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4年11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一、美共和党赢得国会两院控制权。4日,美国中期选举落下帷幕。此次中期选举,对众议院所有席位(435个)、参议院36个席位以及36个州长职位进行改选。选举结果显示:在参议院民主党取得46席,共和党53席;在众议院民主党取得186席,共和党244席;民主党赢得州长17位,共和党州长31位。共和党赢得国会参议院控制权,同时还保住了众议院多数党地位,这意味着至少在今后两年内,美国国会将呈现共和党一统天下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2.
1998年11月3日,美国举行了国会中期选举,选出了众议院全部435名议员,改选了34名参议员和36名州长。选举结果为:参议院两党的席位维持不变,仍是共和党55席,民主党45席;众议院共和党由228席减至223席,民主党由206席增至211席,独立人士1席;共和党继续以多数控制参众两院。新国会(第106届国会)将在明年1月4日正式启动。 这次选举打破了64年来美国会中期选举的“历史定式”,影响深远。民主党在共和党发起对克林顿总统弹劾的不利状况下参选,结果在参陡朱失一席,在众院净增5席,彻底打破了执  相似文献   

3.
2010年11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重掌众议院。2日,美国举行中期选举,结果共和党在众议院的435席中赢得243席(原为179席),获得68年来最大胜利,民主党降至192席(原为256席);在参议院改选中,共和党增至47席(原为41席),未成为多数党,民主党降至53席(原为59席);在50州中有37州州长改选,共和党州长增至30个(原为24个),  相似文献   

4.
2012年11月6日美国举行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现任总统奥巴马击败了共和党候选人的挑战,成功连任美国总统.此次大选结果无疑将对未来美国内政和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这次美国大选,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首先,民主党虽然继续保持了总统职位和执政党地位,但共和党在普选票的得票率上并没有和民主党拉开差距,共和党在众议院的多数党地位依然稳定.大选过后不仅美国政治和社会"两极化"趋势继续存在,共和党对民 主党执政地位的立法和社会制衡依然强大.  相似文献   

5.
11月3日美国举行第52届总统选举,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林顿以370张选举人票对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现任总统布什168张选举人票的压倒多数当选为美国第42任总统。同时举行的第103届国会选举中,民主党仍以较大多数优势控制参议院和众议院:在100席的参议院中,民主党由57席增为58席,共和党则从43席减为42席;在435席的众议院中,  相似文献   

6.
张文宗 《和平与发展》2020,(2):40-55,136-142
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两党的斗争异常激烈,政治极化程度之深为近几十年来所罕见,有学者甚至称其为"超级极化"。面对政治极化及其背后的深层问题,美国总统特朗普为巩固执政权威、两党政客为解决国内经济问题,都将对华强硬作为优先事项。美国部分学术界精英等提出为了凝聚人心和强化国家认同,呼吁与中国开展新冷战。这股强大的力量与中美两国结构性矛盾趋于尖锐一起,共同推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极端化。但与中国对抗无法缓解美国激烈的党争,难以改善其国内的不平等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国家认同面临的长期挑战。美国要走出政治极化,需要共和党或民主党通过选民重组获得对另一方的压倒性优势,从而长期主导政治议程。未来美国的党争还会非常激烈,但不管其国内政治如何演进,美国对华强硬的趋势都很难改变。  相似文献   

7.
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是一场共和党在任者与民主党挑战者之间的"非开放式"竞争。从选情态势看,特朗普谋求连任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特殊性共同增加了选举结果的不确定性。从总统政治、政党政治以及政治周期等维度考量,本次大选具有关键节点意义。在当前政治生态等因素的制约下,大选可能引发的政党轮替未必快速引发美国内外政策大幅度调整。在对华政策上,大选难以改变目前美国"竞争性对华战略"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8.
拜登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国内政治生态出现值得关注的新变化。首先,民主、共和两党之间以及民主党内双重极化同步加剧,不仅导致拜登所代表的政治中间主义路径无法构建推进其国内改革的政治共识,反而使自身陷入执政困境。其次,围绕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的政治斗争白热化,进而形成“中选大选化”的畸形态势并使报复性政治大行其道,进一步恶化了美国国内政治生态。再次,共和党的“特朗普化”趋势进一步确立,由特朗普背书的共和党内反建制力量在美国政治中的影响力日益上升。这些变化将对2022年中期选举之后甚至更长周期内的美国政治产生深刻影响,即政治精英进行选举动员的方式步入新阶段,两党整合方向呈渐行渐远之势,“文化—认同”因素超越“经济—阶级”因素成为美国政治演化的首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刁大明 《现代国际关系》2016,(4):31-39,63,64
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共和党初选领先的唐纳德·特朗普目前仍无法锁定党内提名,但其引发的"特朗普现象"已成为最大关注点之一.基于历史角度和现实角度的剖析,"特朗普现象"可以归纳为当前美国民众对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以及国际环境等多层次不满、愤怒乃至恐惧之类民怨直接导致的、带有强烈"反智主义"与"偏执风格"的"本土主义"倾向.同时,美国初选制度、共和党政治生态、媒体议程设置以及个人特质等综合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强化着"特朗普现象".虽仍在发展之中,但"特朗普现象"已凸显美国目前面临的政治与外交困境.  相似文献   

