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1 毫秒
1.
《葬花吟》,汲取了我国古典文学千年积淀下来的精华,其中的多数诗句亦脱离小说本身而作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传唱至今。许渊冲提出了“诗歌翻译三美论”,即翻译诗歌理应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杨宪益夫妇运用了“诗歌翻译三美理论”,成功的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广受好评。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介绍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第三部分介绍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关论”;第四部分分析杨译《葬花吟》如何再现原文的三美;最后一章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中的一组最本质、最重要的对应关系,也是衡量英汉互译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以英汉语中的形合与意合为理论依据,剖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3种英译本是否遵循汉译英过程中的形合法,能为古诗英译的赏析过程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3.
汉译英练习随同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一起受到人们的轻视。文章仅仅通过汉译英的信度、汉译英有助于避免中国式英语、有助于英语抽象词的掌握等方面证实其在写作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共分为四部分,前三部分分别从音美,形美,意美三个方面对《红楼梦》第三回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了比较,最后结论部分具体分析了两个译本风格及语言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佛用梵文传过法.佛在世时已经有佛经存在.混合梵文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天竺高僧所汉译之佛经必是翻译自梵文佛经,而西域高僧也是以天竺梵文佛经为最根本、最可靠之依据.竺法兰所译之《四十二章经》为汉地见存诸经之始是可以接受的.佛是一个由音译发展而来的意译词汇.佛、塔、禅等等最常用的佛教词语都是由双(多)音节词向单音节词发展,总的趋势是向单音节词回归.属于中古汉语的汉译佛经之典范语言(不包括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是中古文言书面语而非白话书面语,属于中古汉语的汉译佛经之典范语言(不包括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也不是所谓的佛教混合汉语,所谓的佛教混合汉语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翻译现象和翻译试验,根本就不是一种语言.  相似文献   

6.
汉语吸收外来词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汉语的不断发展,被吸收进来的外来词越来越多.吸收外来词,主要有音译和音加意译两种方法;一些多意词则根据其语境而定.但不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应遵守汉语语言规范,符合我们民族的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7.
思维是语言的基础,也是翻译的基础,汉英思维差异对汉英翻译有极大的影响。本文从英汉语篇三方面的表现:螺旋式与直线形,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以及意合与形合的对立入手,探讨英汉翻译中的中西思维差异。  相似文献   

8.
色彩词的美学特征在汉英语言中的折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词是人类生活美的组成部分。由于汉英民族生活方式、历史背景等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但色彩是人类共同的审美客体,于是色彩给予人类美的感受存有相通之处,如模糊美、情感美、象征美等。汉英多彩的词语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了这些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英汉语中的双关的种类、应用及翻译技巧进行阐述 ,以展示这种修辞手法在行文中的形趣与神趣。  相似文献   

10.
大学法学院系,法学研究机构的学报虽还是以汉语行文,但其所载文章的篇目,却已有附有英语译文的了。对不谙汉语的外国法学或司法界人士来说,英文篇目就是问津各该刊物的窗口,可见其意义之重大。但是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法学文章篇目的英译问题不少,质量不高。为引起主其事者的重视,也为了从种种错误中得到教益,从而提高法学文章篇目汉译英的质量,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11.
To analyze and value of the acoustic beauty, we must acknowledg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eauty of form and the beauty of implication. The so-called “acoustic beauty” refers to the beauty of the sound that directly evokes pleasure in the sense of hearing. It is actually represented as the beauty in the form evoking acoustic pleasure and the beauty in the implication enriched by human imagination, associ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is article explores into the physical foundation and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acoustic beauty from the musical perspectives of frequency, pitch, volume, tone and quality. It then discusses the beauty of form from the musical perspectives of melody, harmony and rhythm and the beauty of implication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imagination and association.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aesthetic view of the dual form that integrates both the acoustic beauty and the implication beauty free from unbalanced biases.  相似文献   

