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湘西系列的代表作品,它寄予着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沈从文表现人性最突出的作品。无论是沈从文还是《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主要从《边城》的结构特点及语言特色出发,解析《边城》独特的结构之美和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2.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于20世纪四十年代的经典著作。《边城》赋有浓郁的牧歌情调,整部作品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与世无争、淳朴自然,近乎"与世隔绝"的湘西小镇。《边城》还重塑了中国人纯真、纯善、纯美的形象,不仅让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受到激励,同时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作品《边城》的分析 ,构划出了沈从文活脱脱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边城》在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中,写了两个爱情悲剧:翠翠父母的悲剧和翠翠自己的悲剧。通过分析悲剧成因,我们可以看到,作品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和重构精神家园的努力,其"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尤其具有超前意识,具生态文学意义和生态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是当代文坛公认的一代巨匠,其代表作《边城》更是象征其文学成就的一座顶峰。在这部篇幅并不长的中篇小说里,作者不仅描绘了一出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更是将我们带入了山河壮丽的湘西风情,领略边城世界流光溢彩的自然之美。作品通篇饱含了作者的自然意象,而这正是贯透全篇的主轴。《边城》的核心是要展示自然状态下的人性美,作者正是利用了状写自然的几近白描的笔法,圆满表达了这一意愿。  相似文献   

6.
基于翻译美学理论,从音韵、词汇、形式和形象的角度出发,对《边城》的两个英译本的美学价值进行对比分析,希望对该领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家长权威、亲情、金钱、舆论等因素的排除分析,认为《边城》中爱情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是:边城里的民风民情造成人与人沟通的障碍,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并进一步探讨湘西世界民风民情的历史构成,以此分析沈从文创作背后内心世界的隐痛。  相似文献   

8.
中央苏区时期,《红色中华》对于党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动群众参加革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政策、文件、法令、新闻、消息等形式出现在群众面前的语言集合,就是党的革命话语的具体表现。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运用、创造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不断丰富革命话语。在实践运用之中,党的革命话语表现出阶级性、革命性、战斗性、科学性等特点。这些内容和特点的背后,是《红色中华》建构党的革命话语的艰辛过程。通过话语主体完成的话语生成、传播、引导、互动等环节,最终建构出符合党的革命需求、能够对党的革命战略提供支撑的革命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对人性美的诠释和追求是沈从文生命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边城的秀丽风景、纯朴的民情风俗而构成的“湘西世界”,呼唤着美的人情人性,这正是他所寻找到的理想的精神家园。本文主要从人性美的角度切入,来探讨沈从文小说中透露出的人性美,以及人性美的具体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王松毅 《工会论坛》2010,16(2):157-158
乡土说是文学创作领域中的主要流派,诗化乡土小说虽然不是乡土小说的主流,但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人们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人际隔膜的批判和对理想精神家园的渴求以及充满了强烈感情色彩的浓厚的抒情性表现风格,给今天的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感受。沈从文和萧丽红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虽然两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并不相同,但在他们对于田园牧歌般的乡土风貌的描写与讴歌中,在对于重建自然人性美、传统美的理想化社会的执着追求中,同样展现出了诗化乡土小说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影的诗意美学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族电影在发展中,形成了具有东方意境美学特征的诗意电影形态。诗意电影的特征是:散点透视的镜头语言、抒情言志的表意方法、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以及散文化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诗体赋主要产生于西汉初期,作为汉赋中的一种体式,它兼有诗与赋两种特征.与同为汉赋的散体赋和骚体赋相比,诗体赋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语言上多四言整句;内容上多为咏物题材;表现手法上多以象托意.诗体赋的产生和发展脱离不了与先秦诗歌的关系,但真正作为诗体赋的滥觞,应当是屈原的<橘颂>和荀卿的<赋篇>五德,它们已经基本具备了诗体赋的三个特征.先秦帛书<相马经>文体类似于赋,对于研究汉代诗体赋的形成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美学作为一门系统研究主体“感性之学”的学科形态,其获得自身的场域伦理和知识体系是一项重要的现代性事件,从维柯的“诗性思维”理论到鲍姆嘉通对美学学科的界定,都体现出主体感性能力对美学合法性存在价值的承担。与此同时,主体对“空间”的诗性审美能力是先验存在的,并成为主体感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美学、感性和空间三者便相互融合,生发出崭新的“空间美学”话语。在前现代时期,主体对空间审美的朴素认知构成空间美学的理论萌芽;现代美学的“感性革命”清晰地凸显出主体与空间之间的诗性伦理,比如海德格尔的“空间栖居”和梅洛 庞蒂的“视知觉空间”便进一步延展空间美学的理论脉络;现代文学的空间审美实践和话语流变再次推动空间美学的场域自律,并最终形成既关注主体生存,又充满文化批判的现代美学形态。空间美学将持续给未来美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知识学资源和价值承担。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民族的语言智慧总是在相续相生中变化。"五四"诗体革命发生汉语诗歌艺术的"断流",导致积累了几千年的汉语音韵诗意的流失。20世纪末以来诗歌的危机,可以说是新诗语言的危机,也是20世纪风雨逝去的平静中新诗自身弱点的显露。找回今古汉诗语言艺术血脉联系的基因,以获得建构现代汉语诗意形式的可能,则是弥合新诗的语言伤痕,振兴21世纪汉语诗歌的基本命题。  相似文献   