10.
从1994年中期选举起,共和党开始了新一轮"保守主义革命",至2004年美国大选,美国保守主义确立了一统天下的政治格局.然而,在2006年的美国中期选举中,民主党却大获全胜.共和党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腐败、丑闻和无能、选民对布什和伊拉克战争的失望,根本原因则是共和党铁杆支持者的分崩离析.由于民主党人同样也面临着种种的未知挑战,加之佩洛茜议长和布什总统两人均采取极力向"右"靠拢的姿态,美国保守主义浪潮似乎还看不出将会衰退的兆头.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中期选举和政局趋势吕其昌,起圣淦今年11月8日,美国举行了第104届国会及部分州长选举,结果共和党获得空前大胜,在参议院(共100席)由44席增为53席,民主党由56席减为47席;在众议院(共435席)由178席增为230席,民主党由256席减为...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中期选举和政局趋势吕其昌,起圣淦今年11月8日,美国举行了第104届国会及部分州长选举,结果共和党获得空前大胜,在参议院(共100席)由44席增为53席,民主党由56席减为47席;在众议院(共435席)由178席增为230席,民主党由256席减为...  相似文献   

13.
钱立伟 《亚非纵横》2010,(6):8-13,27
11月2日美国中期选举结束后,计票结果显示,共和党以绝对优势重新掌控众议院,民主党则以微弱多数勉强保住参议院过半席位,形成国会两院分治的新局面。此次选举民主党惨败有多重原因。未来两年,奥巴马为力争2012年连任,可能选择走“中左”路线,其内外政策会有所调整,中关关系也面临一些新变数。  相似文献   

14.
2012年美国大选是一场既胶着又乏味的选举.这场主要针对持中间立场的10%的选民和10个左右摇摆州的选举,自然无法激起美国民众的热情,更没有产生全国性的反响.选举结果不仅与分析家们大半年前的预期基本一致,而且跟奥巴马第一任期的格局也几乎一模一样.奥巴马继续掌控白宫,共和党继续控制众议院,民主党继续在参议院占多数,共和党继续在州一级地方政府占优.折腾一年多时间,花费数十亿美元,换来的还是老格局.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中期选举于2002年11月5日落下帷幕,布什领导的共和党大获全胜。共和党在众议院和参议院选举中,都获得超过宪法要求的多数党派最低席位数。这样,共和党不仅坐镇白宫,还同时控制了众议院和参议院。这种一党同时控制行政和立法部门的局面在美国200多年的历史上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6.
2002年11月6日,令世界关注的美国中期选举终见分晓,共和党在此次选举中大获全胜。在众议院,共和党获226个席位,比规定的218席多出8席;在参议院获51席,重新赢得多数;改选的36个州长席位共和党获得26个。在关注美国中期选举之余,笔者更关注的是美国华人在这次中期选举中的表现。本文首先简述在2002年美国中期选举中华人参政取得的成绩,然后从种族政治参与的理论视角对当代美国华人参政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就未来美国华人参政的途径进行探讨。一、华人在中期选举中的表现参政,即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和公民团体试图影响政府决策活动的行为。其主要…  相似文献   

17.
2002年美国中期选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晓 《国际观察》2003,(2):14-19
去年年末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其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共和党打了漂亮一仗,不仅重新掌握了参议院,而且也增强了其在众议院的多数党地位。文章对这次美国的中期选举共和党之所以获胜的原因作了分析,而且就这一结果对美国政治和政策议程可能产生的影响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大事综览     
2002年11月大事各方有如下评述: 一、美国举行中期选举。5日结束的美国中期选举产生了第108届国会。共和党在众院赢得228席,增加5席,巩固了在众院的多数党地位。在参院选举中,共和党获得51席,增加2席,而民主党只获得47席,从而使共和党在参院中由少数党成为多数党。此外,在参与改选的36个州长职位中,共和党也在26个州获胜。这是自1934年罗斯福总统之后,新总统首次在中期竞选不仅没有丢掉席位,而且赢得了参、众两院,这必将对美国的内政外交产生重大影响。 关于共和党在此次中期选举中获胜的原因,美国众议院民主党领袖迪克·格普哈特6日在接受美国福克斯电视台采访时认为,“9·11”事件是这次选举获胜的重要因素,这一事件使得美国民众愿意支持总统。美国人民直到现在仍未从“9·11”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相反,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对国家安全和反恐斗争投入了所有注意力,对总统  相似文献   

19.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集中展现了当前民主、共和两党所面对的重大挑战。在民意诉求焦点从"文化-族裔"转向"经济-阶层"的背景下,两党在政策理念、选民分布结构、组织梯队及动员模式上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调整与选择。正是由于两党的不同变化,特朗普的"本土主义"和"反建制派"倾向暂时为共和党赢回了蓝领中下层群体的支持。这就意味着,民主党需要寻找到夺回蓝领中下层的新理念,而共和党则需要努力维持"特朗普联盟"。共和党的内部调整决定了特朗普外交政策上的混合路径,即在接受共和党传统对外政策倾向的同时尽量为"让美国再强大"的"本土主义"倾向创造更多实现空间。  相似文献   

20.
11月7日,举世瞩目的美国中期选举终于尘埃落定.时隔12年之后,民主党首次"完胜"共和党,不仅夺回久违的国会参众两院多数席位,而且还在州长和州议会选举中占优.①此次象驴之争的结果未出人们意料,共和、民主两党在国会的攻守易势和权力转换,可谓多年来美国政治版图的巨变,无疑会直接对未来两年的美国国内政治生态和内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并一定程度上折射出2008年大选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