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会永  王强 《人民论坛》2013,(11):250-251
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捷,而网络文化霸权、信息污染、网络安全威胁等问题则严重威胁到了人们正常的网络生活和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从网络伦理的学术基础和研究内容方面比较国内外网络伦理研究的异同,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网络伦理体系、构建和谐网络社会秩序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何菁 《电子政务》2011,(11):9-15
从网络反腐的视角,对网络正义诉求责任伦理的建构进行了深入思考,首先,对网络正义诉求的主体性状况进行伦理审视,深入剖析了网络诉求主体的"自我"与"失自我"、"个性化"与"失个性化"的双重性特质,提出必须要建构一套正当、公正并具有前瞻性的伦理规范和相关制度,以明确规约网络正义诉求主体的诸多责任;其次,指出网络正义诉求的前瞻...  相似文献   

3.
关于网络伦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网络社会的特点以及网络带来的伦理问题 :道德冷漠、人际情感疏离、网络安全问题、计算机犯罪、信息垄断。分析了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并提出了加强网络伦理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孙Min 《岭南学刊》2001,(6):98-100
一场跨越时空的新的信息网络革命 ,将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 ,它将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工作和学习方式。在这场革命中 ,信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同的社会主体拥有的资源优势可以说是信息资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网络正是以信息为“中介”实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数字化的表现” ,众多社会关系实现了在网络上的“重新组合和再现”。整体而言 ,网络这种对现实社会的“集合功能”使得网络宛如独立于现实社会的另一个“虚拟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 ,“分工”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发生了从传统的"差序格局-伦理本位"到当下的"圈层格局-核心家庭本位"、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等转变。乡村结构表现为利益网络格局,而非简单的文化网络格局。乡村权力结构发生了从"权力的文化网络"到"权力的利益网络"的转型。乡村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转型促使乡村治理的转型,表现为治理主体多元化和组织基础利益网络化。  相似文献   

6.
刘宏佺 《传承》2011,(9):48-49
大学生网络生活是不同于物质生活的信息生活,是主体在网络空间借助于数字和符号的中介进行的信息活动。大学生网络生活中信息实践时空的虚拟性、信息实践主体和客体的虚拟性、时空范围的开放性,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心理素质,提高主体的信息选择和利用能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改善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刘宏佺 《传承》2011,(24):48-49
大学生网络生活是不同于物质生活的信息生活,是主体在网络空间借助于数字和符号的中介进行的信息活动。大学生网络生活中信息实践时空的虚拟性、信息实践主体和客体的虚拟性、时空范围的开放性,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心理素质,提高主体的信息选择和利用能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改善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陈隆予 《前沿》2006,(3):204-207
构建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应以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为主导,以开放的观念、批判的态度吸收国外网络伦理文化的合理成分,从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先进性且能为广大中国网民所认同的网络伦理。  相似文献   

