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法学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难以养成法律职业所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法学教育应当包含法律职业教育,注重法律人思维的培养以及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我国应当选择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法学教育知识体系,改革法学教育方法,实现院校法学教育与专门机构法律职业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程双 《法制与社会》2013,(30):222-223
教育的本质是教人育才,法学的教育也应当如此。法学教育作为一个培养法律人才,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专业。它不能也不应该被卷入应试教育的大漩涡中,在其他专业教育都在努力突破应试教育的魔圈时,法学教育更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大步的改革.在我国法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重塑我国法学教育价值观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两大法系国家基于不同的法律传统在法学教育价值观上对理论素养价值观和职业素养价值观各有侧重,但两者总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和统一的,即培养兼具理论素养和职业素养为一体的综合人才。而我国目前法学教育存在着价值观模糊的问题。因此,在我国社会法治化进程逐步推进的今天,借鉴国外法学教育的合理因素重塑我国法学教育价值观是我国法学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论法律职业与法学人才培养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职业的发展与演变,促进了法学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而法学教育一开始就担负着促进法律职业的职责,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相互促进。因此,我国在确立法学教育体系时,应理顺与法律职业的关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法律职业知识、素养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相似文献   

5.
张华  何君 《法制与社会》2015,(9):227-229
长期以来,在我国法学教育仅仅只关注学生法学知识学习与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对于学生在校期问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没有给予相应的关注.该文主要通过对法学教育中对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品格养成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法学是理论和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法学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播法律知识外,更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我国传统的法学教学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对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诊所法律教育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它所确立的法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对综合性法律人才的需求,对我国法学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法学教学方法的改进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法学教育重新定位的再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霍宪丹 《法学》2005,(2):3-8
树立法学教育的新发展观 ,关键是树立法学教育的大教育观。大法学教育观不仅包括高等法律院校 ,也包括法律职业部门 ;不仅涉及教育行政管理的范畴 ,也涉及司法行政管理的范畴。这种大法学教育的观念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三个基本特性 :全程性、完整性、双重性。核心是树立全面的人才观。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 ,一方面 ,不仅是法律知识的共同体 ,还必须是法律职业素养的共同体和法律职业技能的共同体 ,简言之 ,是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法学教育传播法律知识,生产未来的司法官员,在一国的教育与法制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学教育置身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之中,受着历史传统、政治背景、经济状况、民族心态等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度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法学教育应当是法学理论教育与法律实务教育的统一、法学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的统一、综合知识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统一。这一观点已逐步成为中国法学教育界乃至整个法律界的共识。就当前中国而言,强调上述教育内容的统一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重视法律职业教育的呼声,最近几年才刚刚出现。在法学教育规模空前扩张的今天,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学习,以便在反思、借鉴的基础上构建我们的法学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理论性和经验性是法学教育的固有属性之一。由于不同国家的法律传统不同,因而导致了不同的抉择路径,形成了当今世界主要的两种教育模式即理论性法学教育和经验性的法学教育。我国法学教育改革亦应在尊重法律传统的基础上展开。  相似文献   

11.
论法律行为制度的源起及其结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冀韬 《法学论坛》2006,21(3):64-70
法律行为制度的源起自罗马法始至德国民法典确立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意思表示理论是法律行为制度衍生的理论基石,意思表示理论的细化是德国民法区分不同类型法律行为的理论基础。法律行为制度的结构效应有二:一是在民法整体结构上形成“人-法律事实-民事权利”模式;二是法律行为制度在不同的领域应有不同的类型,如物权行为、债权行为等。  相似文献   

