     
林知伙 《前进论坛》2009,(10):46-47
2003年12月28日,蛇头山隆隆的炮声惊醒了沉睡着的可门港,也震动了可门港区的父老乡亲。我春节期间回到老家,所到之处,随处可见父老乡亲对可门港开发喜气洋洋的笑脸,听到亲朋好友对可门港建设的高度赞扬和关切探询……家乡的父老乡亲呵,对可门港的开发充满了热烈的期盼。  相似文献   

9.
潘志强 《当代广西》2008,(14):57-57
从走出大山,离开家乡,到县城求学,再外出工作,已32个年头了.在这32年的风风雨雨里,也时常回家看看,可每次都是那么匆匆忙忙地离开。今年初夏有事回去,便在老家多住了几日,才恍然发现我的家乡变了……  相似文献   

10.
胡亚芳 《台声》2003,(5):33-34
很小的时候我常常问父亲:别人都有爷爷奶奶,我的爷爷奶奶在哪里?终于有一天父亲对我说:爷爷奶奶在老家,我们的老家隔着海,很远很远……上学读书以后我才慢慢地知道了,一道狭长的海峡横在大陆和台湾之间,阻挡了两岸很多人归家的脚步。父亲胡来成1925年4月7日出生在台湾省台东县新港区都兰乡八里村,阿美族人。1946年国民党补充兵源,父亲与当时25岁的哥哥和年仅17岁的弟弟被迫当兵,被编入国民党70师。12月,这支一万多名台湾兵组成的队伍被调往大陆战场。满载士兵的船离开基隆码头的时候,新兵都涌向甲板,不愿离开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台湾…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回来之后,感觉我们村变化很大,村屯道路越来越干净,村民楼房越来越漂亮了。"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金竹村的覃军一直在深圳市宝安区务工,3年没有回家的他,看到家乡变化如此巨大,非常惊讶。"十几年没有清理的垃圾被清走了,小小的山区农村也有了平坦的水泥路,楼房多了,村级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也建起来了,空气新鲜宜人,环境不差于城市呢!"长期在外打拼的46岁村民覃宝庭感触更深。  相似文献   

12.
春节,我回到老家。一天晚上,正和父母摆龙门阵,忽听外边传来一阵熟悉的舞稻草龙灯的锣鼓声。咋个,现在村里还舞稻草龙灯吗?我问父亲。父亲笑着说:是的。你小时候见过的,只能在晚上舞。父亲的话让我想起小时候春节期间,穿行在乡村夜幕中的草把龙灯。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15,(9)
<正>邱处长要回家乡养鸡了!消息从香泉乡传出,乡民一路奔走相告,出了羌族自治县——"丘处鸡"由此而来。45岁回家乡创业的邱大梁要做的却是——高端土鸡领导品牌在香泉乡人看来,邱大梁是了不起的"金融家"。一度,他春节回家,北川老家的乡亲们不称呼他小名,老老少少都叫"邱处长"。邱大梁老家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地处龙门山脉北麓,香泉乡香泉村四面是百万亩郁郁葱葱的天然林区。  相似文献   

14.
我的家乡位于桂中大石山区,因为村子背靠着一座大山,山崖远看呈白色,所以我们那个小村叫白山村。父亲十周年忌日,我携妻子回到乡下老家。时值中午,年迈的母亲正在机井边上往水缸里抽水,见到我们走进院门喜出望外,赶忙扳下电闸,把我们领进堂屋,拧开吊扇开关,说:“看你们,脸都热红了,快扇扇。”而后拿出一块冰坨般的猪肉,去厨房给我们做饭。  相似文献   

15.
元月的一天上午,一位80岁的失明老太太从4层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出门买菜归来的保姆见状,抱着老人痛哭不已。据保姆说,这两天因为她准备要回家过春节,老人不让走,前天晚上还为这事哭了。没想到昨天一早就发生了悲剧。“如果我知道老人会这样,我就算再放弃一次回家过节,也愿意陪她。”(《北京晨报》)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父亲     
50>>《 》2004年第8期50>>《 》2004年第8期来深圳打工,一转眼就是四年。四年间我一直没有回过家。我总觉得自己混得不好,等混得好一点再回去。父亲经常打电话给我,说我年龄不小了,应该找个对象了。哥哥也常常打电话给我,说父亲年纪大了,经常想我,叫我回家看看。可我为了那份虚荣心,没把这话放到心上。去年四月,哥哥打来电话说父亲病重,望即刻回家。起初我有点不相信,父亲身体一直很好,怎么会突然病了呢?经哥哥三番五次催我,我才感觉真的是父亲病了,于是急急忙忙地赶回家。我在医院里见到了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父亲插着氧气管,挂着药水,处于…  相似文献   

17.
正贺州是我的家乡。虽然工作在南宁,但时时关注家乡的变化发展。去年新媒体"掌上贺州"发的一条微信"这一年,贺州有多牛"里说,2016年贺州全面进入"开挂"模式,列出的第一条便是"贺州成为了世界长寿市"。这的确很牛!也是2016年贺州人转发最多的消息。趁着春节回家,我特意到昭平走马乡佛丁村,探望目前贺州最长寿的老人胡月英,去呼吸呼吸长寿老人呼吸的空气,喝  相似文献   

18.
母爱无言     
黄进 《人大论坛》2007,(10):46-46
又是一年中秋节,母亲从乡下打电话来,问我、妻子儿子是否回家过节。我因工作原因对母亲说不能回家了。  相似文献   

19.
《时代潮》2001,(4)
老家的堂叔有一个很稀罕的名字:碗小。我爷爷辈上有兄弟6人,都是贫苦出身。5个兄弟出来闯荡,去了天南海北的5个地方。老家只留下了堂叔的父亲和老祖宗们。关于老祖宗的故事,堂叔对我讲过一些,那时我年纪小,日子久了也记不得了。堂叔是民办教师,有一年我回家,他说他双喜临门,一是入党,二是农转非成了正式编制的教师。老家并不算富裕,但盖楼房买彩电的人家却也不少。讲起来堂叔还拿一份不太低的工资,条件该比一般人家好一点,但他却没造楼房也没买彩电,攒下钱供两个儿子读书到高中毕业,这在当地是很少的。堂叔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楼房平房一样住人。  相似文献   

20.
回家的日子     
屈指算来,我离开故土漂泊在外已有三十多年了。平时,回去的次数也不少,但在老家过春节的时间却不多。闲暇之时,每每想起此事,我的心就有一种隐隐作痛的感觉。好像有愧于生养自己的那一方乐土,还有年迈的父母。去年春节前夕,我早早地作好了准备,无论天气好坏,即使不通车,那怕是步行,我也是要回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