15.
借鉴生态学知识与原理来重新解释审美活动及其一系列关键词是生态美学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生态危机这个时代语境来重释"美"的要点则是解释它与"生态健康"的内在关联,其理论难点是将认识性的、不可感知的"生态健康"内容有机地融合到审美体验之中,从而建构出有别于传统之"美"的"生态健康之美",进而将传统的审美体验转化为生态审美体验。这项工作的理论前提是从美学基本原理的角度,重释审美体验的特征及其相关的关键词。美国学者伊顿的审美理论在反思和批判现代西方审美体验理论的基础上,从分析美学的视野出发探讨了审美体验的语境性特征并提出了"语境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需要健康的美"这样的生态美学命题,比较好地解决了"美与生态健康的有机融合何以可能?"这一生态美学理论难题,对于我们的生态美学建构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叠音词作为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集中体现了汉语文学的音美、形美和意美.但大多数情况下汉译英只能舍其形式译其意义.文中以《红楼梦》及Hawkers的英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为例,探讨汉译英过程中叠音词的音美、形美以及意美的缺损.  相似文献   

17.
杜甫寓居陇右期间,创作了数量可观的边塞诗,其诗歌主题与艺术特征与盛唐边塞诗迥异。其以抒发厌战情绪、期望和平的心声、感世伤怀为主题,用陇右秋天的个体玲珑意象入诗,体现着凄楚悲愁、平实悲凉以及人性的细腻、真实美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8.
语言内在的音乐性驱使人们说话或写作时讲究适口顺耳,竭力展示语言的韵律,分享审美愉悦。英语作为表音语言,富有音乐性及韵律感。英语的音韵之美集中体现在元音、重音、押韵、拟声四个方面。英语学习者应当认识它们,了解它们,并争取运用到英语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9.
新诗语言问题的症结,主要在汉语诗性的失落。从诗歌革新到建设,几乎都尚未自觉进入现代汉诗语言艺术视阈,诗坛领军人物的某些观点是有负面影响的,需要我们对新诗意识进行反思,重新认识新诗。新诗的汉语形式本体意识的确立,旨在汉语诗性智慧的开发,并立足“源头活水”,激活和拓展汉语表现的崭新空间,达到现代生命诗意的本真实现。  相似文献   

20.
《江南逢李龟年》是著名的唐诗经典,并被认为代表了杜甫七绝创作的最高水平,然而,从古至今却一直有学者质疑杜甫的“著作权”。已有学者从史料和史实的角度论证了杜甫创作的可能性,而文章则从历来学者们所忽视的诗歌意象以及审美反应方式角度进行证实。此诗核心意象“落花”代表着最美的春景,符合当时及杜甫的审美习惯,而此诗对旧友相见场景的如实呈现,既符合杜甫荆湘诗的创作惯例,也有其独特性。这是一首表达“喜相逢”的诗,不必从政治性角度作“过度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