12.
法律并不仅仅是一套法条或规则系统,用以安排、测量和调整社会关系,而且它还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这种社会现象附带着法律以外的理想、权力和诸种诉求,法律构成了个人生活哲学与社会理念之间关系的折射镜。当下中国本土秩序问题的存在构成了法学知识增量的前提性条件;法律社会学并不止于对规则功效问题的对策式讨论,它还要求对构成了中国法律发展的结构性基础进行知识反思。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ole of formal education and specific legal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legal mobilization. Using survey data and in‐depth case narratives of workplace disputes in China, we highlight three major findings. First, and uncontroversially, higher levels of formal educ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propensity to use legal institutions and to find them more effective. Second, informally acquired labor law knowledge can substitute for formal education in bringing people to the legal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ir legal experiences. The Chinese state's propagation of legal knowledge has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citizens' legal mobilization. Finally, while education and legal knowledge are factors that push people toward the legal system, actual dispute experience leads people away from it, especially among disputants without effective legal representation.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Chinese state's encouragement of individualized legal mobilization produces contradictory outcomes—encouraging citizens to use formal legal institutions, imbuing them with new knowledge and rights awareness, but also breeding disdain for the law in practice.  相似文献   

14.
法学教育的定位应当是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成体”,其教育模式与内容应着眼于培育“法律人”群体职业素养。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更为注重传授通识教育和法律基本知识,职业教育内容缺失。在缺少独立的法律职业教育环节的背景下,我国法科院校的本科实践教学“职业化”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内容不仅是注重培养法律实务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法律思维、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贺佐成 《行政与法》2004,(10):56-58
法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法律知识教育、法律能力教育、法治态度、信念、价值观等。很多学校对法治教育还只是停留在法律知识教育上,多采课程设计取向模式,通过相关课程内容及活动,来涵养孕育法治精神,导致大学法治教育出现了教育范围过窄、教材内容陈旧,甚至教师法治知识不足等问题,推动大学法治教育主要应依靠教育行政机关等教育行政主体从自身职责出发从多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张启江 《时代法学》2008,6(1):87-93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法律基础》课的使命并不仅仅在于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与传授,而在于法治理念的培养、法的精神与实质的领悟、法律信仰的确立。当前,高校《法律基础》课在教学实践中的法律教育的思路与模式难当此任,应紧扣新课程方案与时代的要求,确立“以法治理念教育及法的信仰培养为主线,以具体法律制度与知识讲授为支撑”的教学思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法律方法教育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法学教育中,法律方法即把法律规范运用到裁判案件中所采用的方法具有双重属性,即知识的属性和能力的属性。就法律方法的知识属性而言,它应成为法学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对象,就法律方法的能力属性而言,它又是法律人才必备的素养。目前,我国法学教育既没有重视法律方法知识在法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也没建立起较完善的训练法律技能的有效机制。法律方法教育是我国目前法学教育的薄弱环节,因而应当成为当下法学教育必须重视并着力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刘仁山 《法律科学》2011,(2):195-200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的重要时代标签,它已经并将继续引起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于我国而言,全球化已经对高等教育中的法学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新要求。立足国际视野,建立创新机制,探寻法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必将给当前的法学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how Russian law schools understand their objectives today and whether there is an ideal model of a jurist to which law schools should conform. Different qualitative method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a review of the post-Soviet legal education reforms, analysis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higher legal education, analysis of websites, and expert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heads of law school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law schools, which are forced to balance the state standard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xternal legal,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llenge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law schools are experiencing serious difficulties with respect to understandings of their objective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redefinition of the normative ideal model of a jurist. The study also makes it possible to draw conclusion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legal knowledge, different ways of understanding prestige in the legal profession, and the revival of features of the Soviet model of the “ideal jurist.”  相似文献   

20.
陈秋云  翟晶 《行政与法》2012,(12):74-79
法律仪式作为仪式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在法律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法律仪式有规则化的(制度化的)与未被规则化的之分。规则化了的法律仪式零散存在于我国法律法规之中,呈碎片化特征。法律仪式教育在我国法科教育中散见于部门法学的教学中,内容多为规则化了的法律仪式。法学教课书中并没有法律仪式这一概念,未被规则化的法律仪式在法科教育中是不存在的。法律仪式教育对法科学生的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