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朴晶 《人民论坛》2014,(7):142-144
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极大,它不仅给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干扰,还会不断摧毁社会信任体系,并严重损害政府形象。基于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治理,一是要切实提高社会公众对网络信息的辨别意识与能力,二是要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网络谣言治理中的主导功能,三是要切实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民法、行政法和刑法规制。  相似文献   

2.
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极大,它不仅给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干扰,还会不断摧毁社会信任体系,并严重损害政府形象。基于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治理,一是要切实提高社会公众对网络信息的辨别意识与能力,二是要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网络谣言治理中的主导功能,三是要切实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民法、行政法和刑法规制。  相似文献   

3.
近段时间,随着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的开展,“秦火火”“立二拆四”“傅学胜”等一批网络谣言制造者相继落网。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于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我们要依法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同时,网络秩序的维护,不仅要靠公安机关的打击,还要靠互联网行业的严格监管和每个人的积极参与,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对网络谣言坚决说不,不给网络谣言以滋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谣言传播具有主体多、速度快、范围广、隐蔽性等新特点,给政府治理网络谣言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政府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危机预警,健全新媒体领域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和民众增强沟通等方式正确引导舆论、消除网络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网络推手假借帮助企业营销、进行"网络反腐维权"以及通过删帖来替人消灾等方式,牟取暴利,侵犯了涉谣对象的人身权与财产权,滋生了非正当谋生群体,扭曲了社会公众尤其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人民群众极力要求公检法等部门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是公检法等部门打击网络谣言一柄利器。然而,面对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有关法律还不足以对网络谣言形成有效防控。因此,当务之急之事,便是要完善法律法规,以强化规制网络谣言法律的威慑力、增强规制网络谣言法律的明确性,消除规制网络谣言法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当前,网络谣言严重损害网络空间的基本秩序,正在成为网络公害。治理网络谣言,要积极推进网络法治进程、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着重引导网络媒体尽责、注重培育公民自治精神等。遵循这些有效路径,治理网络谣言可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对网络谣言进行治理,是净化网络环境、保障网络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国网络谣言的法律治理面临着法不责众错误思想盛行、言论自由思想、被误解和违法成本低的现实困境。治理网络谣言,应当树立网络谣言治理的法律思维,明确网络谣言与言论自由的关系,提高网络谣言领域违法行为的法律成本。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网络谣言的内涵,并从谣言和网络两个方面描述了网络谣言的内涵特征;分析了产生网络谣言的多种因素——事件自身因素、传播载体因素、传播主体因素、网络"粉丝"文化因素和社会情境因素;提出了对网络谣言进行治理的若干建议,即应从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建立网络谣言预警机制等方面综合处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网络谣言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公害。在某种意义上网络谣言是由多种不健康心理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健康的互联网世界需要一大批具有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意识的网民的参与。要有效地治理网络谣言,就要从促进广大网民的理性精神、道德自律意识的培育和提升来展开路径。  相似文献   

10.
网络谣言作为虚假信息,对社会秩序、国家安全带来极大危害。必须运用法治思维,构筑网络谣言治理的法律体系,加大对网络谣言的管控力度,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保障个人、社会及国家的利益,提高网络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治安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快捷有效的方式。网络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孕育、发生、演变甚至结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网络谣言传播机理的分析,结合公安工作实际提出了建立健全网络谣言预警机制、辟谣机制等治安控制策略。为了保障其落实,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立体式的管理机制以及倡导网络行业和网民自律。  相似文献   

12.
涉官网络谣言屡禁不止,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等造成巨大的危害,探析其成因,寻找治理路径十分必要。界定了涉官网络谣言的概念;分析了其传播特点;从官员、网民、媒体和政府多个角度探析了涉官网络谣言传播的动因,并提出了涉官网络谣言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3.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各种不实信息和网络谣言在网络空间传播的情况,课题组通过抽取近千位不同年龄段民众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网上调查问卷、文献调查、采访笔录、案例分析等方法,以新冠疫情为表述对象,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特殊危害及网络谣言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调查结果显示:在疫情期间,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谣言的传播范围明显拓宽,谣言对社会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危害,对公众的精神健康、物质财富以及社会稳定等各层面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有些谣言甚至妨害了防疫工作的进行.与此同时,网络谣言治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网络平台缺乏对谣言的鉴别、追踪、辟谣机制,网民缺乏自觉的法律、理性意识,治理谣言的法律法规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武峥 《长白学刊》2023,(2):49-57
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在网络舆论场域,网络谣言呈现出谣言传播强效化、谣言目标普世化、谣言界定多元化、谣言内容政治化等新特质。全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建构带来严峻挑战:与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分离”,离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消隐。为了守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我们应从技术、道德和制度三个向度强化工作,从根本上守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00-2013年公开发表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495篇网络谣言领域学术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对13年来国内网络谣言文献的载文量、著者、学科类别、研究层次、引文频次、下载频次进行分析与研究,综合论述网络谣言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网络谣言几乎与群体性突发事件如影随形。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需要我们站在理论建构的高度,积极吸取各种方法进行分析,社会资本理论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社会资本与网络谣言治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社会资本是治理网络谣言的重要资源。当前,我国社会资本匮乏是网络谣言肆虐的重要根源。重塑政府公信力、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和完善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提升社会资本存量是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谣言几乎与人类历史同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网络谣言变得随处可见。而随着网络谣言的蔓延,社会的稳定也在不断受到影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共同而形成的结果。掌握网络谣言的产生与发展所蕴含的心理因素,对于我们有效辨别谣言、控制舆论、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管健 《人民论坛》2014,(3):14-17
网络谣言的弥散化影响 推动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心态,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成为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温床,泛化的弱势心态为网络谣言推波助澜,从众与责任分散弱化了谣言传播的负罪感,网络谣言成为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沉默的螺旋助力了网络谣言的声势,网络推手成为网络谣言的加工厂和发动机。  相似文献   

19.
《观察与思考》2018,(2):57-64
在突发群体性事件中,借助互联网肆意传播的谣言加重了民众的恐慌情绪、引发了社会的骚动与混乱,进而加大了危机解决的难度。基于对杭州“中泰事件”中网络谣言产生的时间、内容、特征、起因等的分析,以及对网络谣言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逻辑关系的深入探讨,突发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治理应该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理念的基础上,完善政府、互联网行业及网民三方联动的系统应对机制,提升网络谣言应对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网络谣言已侵入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每一次谣言的流散都导致社会不安现象的出现.网络谣言有其独特的产生原因、流行特点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治理网络谣言必依法律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