12.
律诗的声律模式包括节奏和韵律两部分。律诗的节奏是汉语节奏的提炼,暗含着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同时又是对文字符号的突出。粘对规则使律诗得以成为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平声韵脚充分体现出了言语与语言之间的和谐互动。另外,失律现象通过拗救和拗而不救这两种模式,成功地制造出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总体而言,律诗的声律模式中既凝结了汉语言节奏和韵律的精华,又体现出对汉民族审美心理的深刻把握。同时,它还贯穿了审美中最为基本和最为重要的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13.
形声字使汉字实现了由一元结构向二元结构的进化,它采用音义兼表的二元联系模式,在记词、造字、认读以及承递信息、类化汉字等方面都显示出极强的优越性。形声字的产生及其独尊之势的形成,除了汉字发展自身的原因和内在规律外,还与汉民族的认知心理、人文精神、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密切相关,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4.
"形式"论     
艺术作品的形式是由“物”转化而来的 ,是以极为感性的形态而存在着的 ,这种形态总括、浓缩了艺术家对世界和人生的某个方面的总体感受、评价、认识 ,并使它们由内隐、抽象、难以言传而变得具体可感。它们也包含了读者既有的审美经验的作用 ,一种主观的投射 ,进行审美再创造的契机。提炼新的“形式”是艺术创造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悲剧冲突是现实关系的矛盾对立,而悲剧美学则是呈现这一事实及其美学价值的艺术程序。围绕伦理、种族、荣誉、情欲乃至革命等论题,悲剧美学从古典的直观形式延异至近代的理性主义传统。悲剧及其审美的真理性并非是寓于当下之判断,而是随着精神发展历程逐渐呈现的,换而言之,悲剧美学是一个历史现象,真正考察现实的戏剧方案需要较大的思想深度和自觉的历史内容,亦即实现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契合。黑格尔对悲剧美学的历史主义重释为悲剧的形式补足了历史的内容,为纯粹的审美判断找到了具体的主体,以形式与内容、直观与理性的辩证关系启发了马克思更为彻底的作为历史科学重要环节的美学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各类早期文明中,美感的总特征是以实体之神为主和以神庙为主的美感体系,具体来讲,又可分为以埃及为代表的人兽一体之神为主,以两河为代表的人兽相伴为主,以及从克里特到希腊的人形为主、中国的以天地四方为结构进行安排的人体和物饰一体,印度的把历史演进整合为神的多面形象的美感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必须建立在对原文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准确翻译。当原文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一致时,译文采取直译的方法即可;但当原文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不一致时,则必须先对原文进行释义,再将原文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翻译出来,这时译文要采用意译的方法。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但又不能拘泥于字面。翻译的最基本任务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是信息和内容的传达。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探究的是《边城》的语言风格的美学特点,价值在于揭示出沈从文《边城》创作中独有的一些语言美学特点。具体表现为诗化语言句式、梦幻话语,沈从文常常用淡淡笔墨即勾勒出那不可言说的美,小说借用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而且其中自然夹杂着的一些文言词语,更具有一种古典的精美,这种语言有着清丽柔美、古朴隽永的诗化语言句式;常常呈现梦幻话语。  相似文献   

19.
借鉴生态学知识与原理来重新解释审美活动及其一系列关键词是生态美学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生态危机这个时代语境来重释"美"的要点则是解释它与"生态健康"的内在关联,其理论难点是将认识性的、不可感知的"生态健康"内容有机地融合到审美体验之中,从而建构出有别于传统之"美"的"生态健康之美",进而将传统的审美体验转化为生态审美体验。这项工作的理论前提是从美学基本原理的角度,重释审美体验的特征及其相关的关键词。美国学者伊顿的审美理论在反思和批判现代西方审美体验理论的基础上,从分析美学的视野出发探讨了审美体验的语境性特征并提出了"语境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需要健康的美"这样的生态美学命题,比较好地解决了"美与生态健康的有机融合何以可能?"这一生态美学理论难题,对于我们的生态美学建构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在现实情境的感发下产生“四心(端)”。“四心”集感知、想象、情感和直觉等感性因素于一体,其作用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四心”的感受体验过程在儒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较好地体现出儒家的价值追求,所以称之为“儒家的审美方式”。它虽然对中国古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美学理论上并没有被充分自觉,不像自然情感感发那样发展出感物学说。重视这种审美在道德活动中的基础地位,有利于缓解道德主体内心的冲突,并可以抗拒在道德活动中对既有观念和规范的非语境化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