9.
曾竞 《前沿》2014,(17):64-67
网络文化异化是主体过度利用自身创造的网络文化,导致对网络文化的高度依赖,使网络文化原有的内涵目的与功能发生扭曲和颠覆,演化成为与主体相背离的异己力量。目前,网络文化呈现出媚俗化、娱乐化、浅表化、粗俗化、交往虚拟化、暴力化等异化现象。分析网络文化异化的原因,需要着重挖掘主体根源。主体的私欲膨胀与趋利生产、享乐本能的放纵与人生意义的丧失,加之主体性的缺乏导致人与网络文化关系的颠倒,以及网络公共理性的缺失等原因造成了网络文化异化。消除异化现象要培养主体"内省"和"慎独"的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网络公共理性,弘扬人文精神。网络媒体应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以"无害原则"作为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为网民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论监督及其规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舆论监督是行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论监督极大地提升了公民的话语权,具有问责主体广泛、问责通道多元、问责成果高效等突出特点。网络舆论监督也是一把双刃剑,目前,网络舆论监督的缺点主要表现为网络暴力和媒体审判。因此除了从制度、技术、伦理三个维度需要加强对网络监督的正确引导和合理规范外,还需要从加强传统媒体对网络监督的监督、规范网络报道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督,从而追求一种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大踏步的走进我们的生活。它不仅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影响,也极大的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由于网络空间的自由、虚拟、开放等特性,它在给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网络行为失范、网络文化价值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在网络空间中,"他律"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外在监督制约机制很难建立。强调网络主体道德自律,推崇儒家传统文化的"慎独"、"仁爱"境界,对于网络伦理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谭德礼 《中国青年研究》2012,(6):100-102,91
以网络技术为存在前提的网络交往应该引起足够的伦理反思。网络交往在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信息资源、精神交流和宣泄渠道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侵蚀着大学生的幸福感,冲击着成长中价值观的选择。正视以网络交往为背景产生的网络文化的亚文化现象,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中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3.
在电脑网络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 ,作为负面效应的网络犯罪随之出现 ,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诸如网络入侵、网络盗窃和诈骗、信息炸弹、有害信息传播、非法盗版等等。对付日益严重的网络犯罪 ,不仅要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 ,发展良好的网络教育文化和网络安全技术 ,而且要建立专门化的网络执行机构和警察队伍 ,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此外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对于打击网络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公安研究》2012,(6):15-15
邢海晶在《理论探索》2011年第4期撰文认为,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主客体双方身份的双重性、媒介资源的开放性、信息流动的非线性等特征。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阵地,搭建了桥梁,同时也为不良信息泛滥留下了隐患,使信息把关难度加大。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原则、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实现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丰富教育内容,改进表现形式;坚持主动建设原则,构筑网络教育阵地,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坚持适度疏管原则,提倡网络伦理,加强外部监管。  相似文献   

15.
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正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媒体。网络传播的特点和文化意义有助于转变社会文化观念,打造网络文明形态。网络媒体是一柄双刃剑,既能为社会进步和人类价值实现提供技术基础,同时又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因而网络文化建设需要改善网络伦理系统,健全并优化网络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凌烨丽 《前沿》2011,(19):165-170
网络问政作为政府和公众通网络媒介进行互动交流的动态过程,包含了具有主体性的人和与之对应的环境,具有生态系统的特质。由于当前网络问政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存在主体角色定位不清、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以及网络技术有缺陷等问题,必须对生态主体进行管理并对生态环境进行建设,从而促使网络问政走上生态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网络谣言的内涵,并从谣言和网络两个方面描述了网络谣言的内涵特征;分析了产生网络谣言的多种因素——事件自身因素、传播载体因素、传播主体因素、网络"粉丝"文化因素和社会情境因素;提出了对网络谣言进行治理的若干建议,即应从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建立网络谣言预警机制等方面综合处置。  相似文献   

18.
智能传播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传播技术,使网络信息传播呈现自由化与全球化、公开化与迅速化、碎片化与隔绝化、透明化与泛娱乐化等特点,为网络空间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为其带来一系列风险挑战,对网络疆域主权安全、政府公信力、社会信任度、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以及网络伦理生态等方面造成一定冲击。在智能传播时代,可通过共建网络平台、树立网络权威、加强网络引导、整治网络伦理等路径,助力网络空间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问题多样化与突发性,使得国家、组织和个人对网络社会的深度治理都有迫切需要。网络社会是信息技术革命和中国社会变革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与现实社会相联的一种实体性、关系性的社会存在形态。运用系统论方法将网络社会的主体分为实体类与关系类两种。实体类主体划分为网络主体、网络技术、网络信息和网络话语,关系性主体划分为网络舆情、网络法律、网络安全和网络文化。据此,深入阐述了网络社会综合治理的模式,希冀推动网络社会有序运行和促进现实社会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只有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良性发展状态,才能实现网络舆论的正向功能。网络舆论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外部制约体制不健全等因素造成了网络舆论生态某些方面的失衡与错位。鉴于此,需要通过强化网络舆论的政府参与机制、完善对网络舆论的制度性规范、提升舆论主体的网络媒介素养等措施,实现网络舆论生态的均衡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